薄贵平:用漫长岁月托起乡村教育希望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iuya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尺讲台承载的绝不只是一个岗位,还承载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最重要的是寄托着我对乡村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薄贵平,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堤村乡贾庄校区薄庄小学校长,45年扎根乡村教育,在这片热土上,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汗水……当学生心结难解时,薄贵平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当教师感到迷茫时,薄贵平一心一意为他们耐心开导,这些数不尽的温暖与关怀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中也闪耀出幸福的光芒。
  做无怨无悔的“孩子王”
  1975年1月,薄贵平高中毕业。当时,他原本有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可在得知薄庄村里缺教师,孩子们无法上学后,他犹豫了。深思熟虑后,他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薄庄村,当上了“孩子王”。那时,加上他学校只有两名教师,每天把五六十个孩子教一遍,常常讲得嗓子直冒烟。
  刚教书的时候,薄庄村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只能将村民们闲置的房屋借来当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今天在这里待着,明天可能就要搬到别的地方去。如果村民家里急需使用房屋,我们就得转移,另找地方上课。”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村大队将第四生产队的六间草料棚提供给孩子们当学校。
  这六间草料棚已经荒废多年,里面的杂物堆积如山,墙体破损,屋顶漏雨严重,有的房间根本没有门窗,不进行修缮,根本无法使用。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薄贵平没有退缩,带着几名教师亲自动手修缮门窗、粉刷墙壁、自制教具,既当瓦工,又当木工……回想起那段时光,有些狼狈,有些酸楚,却是薄贵平至今记忆犹新的。在薄贵平的带领下,他们硬是将十分简陋的学校装扮得像模像样。
  自此,薄庄小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孩子们再也不用四处流浪。薄贵平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无论是建校舍,还是后来学校搬迁,几十年来,薄贵平始终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坚持吃住在校,默默耕耘。2006年,薄庄小学被列入“农村学校危房改造”项目中。得知这一消息后,薄贵平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为了解决重建学校的启动资金,薄贵平自掏腰包垫付两万元。然而,比起垫钱,更棘手的是搬迁重建学校的规划用地,有一部分是村民的菜地,尽管亩数不多,但也涉及了几十户人家。无奈之下,薄贵平只能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一番努力和坚持下,他终于说服了所有村民。
  新学校开工建设后,薄贵平积极协调、疏通关系,严把工程质量关。几个月下来,他的脸黑了,人憔悴了,体重也降了10斤。“做这些事情,我无怨无悔,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薄贵平看来,一个人的付出,能够换来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能够换来千万家的幸福,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扎根乡村,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人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的条件不比城里,对教师来说,留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何留住优秀师资,办好这所乡村学校呢?薄贵平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思路,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主动奉献乡村教育,薄贵平构建了乡村教师梯队建设工程和教师安巢工程,改善教师的吃住条件,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温馨。许立新、薄淑霞等四名教师在县城安家,每天上班都要往返两次。赶上雨雪天气时,路上很不安全。薄贵平听说这件事后,在校舍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为她们腾出一间办公室,供她们食宿,还为她们购置了电磁炉和餐具,解决了她们的吃住问题,让她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中。
  薄贵平还带头做全体师生的表率,要求教师、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必须先做到。他主动挑起了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担子;学校执行考勤,他从不因私事耽误工作。“我要为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标杆’,要立得直,立得牢。”在他的带动下,教师的干劲儿真正被调动了起来。
  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薄贵平组建职称建设小组,合理规划教师的晋职时间表和线路图,让教师分层次、分年龄段地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鼓励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在校本研修方面,他支持教师外出研修,接受先进教育思想,利用骨干引领、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特岗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群体,是乡村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特岗教师的生活相对不便,他们留下来,除了需要很大的勇气,还需要毅力。“特岗教师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潜力股,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坚定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薄贵平深知,要给予特岗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业务指导,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因过度焦虑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他以实际行动为特岗教师的发展搭台子、竖梯子、铺路子,安排教学骨干与特岗教师结对子,组织特岗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和家属一起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2018年到2019年,先后有8名特岗教师加入薄庄小学,今年又加入6名特岗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薄贵平的指导下,薄庄小学先后培养了7名省市级优秀教师,9名县级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至于激励机制方面,薄贵平采用的是“激励+考评”的办法。这些年留在乡村教学的,大多是一群甘于奉献的老教师,但乡村教育不能只靠奉献。为此,薄贵平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一敲一送”的方式,派教师代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村委会代表敲锣打鼓把奖状和奖品送到教师家中,让家属感到教师一人获奖,全家都光荣,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收获满满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刻苦钻研的劲头、逆风飞翔的精神,薄贵平积极打造团结和睦、合作幸福的教师团队,他向乡村教师证明: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同样可以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薄贵平来说,学校的发展,需要一面能够鼓舞自己、感动他人、指引未来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而他,一直在树旗帜,立标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工作中,薄贵平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多向年长教师学习,要求班主任强化班级组织管理,注重班干部培养,同时做好后进生转化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如今,薄贵平已经年过六旬,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恪守的八字箴言:“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薄贵平以质朴、真诚的爱关心着每个学生。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时间,薄贵平经常找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知道他们有困难,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学生贺强来自张王疃乡闫桥村,他需要吃住在校,于是薄贵平就与他同吃同住,让他感受到老师也是他的家人,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
  薄贵平明白,他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为了不让他们辍学,薄贵平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垫付学费,购买书包和学习用品。他常对学生说:“你们会经过成人、成长、成才三个阶段,成长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不求你们人人成才,但愿你们个个成人。”
  多年来,薄贵平尝试把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开展演讲、书画、歌咏和讲故事比赛等多种活动为辅,摸索出“二主三辅”的德育工作模式。在薄貴平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享誉全国的“巨鹿助残四少年”等德育典型。
  2017年7月,薄贵平正式从他所热爱的教育战线上光荣退休。原本,他可以回家安享晚年。县教育局考虑到薄庄小学的长远发展,又返聘他继续留守乡村教育。再次接过这副沉甸甸的重担,薄贵平坦言,“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虽然我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只要身体允许,自己能干一天就干好这一天。”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化每一个乡村孩子,矢志不渝地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我,1990年出生于邯郸市馆陶县,2012年毕业于一所师范院校,同年8月以特岗教师身份任教于河北省赞皇县土门学区野草湾小学。野草湾小学地处赞皇县西部山区,教学条件落后。当我懵懂地踏入野草湾小学的校园,就像一个归家的孩子细细地打量着它。当时它还是低矮的窑洞,透风的窗户,别人都说它破旧不堪,我却十分满意地欣赏着它。至今,我仍记得那年夏日夜晚的萤火虫,它从我面前飞过,奔向那星光璀璨的天空……  自入职以
期刊
当班主任不容易,年轻老师当班主任更不容易。“90后”教师王佳丽从2019年开始担任班主任,现在已是第二个年头了。  新生报到前,王佳丽心里有些发怵:管不住学生咋办?  “刚开学要立规矩,讲纪律,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要有耐心,要无微不至地关怀。”面对各位班主任前辈们的建议,王佳丽有些无所适从。  她决定,先严肃起来,给自己立一个高冷的人设:让学生有敬畏心,才能管得住。  没想到的是,这个人设给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生活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一条条蜿蜒平坦的新公路节节延伸;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新村庄星罗棋布;一处处花红柳绿的新生态美景赏心悦目……  行走在新时代的山野乡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景象随处可见。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
期刊
我家乡所处的地方属于偏远山区,这里有一群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长期外出打工,于是他们留在了农村。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被赋予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本应享受父母亲情的孩子,因多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便早早学会了“独立”。独立了行为,独立了学业,独立了性格,也独立了心理。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期刊
在我们学校,有着“全人导师制”的传统,即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作为导师,老师们也要反选,达成互选便可建立导师生关系。导师会给导生们上专修课并负责导生们的目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事情,还要和导生进行每周一次的一对一约谈,以更好地帮助导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成长。  我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自然对教育教学有着天然的渴望和热爱,对学生也是一种本能的喜爱,可以说,跟学生相处的美好感觉,是
期刊
传统文化最初就是由多种地域文化所串联成的,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播原则中,传统文化中优秀、正能量的文化保存了下来。针对部分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入手,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文化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阅读鉴赏。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地域性文化的阅读内容,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
期刊
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秉承着对叶的事业的向往与追求,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做着平凡又伟大的教育工作,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我从教的信条,为了学生我愿奉献自己无私的爱。  爱心让理想飞翔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他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活
期刊
一、专家引领使我认识到让科学成为好玩的事情,责任重大  聊城市第二届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在振兴路小学举行。北京专家应飞老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他的报告使我们深切地感觉到“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怎样让每一位学生感到科学是好玩的事情呢?对此我们科学老师责无旁贷。  应老师用两个课例形象地给我们展现出“科学”很好玩。有这样一节课:老师让学生给自己的手指消毒—引入课题,接着手捏大米,大米变蓝——引发了学
期刊
段村位于冀南平原腹地,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最为偏远的一个乡村。段村小学,则坐落在段村最靠北的一条街上。1990年,19岁的白芬芳,作为代课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登上讲台;1997年,她考取邢台市巨鹿县师范学校;1999年,白芬芳以在编教师的身份回到段村小学,从此扎根在这所村小。     偏远的“大学生村”  “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段村在邢台市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每年8月末,村里都会举行大学生欢送
期刊
走进白恒云的教室,一眼就能看到,后墙上有一个大大的“爱”字。它的周围没有其他解释,也没有任何修饰的配图。  为什么要在墙上放一个孤零零的“爱”字呢?  原来,这里最初是幼儿园的教室,墙壁上装饰了很多漂亮字画。新学期改作小学教室后,白恒云领着学生们清理墙面。其他的装饰都去掉了,唯独这个“爱”字,白恒云让学生们把它保留下来。  学生们问:“为什么不去掉呢?”  白恒云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家庭了,要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