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尺讲台承载的绝不只是一个岗位,还承载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最重要的是寄托着我对乡村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薄贵平,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堤村乡贾庄校区薄庄小学校长,45年扎根乡村教育,在这片热土上,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汗水……当学生心结难解时,薄贵平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当教师感到迷茫时,薄贵平一心一意为他们耐心开导,这些数不尽的温暖与关怀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中也闪耀出幸福的光芒。
做无怨无悔的“孩子王”
1975年1月,薄贵平高中毕业。当时,他原本有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可在得知薄庄村里缺教师,孩子们无法上学后,他犹豫了。深思熟虑后,他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薄庄村,当上了“孩子王”。那时,加上他学校只有两名教师,每天把五六十个孩子教一遍,常常讲得嗓子直冒烟。
刚教书的时候,薄庄村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只能将村民们闲置的房屋借来当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今天在这里待着,明天可能就要搬到别的地方去。如果村民家里急需使用房屋,我们就得转移,另找地方上课。”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村大队将第四生产队的六间草料棚提供给孩子们当学校。
这六间草料棚已经荒废多年,里面的杂物堆积如山,墙体破损,屋顶漏雨严重,有的房间根本没有门窗,不进行修缮,根本无法使用。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薄贵平没有退缩,带着几名教师亲自动手修缮门窗、粉刷墙壁、自制教具,既当瓦工,又当木工……回想起那段时光,有些狼狈,有些酸楚,却是薄贵平至今记忆犹新的。在薄贵平的带领下,他们硬是将十分简陋的学校装扮得像模像样。
自此,薄庄小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孩子们再也不用四处流浪。薄贵平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无论是建校舍,还是后来学校搬迁,几十年来,薄贵平始终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坚持吃住在校,默默耕耘。2006年,薄庄小学被列入“农村学校危房改造”项目中。得知这一消息后,薄贵平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为了解决重建学校的启动资金,薄贵平自掏腰包垫付两万元。然而,比起垫钱,更棘手的是搬迁重建学校的规划用地,有一部分是村民的菜地,尽管亩数不多,但也涉及了几十户人家。无奈之下,薄贵平只能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一番努力和坚持下,他终于说服了所有村民。
新学校开工建设后,薄贵平积极协调、疏通关系,严把工程质量关。几个月下来,他的脸黑了,人憔悴了,体重也降了10斤。“做这些事情,我无怨无悔,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薄贵平看来,一个人的付出,能够换来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能够换来千万家的幸福,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扎根乡村,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人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的条件不比城里,对教师来说,留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何留住优秀师资,办好这所乡村学校呢?薄贵平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思路,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主动奉献乡村教育,薄贵平构建了乡村教师梯队建设工程和教师安巢工程,改善教师的吃住条件,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温馨。许立新、薄淑霞等四名教师在县城安家,每天上班都要往返两次。赶上雨雪天气时,路上很不安全。薄贵平听说这件事后,在校舍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为她们腾出一间办公室,供她们食宿,还为她们购置了电磁炉和餐具,解决了她们的吃住问题,让她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中。
薄贵平还带头做全体师生的表率,要求教师、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必须先做到。他主动挑起了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担子;学校执行考勤,他从不因私事耽误工作。“我要为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标杆’,要立得直,立得牢。”在他的带动下,教师的干劲儿真正被调动了起来。
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薄贵平组建职称建设小组,合理规划教师的晋职时间表和线路图,让教师分层次、分年龄段地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鼓励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在校本研修方面,他支持教师外出研修,接受先进教育思想,利用骨干引领、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特岗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群体,是乡村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特岗教师的生活相对不便,他们留下来,除了需要很大的勇气,还需要毅力。“特岗教师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潜力股,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坚定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薄贵平深知,要给予特岗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业务指导,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因过度焦虑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他以实际行动为特岗教师的发展搭台子、竖梯子、铺路子,安排教学骨干与特岗教师结对子,组织特岗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和家属一起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2018年到2019年,先后有8名特岗教师加入薄庄小学,今年又加入6名特岗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薄贵平的指导下,薄庄小学先后培养了7名省市级优秀教师,9名县级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至于激励机制方面,薄贵平采用的是“激励+考评”的办法。这些年留在乡村教学的,大多是一群甘于奉献的老教师,但乡村教育不能只靠奉献。为此,薄贵平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一敲一送”的方式,派教师代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村委会代表敲锣打鼓把奖状和奖品送到教师家中,让家属感到教师一人获奖,全家都光荣,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收获满满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刻苦钻研的劲头、逆风飞翔的精神,薄贵平积极打造团结和睦、合作幸福的教师团队,他向乡村教师证明: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同样可以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薄贵平来说,学校的发展,需要一面能够鼓舞自己、感动他人、指引未来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而他,一直在树旗帜,立标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工作中,薄贵平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多向年长教师学习,要求班主任强化班级组织管理,注重班干部培养,同时做好后进生转化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如今,薄贵平已经年过六旬,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恪守的八字箴言:“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薄贵平以质朴、真诚的爱关心着每个学生。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时间,薄贵平经常找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知道他们有困难,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学生贺强来自张王疃乡闫桥村,他需要吃住在校,于是薄贵平就与他同吃同住,让他感受到老师也是他的家人,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
薄贵平明白,他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为了不让他们辍学,薄贵平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垫付学费,购买书包和学习用品。他常对学生说:“你们会经过成人、成长、成才三个阶段,成长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不求你们人人成才,但愿你们个个成人。”
多年来,薄贵平尝试把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开展演讲、书画、歌咏和讲故事比赛等多种活动为辅,摸索出“二主三辅”的德育工作模式。在薄貴平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享誉全国的“巨鹿助残四少年”等德育典型。
2017年7月,薄贵平正式从他所热爱的教育战线上光荣退休。原本,他可以回家安享晚年。县教育局考虑到薄庄小学的长远发展,又返聘他继续留守乡村教育。再次接过这副沉甸甸的重担,薄贵平坦言,“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虽然我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只要身体允许,自己能干一天就干好这一天。”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化每一个乡村孩子,矢志不渝地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无怨无悔的“孩子王”
1975年1月,薄贵平高中毕业。当时,他原本有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可在得知薄庄村里缺教师,孩子们无法上学后,他犹豫了。深思熟虑后,他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薄庄村,当上了“孩子王”。那时,加上他学校只有两名教师,每天把五六十个孩子教一遍,常常讲得嗓子直冒烟。
刚教书的时候,薄庄村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只能将村民们闲置的房屋借来当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今天在这里待着,明天可能就要搬到别的地方去。如果村民家里急需使用房屋,我们就得转移,另找地方上课。”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村大队将第四生产队的六间草料棚提供给孩子们当学校。
这六间草料棚已经荒废多年,里面的杂物堆积如山,墙体破损,屋顶漏雨严重,有的房间根本没有门窗,不进行修缮,根本无法使用。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薄贵平没有退缩,带着几名教师亲自动手修缮门窗、粉刷墙壁、自制教具,既当瓦工,又当木工……回想起那段时光,有些狼狈,有些酸楚,却是薄贵平至今记忆犹新的。在薄贵平的带领下,他们硬是将十分简陋的学校装扮得像模像样。
自此,薄庄小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孩子们再也不用四处流浪。薄贵平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无论是建校舍,还是后来学校搬迁,几十年来,薄贵平始终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坚持吃住在校,默默耕耘。2006年,薄庄小学被列入“农村学校危房改造”项目中。得知这一消息后,薄贵平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为了解决重建学校的启动资金,薄贵平自掏腰包垫付两万元。然而,比起垫钱,更棘手的是搬迁重建学校的规划用地,有一部分是村民的菜地,尽管亩数不多,但也涉及了几十户人家。无奈之下,薄贵平只能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一番努力和坚持下,他终于说服了所有村民。
新学校开工建设后,薄贵平积极协调、疏通关系,严把工程质量关。几个月下来,他的脸黑了,人憔悴了,体重也降了10斤。“做这些事情,我无怨无悔,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薄贵平看来,一个人的付出,能够换来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能够换来千万家的幸福,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扎根乡村,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人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的条件不比城里,对教师来说,留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何留住优秀师资,办好这所乡村学校呢?薄贵平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思路,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主动奉献乡村教育,薄贵平构建了乡村教师梯队建设工程和教师安巢工程,改善教师的吃住条件,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温馨。许立新、薄淑霞等四名教师在县城安家,每天上班都要往返两次。赶上雨雪天气时,路上很不安全。薄贵平听说这件事后,在校舍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为她们腾出一间办公室,供她们食宿,还为她们购置了电磁炉和餐具,解决了她们的吃住问题,让她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中。
薄贵平还带头做全体师生的表率,要求教师、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必须先做到。他主动挑起了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担子;学校执行考勤,他从不因私事耽误工作。“我要为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标杆’,要立得直,立得牢。”在他的带动下,教师的干劲儿真正被调动了起来。
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薄贵平组建职称建设小组,合理规划教师的晋职时间表和线路图,让教师分层次、分年龄段地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鼓励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在校本研修方面,他支持教师外出研修,接受先进教育思想,利用骨干引领、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特岗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群体,是乡村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特岗教师的生活相对不便,他们留下来,除了需要很大的勇气,还需要毅力。“特岗教师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潜力股,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坚定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薄贵平深知,要给予特岗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业务指导,加强心理疏导,避免因过度焦虑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他以实际行动为特岗教师的发展搭台子、竖梯子、铺路子,安排教学骨干与特岗教师结对子,组织特岗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和家属一起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2018年到2019年,先后有8名特岗教师加入薄庄小学,今年又加入6名特岗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薄贵平的指导下,薄庄小学先后培养了7名省市级优秀教师,9名县级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至于激励机制方面,薄贵平采用的是“激励+考评”的办法。这些年留在乡村教学的,大多是一群甘于奉献的老教师,但乡村教育不能只靠奉献。为此,薄贵平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一敲一送”的方式,派教师代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村委会代表敲锣打鼓把奖状和奖品送到教师家中,让家属感到教师一人获奖,全家都光荣,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收获满满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刻苦钻研的劲头、逆风飞翔的精神,薄贵平积极打造团结和睦、合作幸福的教师团队,他向乡村教师证明: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同样可以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薄贵平来说,学校的发展,需要一面能够鼓舞自己、感动他人、指引未来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而他,一直在树旗帜,立标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工作中,薄贵平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多向年长教师学习,要求班主任强化班级组织管理,注重班干部培养,同时做好后进生转化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如今,薄贵平已经年过六旬,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恪守的八字箴言:“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薄贵平以质朴、真诚的爱关心着每个学生。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时间,薄贵平经常找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知道他们有困难,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学生贺强来自张王疃乡闫桥村,他需要吃住在校,于是薄贵平就与他同吃同住,让他感受到老师也是他的家人,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
薄贵平明白,他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为了不让他们辍学,薄贵平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垫付学费,购买书包和学习用品。他常对学生说:“你们会经过成人、成长、成才三个阶段,成长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不求你们人人成才,但愿你们个个成人。”
多年来,薄贵平尝试把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开展演讲、书画、歌咏和讲故事比赛等多种活动为辅,摸索出“二主三辅”的德育工作模式。在薄貴平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享誉全国的“巨鹿助残四少年”等德育典型。
2017年7月,薄贵平正式从他所热爱的教育战线上光荣退休。原本,他可以回家安享晚年。县教育局考虑到薄庄小学的长远发展,又返聘他继续留守乡村教育。再次接过这副沉甸甸的重担,薄贵平坦言,“教育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虽然我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只要身体允许,自己能干一天就干好这一天。”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化每一个乡村孩子,矢志不渝地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