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途而哭,这个成语的创造者,便是文学史上最令人敬仰的人物之一,阮籍。看见这四个字,仿佛就看见一辆孤独的马车,在一条荒僻的小路上摇摇晃晃的移行着。驾驭者并非手无缰绳,但却始终满盈酒杯。似乎也不是为了赶赴某个目的地,当车轮终于停下的时候,却是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驾驭者——阮籍,放声而哭,驱车而返,直至率意的再踏上另一条路,重复着又一次的癫荡与酒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民涂炭,阮籍在这样的时代中,有那样纠结矛盾的身世,表现出一种无助的悲凉和一种无友的绝对孤独,这些也成就了《咏怀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1. 什么是咏怀诗——吟咏情怀
所谓咏怀诗,广义上说,是指诗人吟咏怀抱、抒发感情之诗。拥有强烈的感情和纠葛的生命意识,形式上又不拘一格,是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一翻开阮籍的《咏怀诗》,便是那些伤感、孤独、凄凉的诗句,如第7首诗中“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第14首中“挥涕怀哀伤,辛酸语谁哉?”等等,这却也成了阮诗中最能让我们觉得凄怆伤神而又为之着迷的地方。黄侃先生曾说过阮籍有“大哀在怀,非恒言之所能尽,故一发之于诗歌”。 正是因为悲哀无法排遣,无处诉说的,才造就了他诗歌的玄远深奥的独特意境。
2. 《咏怀》的主要内容
《咏怀》它不仅仅只是反映作者思想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八十余首诗歌并非作者一时之作,而是作者生平很长时间之内吟咏感怀的总集。前面48首多是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内心的痛苦、惆怅,而后面的34首诗则满怀了作者对显示的痛苦情感,欲去而不能去,只能在想象中为自己构建一个“孤行士”的形象。无路可走,无可作为,正所谓穷途而哭,这也正是他绝望与痛苦的体现。这组诗真实的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性,从诗人对自己及所处世界的审视和思索出发,主要内容有:
(1)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
在读《咏怀》组诗时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于“孤鸟”这样的意象。这是用来象征社会上的人们都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内心情感,人人都不能相互坦诚理解,而使作者由感而歌,孤独无助,彷徨无依,寂寞清苦。这种寂寞感也是阮籍渴望挣脱束缚,渴望自由的表现。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后期遂放弃了自己的志向而去崇尚玄学,愿意在玄老学谈中论人生,也把他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时人时事的感受带入了文学作品中。但当时司马氏集团不断施压、威逼利诱,仍然给阮籍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他始终“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
(2)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咏怀诗》,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内容,但叙说都比较隐晦,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这一句就曲折的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现实生活中的阮籍,一直“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是为了明哲保身,而他的诗中也同样充满了那种无人理解的悲愤。 “一方孱弱的曹魏政权如大厦将倾,一方险恶阴险的司马氏集团已成篡权禅代之势”, 生在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代,意味着阮籍的人生已成注定的悲剧,当个人理想意志破灭,他的思想情感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人说言为心声,手写心,经历过重重打击,看到社会黑暗面后,阮籍开始归趋老庄,发言玄远,这82首《咏怀诗》是阮籍在险恶处境中困境的写照。
(3)愿为云中鸟。
《咏怀诗》中还有一些游仙之作,都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视高风情怀时的流露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第七十六首中“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莹莹桃李花,成蹊将夭伤”;以及“自非凌风树,憔悴鸟常有”。这些都是对这种神仙生活的渴求与不得求的矛盾体现。
但现实总归是现实,神仙生活是求之不得的,作者又流露出绝望的口吻,如第66首中“寒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便是感叹自己被禁锢在黑暗中动弹不得的悲哀。所以“愿为云中鸟”可以说是作者在当时现实中渴望自由与宣泄的呼唤,是他永久的追求。
(4)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当然,《咏怀》中还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渴望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阮籍从小就开始学习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受儒学的影响很深,这从他的身世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儒家思想伴随了阮籍一生。
如第39首中的诗句“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这些表现了阮籍一度出现的想要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这种思想,也给我们刻画出了他想象中的那个临难赴危,不惧生死的英雄形象。
面对污浊的社会,辗转于政治的漩涡中的阮籍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他一直崇尚建安诗人们的那套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以求无愧此生的说法,而在这样的时代中,且不说济世安民、杀敌报国的远大理想已无可实现,就连性命也朝不保夕,所以他的诗中也多展现了理想破灭的这一面。
3. 《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1)长于抒情。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一直是以玄学家的身份出现的,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各篇都有感而发,抒情意味极浓。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诗》的感情也极为真诚激切,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诗品》说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所以说抒情性,是阮籍《咏怀》的一大鲜明特点。
(2)精于用典。
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阮籍怀才不遇,虽说“乱世之音怨且怒”,但作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凭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如其四十七首中“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这句诗中也包含了两个典故。一是《吴越春秋》中范蠡劝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要他见好就收;还有一个则是《陈涉世家》中所录陈涉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千古绝叹。两个典故和在一起诠释,意味就完全不一样了,言外之意也跃然眼前,让我们可以品味出作者那既有不安苟且,欲济世经国的雄心,又害怕成为被烹的“走狗”那种婉曲真情。
阮籍的《咏怀诗》中用典不胜枚举,而且变化多端,由于这组诗是他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其中用典往往信手捏来,掐头去尾,而后人对其典故之旨的猜度,也恰好证明了其诗得艺术魅力之所在。
(3)工于比兴。
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由此我们可知,阮籍的诗确实是工于比兴,诗人除了追求艺术境界外,更多的是别有所托。如《咏怀》其十四:“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此诗开篇感物起兴,黄节引吴淇曰:“古之劳人,多托兴于蟋蟀,蟋蟀感时而鸣,人又感蟋蟀之鸣而悲” ,从“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可见出他感到世上已无知心之人,故“物以起情”,主要想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阮籍的《咏怀》诗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具有更为浓重的伤感倾向,形成了深情渊渺的艺术风格,又有格调高远的审美特质。这种特质与诗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清淡的思辨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个性气质也是密切相关的。《咏怀诗》是阮籍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抒情诗史上,处于转折地段,又很高的艺术价值。阮籍以及他的《咏怀诗》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08-10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民涂炭,阮籍在这样的时代中,有那样纠结矛盾的身世,表现出一种无助的悲凉和一种无友的绝对孤独,这些也成就了《咏怀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1. 什么是咏怀诗——吟咏情怀
所谓咏怀诗,广义上说,是指诗人吟咏怀抱、抒发感情之诗。拥有强烈的感情和纠葛的生命意识,形式上又不拘一格,是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一翻开阮籍的《咏怀诗》,便是那些伤感、孤独、凄凉的诗句,如第7首诗中“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第14首中“挥涕怀哀伤,辛酸语谁哉?”等等,这却也成了阮诗中最能让我们觉得凄怆伤神而又为之着迷的地方。黄侃先生曾说过阮籍有“大哀在怀,非恒言之所能尽,故一发之于诗歌”。 正是因为悲哀无法排遣,无处诉说的,才造就了他诗歌的玄远深奥的独特意境。
2. 《咏怀》的主要内容
《咏怀》它不仅仅只是反映作者思想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八十余首诗歌并非作者一时之作,而是作者生平很长时间之内吟咏感怀的总集。前面48首多是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内心的痛苦、惆怅,而后面的34首诗则满怀了作者对显示的痛苦情感,欲去而不能去,只能在想象中为自己构建一个“孤行士”的形象。无路可走,无可作为,正所谓穷途而哭,这也正是他绝望与痛苦的体现。这组诗真实的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性,从诗人对自己及所处世界的审视和思索出发,主要内容有:
(1)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
在读《咏怀》组诗时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于“孤鸟”这样的意象。这是用来象征社会上的人们都极力压抑着自己的内心情感,人人都不能相互坦诚理解,而使作者由感而歌,孤独无助,彷徨无依,寂寞清苦。这种寂寞感也是阮籍渴望挣脱束缚,渴望自由的表现。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后期遂放弃了自己的志向而去崇尚玄学,愿意在玄老学谈中论人生,也把他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时人时事的感受带入了文学作品中。但当时司马氏集团不断施压、威逼利诱,仍然给阮籍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他始终“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
(2)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咏怀诗》,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内容,但叙说都比较隐晦,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这一句就曲折的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现实生活中的阮籍,一直“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是为了明哲保身,而他的诗中也同样充满了那种无人理解的悲愤。 “一方孱弱的曹魏政权如大厦将倾,一方险恶阴险的司马氏集团已成篡权禅代之势”, 生在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代,意味着阮籍的人生已成注定的悲剧,当个人理想意志破灭,他的思想情感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人说言为心声,手写心,经历过重重打击,看到社会黑暗面后,阮籍开始归趋老庄,发言玄远,这82首《咏怀诗》是阮籍在险恶处境中困境的写照。
(3)愿为云中鸟。
《咏怀诗》中还有一些游仙之作,都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视高风情怀时的流露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第七十六首中“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莹莹桃李花,成蹊将夭伤”;以及“自非凌风树,憔悴鸟常有”。这些都是对这种神仙生活的渴求与不得求的矛盾体现。
但现实总归是现实,神仙生活是求之不得的,作者又流露出绝望的口吻,如第66首中“寒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便是感叹自己被禁锢在黑暗中动弹不得的悲哀。所以“愿为云中鸟”可以说是作者在当时现实中渴望自由与宣泄的呼唤,是他永久的追求。
(4)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当然,《咏怀》中还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渴望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阮籍从小就开始学习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受儒学的影响很深,这从他的身世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儒家思想伴随了阮籍一生。
如第39首中的诗句“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这些表现了阮籍一度出现的想要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这种思想,也给我们刻画出了他想象中的那个临难赴危,不惧生死的英雄形象。
面对污浊的社会,辗转于政治的漩涡中的阮籍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他一直崇尚建安诗人们的那套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以求无愧此生的说法,而在这样的时代中,且不说济世安民、杀敌报国的远大理想已无可实现,就连性命也朝不保夕,所以他的诗中也多展现了理想破灭的这一面。
3. 《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1)长于抒情。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一直是以玄学家的身份出现的,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各篇都有感而发,抒情意味极浓。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诗》的感情也极为真诚激切,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诗品》说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所以说抒情性,是阮籍《咏怀》的一大鲜明特点。
(2)精于用典。
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阮籍怀才不遇,虽说“乱世之音怨且怒”,但作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凭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如其四十七首中“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这句诗中也包含了两个典故。一是《吴越春秋》中范蠡劝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要他见好就收;还有一个则是《陈涉世家》中所录陈涉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千古绝叹。两个典故和在一起诠释,意味就完全不一样了,言外之意也跃然眼前,让我们可以品味出作者那既有不安苟且,欲济世经国的雄心,又害怕成为被烹的“走狗”那种婉曲真情。
阮籍的《咏怀诗》中用典不胜枚举,而且变化多端,由于这组诗是他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其中用典往往信手捏来,掐头去尾,而后人对其典故之旨的猜度,也恰好证明了其诗得艺术魅力之所在。
(3)工于比兴。
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由此我们可知,阮籍的诗确实是工于比兴,诗人除了追求艺术境界外,更多的是别有所托。如《咏怀》其十四:“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此诗开篇感物起兴,黄节引吴淇曰:“古之劳人,多托兴于蟋蟀,蟋蟀感时而鸣,人又感蟋蟀之鸣而悲” ,从“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可见出他感到世上已无知心之人,故“物以起情”,主要想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阮籍的《咏怀》诗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具有更为浓重的伤感倾向,形成了深情渊渺的艺术风格,又有格调高远的审美特质。这种特质与诗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清淡的思辨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个性气质也是密切相关的。《咏怀诗》是阮籍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抒情诗史上,处于转折地段,又很高的艺术价值。阮籍以及他的《咏怀诗》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