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新西兰籍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曼斯菲尔德根据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象征意象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女主人公对幸福的混沌意识、追寻、直至幻灭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了女性必须争取自我独立的主题表达。
[关键词]幸福 自我独立 女性意识 象征
中图分类号:B036
一、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爾德是新西兰籍英国女作家,192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幸福集》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尽管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从未声称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在她的小说中充分显示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她的小说中,大部分女性生活安逸,但是她们又尝试摆脱现有的生活。她的小说试图唤醒女性意识,激励女性去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幸福》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曼斯菲尔德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探询女主人公柏莎的内心对幸福的混沌意识、追寻、直至幻灭,从而再一次表达了在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女性平等、女性角色等问题。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意象,因此本文拟从《幸福》中象征实体的解读来探讨小说所描述的人物心路历程和深层主题。
二、小说的主题意象
曼斯菲尔德利用象征和意象来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一把珍稀的小提琴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是男人的附庸品;没有思想;纯洁和虔诚的家庭天使,就像一把珍稀的小提琴那样被禁锢在关闭的盒子里。女性被束缚的生存状态注定了女性的幸福依附于婚姻,从而失去了对幸福的自我认识,处在泛化的模糊状态中。曼斯菲尔德像一个摄影师在文章开始就提供给读者几帧女主人公柏莎的生活照:柏莎已经三十岁了,可走路时有时还会那样想跑上几步,在人行道上跳上跳下,来几个舞步,或者滚一下铁环,把什么东西抛向空中又接住,或者干脆一动不动站着傻笑---其实没有任何可笑的,不过是笑笑而已。曼斯菲尔德没有利用传统的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面部做细致地描述,而是选取柏莎一连串的动作作为焦点。在这个情景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特色:人物特征的泛化--—即,在某种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表达出某种共性的感受。个人化的代表是柏莎,而大众化的代表正是这种去掉具象化的面部特征后,一连串的焦点动作可以是任何一个在伦敦街角处三十岁少妇的泛化特征。这正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魅力所在:她以女性独特的观察和自身的体验,洞悉着人心的秘密,表现着一种更富有内在的现实性,那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心底深处的真实:为什么赋予我们身体却又把它像一把珍稀的小提琴那样禁锢在关闭的盒子里?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表达幸福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丈夫平等的交谈?多么荒谬的文明啊!她走进餐厅,从阳光下走进寒冷的屋子里,却迫不及待地脱掉温暖的外衣:她再也不能忍受它的束缚。这已不单纯是衣服对肉体的束缚,而是柏莎真实生活的反映--—束缚在婚姻的枷锁里。在长期的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已不再是作为与男性相对的世界的另一半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男性的商品存在--—服从和依附男性,把性和婚姻作为幸福的目标。曼斯菲尔德在1908年5月的日记里写道:有一种令人感到乏味的理论认为,在世界万物中历代妇女真正继承下来的只有爱情。这种理论严重阻碍了我们前进。曼斯菲尔德的很多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如:《幸福》里的柏莎;《图画》里的莫斯以及《在海湾》中表面对丈夫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反抗的琳达等,虽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父权社会统治下她们的悲惨命运和卑贱的社会地位,可是她们在以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而默默地反抗着社会对她们的不公。
三、内心世界的意象
镜子作为特定的意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具有明显的窥视性。曼斯菲尔德擅长用貌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小动作、小情景来传达某种强烈的暗示。镜子正是这样一件极其普通、但被曼斯菲尔德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一点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对镜子的重视不谋而合:例如弗洛伊德将镜子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雅克·拉康认为镜子的作用在于人的自 我确认。通过镜子,寒冷的镜子映照出柏莎的内心世界的寒冷,与镜子里的寒冷相对应的死火一般的表象世界:柏莎是个30岁左右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少妇,具备了令人羡慕的幸福的要素:她年轻貌美,夫妻恩爱,生活富足,交际高雅,充满情趣。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捧出了幸福之火。这团幸福之火烧得柏莎不知所措,急于想找到宣泄的对象。孩子是快乐的天使,天真纯洁,喜欢探究未来的世界,是最好的倾诉对象。柏莎来到了育婴室。但是,显然柏莎来得不是时候,正是孩子吃晚餐的时间。她不敢挑战保姆的权威,作为母亲,她只能远远站着观察着孩子,两手垂立,像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站在一个抱着洋娃娃的富家小姐面前。柏莎作为母亲的角色,不能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只能全部交由陌生人来看管,这样的母亲幸福吗?同时,这种母亲形象的异化暗示在孩子的世界里,母亲是多么的陌生。曼斯菲尔德用寥寥数笔就让读者觉出了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温暖和爱的相互传输,孩子并不像母亲需要孩子那样需要母亲,她可以由保姆抚养。洋溢着火一般幸福的柏莎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哈里---她的丈夫打电话找她。她多想和她的丈夫亲密一会儿啊!可是哈里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只是通知她他会迟一点回家,让她把晚宴时间推迟十分钟。对于哈里来说,柏莎是他的家庭主妇:主要负责管理家里的事,或者说负责监督仆人完成家务活。他并不在意柏莎的情感需要,他在她的面前总是一幅冷静和泰然自若的样子。和每一次的家庭聚会一样,哈里总是迟到五分钟,以便客人欢迎他的到来。曼斯菲尔德用不经意的笔触凸现了哈里的虚伪和对家的冷淡,也就是对柏莎的冷淡,这也为读者留下了一条哈里和富尔顿小姐背叛柏莎的线索。对于柏莎来说,她极力想象自己崇拜和热爱哈里:她禁不住微笑,当哈里迟到的时候;她喜欢听他评论富尔顿小姐,她是多么崇拜他呀;她甚至对丈夫第一次有了需求。她渴望着—“这些人很快就要走了。屋子里会很静,那时候灯光也息了。你和他将单独待在这黑黑的房间—这温暖的床上…”渴望的另一面是缺失。她对丈夫在那个方面的要求非常冷淡,而且觉得并不重要。夫妻之间的冷淡关系到此已跃然纸上。 接着曼斯菲尔德又为读者演绎了另一个寒冷的镜像反馈。柏莎怀着难以言表的幸福,和她那些粗俗不堪,徒有虚名的朋友们进行了一次毫无意义的聚会。诺曼夫人外衣上的一圈滑稽可笑的黄色猴子暴露了这对大作家和室内设计师夫妇低俗的情趣。而另一位朋友埃迪.华伦也有鲜明的颜色特征:又臭又长的白色袜子,与他又臭又长的谈吐如出一辙,令人难以忍受。柏莎和她的这些朋友不是同类,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柏莎火一般的幸福仍然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她仍在等待。富尔顿小姐是她新近发掘的朋友,和她的名字pearl一样,她一袭银白的衣服,像雾一样,看似透明,实则看不清楚。在作品里,富尔顿小姐就像谜一样,她的浓密的眼睫毛总是覆盖在眼睛上,从不直接看人;她的声音冷冷的,懒懒的;她总是把自己蜷缩进沙发里。她的这种我行我素的态度对满溢幸福不能言表的柏莎是个极大的诱惑。她把她当作同类,等待她的暗示:和她一起体验她的幸福。谜最终还是会揭开的:富尔顿小姐并不像柏莎对她那样对柏莎敞开心扉,她仅仅利用柏莎来接近哈里。好一面寒冷的镜子!柏莎的真实内心世界表现无遗:母亲不像母亲,妻子不像妻子,朋友不像朋友。和其他作品一样,曼斯菲尔德凭借对女性生活的敏锐洞察力,毫不留情的指出:在傳统夫权的束缚下,女性已被剥夺了作为母亲、妻子和交友最基本的权利,根本毫无幸福可言。
四、自然世界的意象
梨树在作品中出现了三次。有人说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就是一幅印象画。印象画的最大特点是随着光影的变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以抓住读者瞬间的心理感受,使作品的寓意更加深远。这是一棵繁花似锦,枝盛叶茂,亭亭玉立的梨树。第一次的出场是在阳光下,白色的花朵衬着翡翠绿的天空,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这时的柏莎被虚假的幸福笼罩着,她把自己看着是园内的梨树,丈夫是照耀着梨树的太阳,家就是这花园。花园是她追求和谐的理想。可是和谐中不和谐的音符已然存在。这棵梨树长在花园的很远的角落里,离墙很近。一只灰色的猫,腆着肚子,悄无声息的爬过草坪,跟在一只黑猫身后。幸福的阴影悄无声息的来临,或者说幸福本就是阴影下的假象。曼斯菲尔德一针见血的揭露:依附于男权的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根本就没有和谐幸福可言。梨树的第二次出场是在月光下,柏莎和福尔顿小姐肩并肩注视着这棵梨树,宛如蜡烛的火焰,在清澈的夜空中兀自扑腾闪动…几乎要碰到那轮圆月边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太阳是男性的象征,月亮则象征女性。在夫权的统治下,女性已失去具有相对于男性的性别特征的独立特征,转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思想;没有工作;没有财产。曼斯菲尔德在其作品中成功的借用孩童的行为方式入木三分的刻画了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柏莎连蹦带跳的走路方式;《序曲》中少妇琳达对她的母亲的依赖;《时髦婚姻》中伊莎贝尔抢孩子的水果等。富尔顿小姐独立的个性,那种开放式的追求幸福的手段,唤起了柏莎潜意识里成熟女性的渴望独立的自我意识。所以柏莎把富尔顿小姐看着是唯一理解她的人。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即使是伍尔芙在她的作品里也没有告诉读者独立的女性应该走向何方。梨树的第三次出现是柏莎发现了哈里和富尔顿小姐的私情。作为物质世界的梨树依然亭亭玉立,可是柏莎心中的那棵梨树却不复存在。梨树代表的幸福也不复存在。“怎么办才好啊?”柏莎低叫。也许,柏莎应该像物质世界的梨树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活出精彩,活出灿烂。
五、结论
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创作了9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在尝试现代写作方法—象征主义写作手法的同时关注女性问题。虽然不像伍尔芙那样把女权主义上升到文艺理论,但她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严酷的社会中深受苦难的女性命运的刻画,无论是从社会层面上,还是从心理层面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振动了女性的心灵,唤起女性的觉醒。
参考文献:
[1] 陈家宁编 《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 〔M〕 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 1994
[2] 范岭梅 《幸福》中“寒冷”意象的解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年2期
[3]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M〕 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86
[4] 孙小炯,黄梅译 《伍尔芙随笔集》 〔M〕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
[5] 王敏琴,杨璐 《幸福》中柏莎的心路历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1期
[6] Katherine Mansfield,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M〕London: Constable, 1945
〔作者简介〕刘丽洁(1965-),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语言测试与评估; 李从容(1969-),湖北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女性文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0029)
[关键词]幸福 自我独立 女性意识 象征
中图分类号:B036
一、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爾德是新西兰籍英国女作家,192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幸福集》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尽管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从未声称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在她的小说中充分显示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她的小说中,大部分女性生活安逸,但是她们又尝试摆脱现有的生活。她的小说试图唤醒女性意识,激励女性去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幸福》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曼斯菲尔德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探询女主人公柏莎的内心对幸福的混沌意识、追寻、直至幻灭,从而再一次表达了在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女性平等、女性角色等问题。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意象,因此本文拟从《幸福》中象征实体的解读来探讨小说所描述的人物心路历程和深层主题。
二、小说的主题意象
曼斯菲尔德利用象征和意象来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一把珍稀的小提琴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是男人的附庸品;没有思想;纯洁和虔诚的家庭天使,就像一把珍稀的小提琴那样被禁锢在关闭的盒子里。女性被束缚的生存状态注定了女性的幸福依附于婚姻,从而失去了对幸福的自我认识,处在泛化的模糊状态中。曼斯菲尔德像一个摄影师在文章开始就提供给读者几帧女主人公柏莎的生活照:柏莎已经三十岁了,可走路时有时还会那样想跑上几步,在人行道上跳上跳下,来几个舞步,或者滚一下铁环,把什么东西抛向空中又接住,或者干脆一动不动站着傻笑---其实没有任何可笑的,不过是笑笑而已。曼斯菲尔德没有利用传统的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面部做细致地描述,而是选取柏莎一连串的动作作为焦点。在这个情景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特色:人物特征的泛化--—即,在某种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表达出某种共性的感受。个人化的代表是柏莎,而大众化的代表正是这种去掉具象化的面部特征后,一连串的焦点动作可以是任何一个在伦敦街角处三十岁少妇的泛化特征。这正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魅力所在:她以女性独特的观察和自身的体验,洞悉着人心的秘密,表现着一种更富有内在的现实性,那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心底深处的真实:为什么赋予我们身体却又把它像一把珍稀的小提琴那样禁锢在关闭的盒子里?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表达幸福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丈夫平等的交谈?多么荒谬的文明啊!她走进餐厅,从阳光下走进寒冷的屋子里,却迫不及待地脱掉温暖的外衣:她再也不能忍受它的束缚。这已不单纯是衣服对肉体的束缚,而是柏莎真实生活的反映--—束缚在婚姻的枷锁里。在长期的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已不再是作为与男性相对的世界的另一半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男性的商品存在--—服从和依附男性,把性和婚姻作为幸福的目标。曼斯菲尔德在1908年5月的日记里写道:有一种令人感到乏味的理论认为,在世界万物中历代妇女真正继承下来的只有爱情。这种理论严重阻碍了我们前进。曼斯菲尔德的很多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如:《幸福》里的柏莎;《图画》里的莫斯以及《在海湾》中表面对丈夫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反抗的琳达等,虽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父权社会统治下她们的悲惨命运和卑贱的社会地位,可是她们在以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而默默地反抗着社会对她们的不公。
三、内心世界的意象
镜子作为特定的意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具有明显的窥视性。曼斯菲尔德擅长用貌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小动作、小情景来传达某种强烈的暗示。镜子正是这样一件极其普通、但被曼斯菲尔德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一点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对镜子的重视不谋而合:例如弗洛伊德将镜子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雅克·拉康认为镜子的作用在于人的自 我确认。通过镜子,寒冷的镜子映照出柏莎的内心世界的寒冷,与镜子里的寒冷相对应的死火一般的表象世界:柏莎是个30岁左右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少妇,具备了令人羡慕的幸福的要素:她年轻貌美,夫妻恩爱,生活富足,交际高雅,充满情趣。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捧出了幸福之火。这团幸福之火烧得柏莎不知所措,急于想找到宣泄的对象。孩子是快乐的天使,天真纯洁,喜欢探究未来的世界,是最好的倾诉对象。柏莎来到了育婴室。但是,显然柏莎来得不是时候,正是孩子吃晚餐的时间。她不敢挑战保姆的权威,作为母亲,她只能远远站着观察着孩子,两手垂立,像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站在一个抱着洋娃娃的富家小姐面前。柏莎作为母亲的角色,不能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只能全部交由陌生人来看管,这样的母亲幸福吗?同时,这种母亲形象的异化暗示在孩子的世界里,母亲是多么的陌生。曼斯菲尔德用寥寥数笔就让读者觉出了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温暖和爱的相互传输,孩子并不像母亲需要孩子那样需要母亲,她可以由保姆抚养。洋溢着火一般幸福的柏莎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哈里---她的丈夫打电话找她。她多想和她的丈夫亲密一会儿啊!可是哈里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只是通知她他会迟一点回家,让她把晚宴时间推迟十分钟。对于哈里来说,柏莎是他的家庭主妇:主要负责管理家里的事,或者说负责监督仆人完成家务活。他并不在意柏莎的情感需要,他在她的面前总是一幅冷静和泰然自若的样子。和每一次的家庭聚会一样,哈里总是迟到五分钟,以便客人欢迎他的到来。曼斯菲尔德用不经意的笔触凸现了哈里的虚伪和对家的冷淡,也就是对柏莎的冷淡,这也为读者留下了一条哈里和富尔顿小姐背叛柏莎的线索。对于柏莎来说,她极力想象自己崇拜和热爱哈里:她禁不住微笑,当哈里迟到的时候;她喜欢听他评论富尔顿小姐,她是多么崇拜他呀;她甚至对丈夫第一次有了需求。她渴望着—“这些人很快就要走了。屋子里会很静,那时候灯光也息了。你和他将单独待在这黑黑的房间—这温暖的床上…”渴望的另一面是缺失。她对丈夫在那个方面的要求非常冷淡,而且觉得并不重要。夫妻之间的冷淡关系到此已跃然纸上。 接着曼斯菲尔德又为读者演绎了另一个寒冷的镜像反馈。柏莎怀着难以言表的幸福,和她那些粗俗不堪,徒有虚名的朋友们进行了一次毫无意义的聚会。诺曼夫人外衣上的一圈滑稽可笑的黄色猴子暴露了这对大作家和室内设计师夫妇低俗的情趣。而另一位朋友埃迪.华伦也有鲜明的颜色特征:又臭又长的白色袜子,与他又臭又长的谈吐如出一辙,令人难以忍受。柏莎和她的这些朋友不是同类,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柏莎火一般的幸福仍然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她仍在等待。富尔顿小姐是她新近发掘的朋友,和她的名字pearl一样,她一袭银白的衣服,像雾一样,看似透明,实则看不清楚。在作品里,富尔顿小姐就像谜一样,她的浓密的眼睫毛总是覆盖在眼睛上,从不直接看人;她的声音冷冷的,懒懒的;她总是把自己蜷缩进沙发里。她的这种我行我素的态度对满溢幸福不能言表的柏莎是个极大的诱惑。她把她当作同类,等待她的暗示:和她一起体验她的幸福。谜最终还是会揭开的:富尔顿小姐并不像柏莎对她那样对柏莎敞开心扉,她仅仅利用柏莎来接近哈里。好一面寒冷的镜子!柏莎的真实内心世界表现无遗:母亲不像母亲,妻子不像妻子,朋友不像朋友。和其他作品一样,曼斯菲尔德凭借对女性生活的敏锐洞察力,毫不留情的指出:在傳统夫权的束缚下,女性已被剥夺了作为母亲、妻子和交友最基本的权利,根本毫无幸福可言。
四、自然世界的意象
梨树在作品中出现了三次。有人说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就是一幅印象画。印象画的最大特点是随着光影的变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以抓住读者瞬间的心理感受,使作品的寓意更加深远。这是一棵繁花似锦,枝盛叶茂,亭亭玉立的梨树。第一次的出场是在阳光下,白色的花朵衬着翡翠绿的天空,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这时的柏莎被虚假的幸福笼罩着,她把自己看着是园内的梨树,丈夫是照耀着梨树的太阳,家就是这花园。花园是她追求和谐的理想。可是和谐中不和谐的音符已然存在。这棵梨树长在花园的很远的角落里,离墙很近。一只灰色的猫,腆着肚子,悄无声息的爬过草坪,跟在一只黑猫身后。幸福的阴影悄无声息的来临,或者说幸福本就是阴影下的假象。曼斯菲尔德一针见血的揭露:依附于男权的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根本就没有和谐幸福可言。梨树的第二次出场是在月光下,柏莎和福尔顿小姐肩并肩注视着这棵梨树,宛如蜡烛的火焰,在清澈的夜空中兀自扑腾闪动…几乎要碰到那轮圆月边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太阳是男性的象征,月亮则象征女性。在夫权的统治下,女性已失去具有相对于男性的性别特征的独立特征,转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思想;没有工作;没有财产。曼斯菲尔德在其作品中成功的借用孩童的行为方式入木三分的刻画了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柏莎连蹦带跳的走路方式;《序曲》中少妇琳达对她的母亲的依赖;《时髦婚姻》中伊莎贝尔抢孩子的水果等。富尔顿小姐独立的个性,那种开放式的追求幸福的手段,唤起了柏莎潜意识里成熟女性的渴望独立的自我意识。所以柏莎把富尔顿小姐看着是唯一理解她的人。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即使是伍尔芙在她的作品里也没有告诉读者独立的女性应该走向何方。梨树的第三次出现是柏莎发现了哈里和富尔顿小姐的私情。作为物质世界的梨树依然亭亭玉立,可是柏莎心中的那棵梨树却不复存在。梨树代表的幸福也不复存在。“怎么办才好啊?”柏莎低叫。也许,柏莎应该像物质世界的梨树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活出精彩,活出灿烂。
五、结论
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创作了9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在尝试现代写作方法—象征主义写作手法的同时关注女性问题。虽然不像伍尔芙那样把女权主义上升到文艺理论,但她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严酷的社会中深受苦难的女性命运的刻画,无论是从社会层面上,还是从心理层面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振动了女性的心灵,唤起女性的觉醒。
参考文献:
[1] 陈家宁编 《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 〔M〕 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 1994
[2] 范岭梅 《幸福》中“寒冷”意象的解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年2期
[3]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M〕 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86
[4] 孙小炯,黄梅译 《伍尔芙随笔集》 〔M〕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
[5] 王敏琴,杨璐 《幸福》中柏莎的心路历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1期
[6] Katherine Mansfield,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M〕London: Constable, 1945
〔作者简介〕刘丽洁(1965-),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语言测试与评估; 李从容(1969-),湖北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女性文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