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曾平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花城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敏锐的智性思考,在现实与历史中穿行,在中国与世界间体悟,将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大国情怀和现代文明精神融汇笔端,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港珠澳大桥从论证到通车的立体画卷,亦为读者“架”起一座建桥者与大时代相通的精神桥梁。
首先,《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42万字的篇幅,对中外高度关注的港珠澳大桥给予全方位的解读和讲述。港珠澳大桥不但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世界建桥史上一大奇迹。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蕴含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它的意义不亚于19世纪电信革命造就大西洋海底通讯电缆、20世纪光电技术点燃尼亚加拉大瀑布发电厂、21世纪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这座跨越两种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下已经成为粤港澳三地人民心中的精神雕塑和粤港澳大湾区疾速腾飞的翅膀!
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平标历时五年,查閱资料、采访130多人,对港珠澳大桥的来世今生,从1983年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首次提出兴建伶仃洋大桥的设想,到1989年春节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在春节茶话会上公布了要建伶仃洋大桥的战略构想,再到1996年国务院原则同意伶仃洋大桥立项,到2009年12月15日李克强(时任副总理)在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直至今天的梦想成真。作家围绕着港珠澳大桥30多年来,在建与不建、如何建、谁来建,甚至在哪里着陆、口岸与融资安排等等广大读者关心的细枝末节都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全篇共分四部二十六章,开头有一个序章,结尾有一个后记,从结构上是一个完整的纪实文学“标配”。第一部《情牵梦萦》,围绕着港珠澳大桥的前世今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复杂论证;第二部《风正扬帆》,倾情讲述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工程的不同凡“想”,尤其是钢桥是怎样炼成的故事;第三部《云水激荡》笔墨集中于与港珠澳大桥212天外海成岛、深海沉管等“挑战不可能”的中国制造奇迹;第四部《与桥同行》则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建桥人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担当精神,以及港珠澳大桥对世界现代桥梁制造业上的影响和为港珠澳三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为社会发展集体提速提供了支撑。
由于港珠澳大桥所处的特殊位置,社会上的人们对这座大桥给予高度关注。不论是桥梁建造界,还是整个工业制造界,乃至经济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可以说此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目光,也不乏质疑之声。那么回应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报告文学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并不时被媒体聚焦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讲出新意是很有难度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如何把握它的精神内核,是检验和测试一个作家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和功力的。报告文学其实也是一种行走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像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一样,要做田野调查,实地勘察、现场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在充分占有素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点石成金,融会贯通,形成文本。曾平标作为广东籍的报告文学作家,扎实行走在大桥制造的各个工地,走到、听到、看到,从大量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去发现独特的建设者生活,打捞出大桥指挥部和各个建筑工地上的设计师、工程师、亲历者的事迹,将工匠们的壮举采摄下来,还原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文学图景,以真切曲折的方式讲述别样精彩的中国故事,可以说《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关于港珠澳大桥这一题材的文学报告的开先河巨作。
其次,《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体现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制造气魄,中国制造方法的创新,特别是中国智造的精髓——对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予以倾情叙述和浓墨重彩地再现。
一般的桥梁建设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桥墩,即水下部分;第二是桥梁本身,亦即水上部分;第三就是专业安装施工人员把桥梁安装在桥墩上。但是港珠澳大桥非同一般,因为伶仃洋上的航船一天也不能停航;因此,设计师们考虑了钢箱梁与地下沉管隧道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港珠澳大桥既是潜藏于大海之中,又是矗立在伶仃洋海上的巨无霸通道。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55公里。其中,从珠澳口岸到香港口岸全长约41.6公里(包括香港连接线约12公里),珠海连接线约13.4公里。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全长29.6公里,由人工岛—海底隧道—海中桥梁共同组成: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约6.7公里为地下沉管隧道,其余22.9公里为桥梁;为实现桥隧转换,隧道东西段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22.9公里的钢箱梁光钢材就用了42.5万吨,相当于10个北京“鸟巢”的用钢量或者60个法国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在浩瀚缥缈的伶仃洋上,建筑起这么威武雄壮的巨无霸桥梁隧道结合体,需要桥梁工程学、力学、材料学、环境科学、气象学、水文学、防腐蚀学等多学科知识,而这给我们的“大国工匠”和设计师、工程师们带来了太多难以预料的难题和考验。
毫无疑问,中国是造桥古国,也是造桥大国。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制造成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造桥强国。很多造桥的标准是我们制定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曾平标突出注意细节的真实。报告文学的经典就是细节的经典。惟有独特、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点亮报告文学的天空,同样,唯有挥之不去的细节,才能让读者过目不忘。很显然,修建港珠澳大桥需要解决太多世界级难题。忘不了,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招标进行技术准备的总工程师林鸣曾经兴致勃勃地前去被称作“海上马车夫”国度的荷兰,向荷兰某国际顶尖隧道工程咨询公司寻求隧道沉管安装合作的可能性,对方高层表达了合作的兴趣,但提出的咨询费高达1.5亿欧元!这可相当15亿人民币啊!林鸣提出用3亿人民币的价格,对风险最大的部分与荷兰合作谈一个框架。傲慢的荷兰人说我们给你们唱一首“祈祷之歌”。荷兰人的轻蔑态度更加激起中国造桥设计师们的壮志豪情。于是,我们看到,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背后是一道道艰难的科技创新之路,也是全部造桥人殚心竭虑、携手攻关的探索之路、奋进之路。 2010年9月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入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个课题,19个子课题,参研单位就有21家企事业单位,8所大学,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结合,覆盖桥、岛、隧工程全产业链的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当然,实际参加港珠澳大橋建设的有上百个单位,几乎全国造桥的国家队和广东省的制造精英都为这座世界瞩目的大桥挥洒过汗水。这里体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更体现着管理、制度创新,更为可贵的是展示了新时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持续攀登的精彩过程和坚强精神。一句话,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记录追摄了建桥人的英姿,抒发传递了新时代的中国声音,闪耀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之光。
第三,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再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英雄群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聪明才智和奋不顾身的英雄力量。
其实,几乎每一座著名大桥的建成都有着或曲折悲怆,或扬眉吐气的传奇故事。茅以升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建好就被炸再修的惨痛经历,昭示出日寇侵华战争对我国建设的破坏;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间又出现了苏联专家半路撤走的教训,却警醒了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清晰而生动地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忘初心和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应该说,这是在最好的时期建成的最好的大桥。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仅此一项,这里需要多少技术含量,多少知识构成和材料科学的支撑以及最重要的人的精神、气魄与智慧!这一切都在《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大桥的建设者、参与者达数万名,每一位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曾平标采访过的师傅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能参与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就是百年不遇的最幸运的事了。这就是中国造桥人的情怀和境界!曾平标在作品中,先后写了主体工程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汝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总裁康学增、中铁山桥集团项目部总工程师胡广瑞、中山基地负责人李华生、党工委书记王树枝,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安装项目副书记王有祥、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工区总工程师徐瑜、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一航局船长王汉永等等。这些人个个都是英雄,人人都有杰出的业绩。但是,曾平标用笔墨最多的是林鸣。林鸣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2010年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项目总经理。为了大桥他呕心沥血,干了整整八年,熬白了头。但谁都不信,在接手港珠澳大桥之前,他对隧道工程竟然从无涉足过!林鸣一直崇尚工匠精神、铁人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铁人精神是拼搏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他把6.7公里海底隧道从E1到E33每一节都给它们标上了序号。在他眼里,这些就像是他的每一个孩子。事实上,好多设计在施工中必须推倒重来,许多创新来自于他们对蛛丝马迹的洞察。他的玩命工作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2016年5月,林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含泪把奖章挂在港珠澳大桥的模型上。他说,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都是劳模,我们是一支铁打的团队,这枚奖章属于每一个团队的每一个大桥人……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拳拳报国心,也使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国家的脊梁与尊严。据笔者所知,在千万个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近10年的拼搏奋斗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模范人物,传颂着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谱写着永载史册的英雄篇章!在《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中,采访的人物脚步匆忙,专注于理想;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情节感人至深,典型形象镌刻栩栩如生。对于香港精工钢构集团负责的香港口岸工程建筑和由上海建工集团担纲的澳门口岸建设,曾平标也聚焦叙述。
如果说不足的话,在第八章“中国可以说‘行’”中,讲述中国造桥的历史,回眸中国桥梁史,最早的钢桥是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于1892至1894年主持修造的河北滦河大桥,参与建造这座大桥的300名工人遂成为中国最早的造桥工人——山海关桥梁厂就是在1894年4月滦河大桥建成后,300名桥梁工匠加盟山海关铁工厂之后诞生,至今已125年了。此外,在大桥管理局和各个工地上,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面向全国征集港珠澳大桥之歌等文化活动,也是大桥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再版似可补充完善之。
总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但体现着中国科技、中国制造的飞速进步,而且也寄托亿万中国人的复兴梦想。它不仅仅是一个120年寿命的伟大建筑,还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希望与梦想的中国制造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曾平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满怀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制造的不断进步,为我们倾情讲述了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这部史诗般的报告文学,如同港珠澳大桥一样气宇轩昂地在新时代报告文学园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闻此书已经被中央电视台CCTV-10《读书》栏目推荐为2018年“中国好书”,并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因此,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作家耐心寻找中国故事的典范,是倾情讲述中国制造精彩故事的范本。从这个角度说,曾平标的努力开拓具有一种榜样的意义。
首先,《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42万字的篇幅,对中外高度关注的港珠澳大桥给予全方位的解读和讲述。港珠澳大桥不但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世界建桥史上一大奇迹。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蕴含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它的意义不亚于19世纪电信革命造就大西洋海底通讯电缆、20世纪光电技术点燃尼亚加拉大瀑布发电厂、21世纪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这座跨越两种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下已经成为粤港澳三地人民心中的精神雕塑和粤港澳大湾区疾速腾飞的翅膀!
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平标历时五年,查閱资料、采访130多人,对港珠澳大桥的来世今生,从1983年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首次提出兴建伶仃洋大桥的设想,到1989年春节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在春节茶话会上公布了要建伶仃洋大桥的战略构想,再到1996年国务院原则同意伶仃洋大桥立项,到2009年12月15日李克强(时任副总理)在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直至今天的梦想成真。作家围绕着港珠澳大桥30多年来,在建与不建、如何建、谁来建,甚至在哪里着陆、口岸与融资安排等等广大读者关心的细枝末节都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全篇共分四部二十六章,开头有一个序章,结尾有一个后记,从结构上是一个完整的纪实文学“标配”。第一部《情牵梦萦》,围绕着港珠澳大桥的前世今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复杂论证;第二部《风正扬帆》,倾情讲述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工程的不同凡“想”,尤其是钢桥是怎样炼成的故事;第三部《云水激荡》笔墨集中于与港珠澳大桥212天外海成岛、深海沉管等“挑战不可能”的中国制造奇迹;第四部《与桥同行》则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建桥人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担当精神,以及港珠澳大桥对世界现代桥梁制造业上的影响和为港珠澳三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为社会发展集体提速提供了支撑。
由于港珠澳大桥所处的特殊位置,社会上的人们对这座大桥给予高度关注。不论是桥梁建造界,还是整个工业制造界,乃至经济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可以说此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目光,也不乏质疑之声。那么回应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报告文学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并不时被媒体聚焦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讲出新意是很有难度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如何把握它的精神内核,是检验和测试一个作家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和功力的。报告文学其实也是一种行走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像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一样,要做田野调查,实地勘察、现场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在充分占有素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点石成金,融会贯通,形成文本。曾平标作为广东籍的报告文学作家,扎实行走在大桥制造的各个工地,走到、听到、看到,从大量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去发现独特的建设者生活,打捞出大桥指挥部和各个建筑工地上的设计师、工程师、亲历者的事迹,将工匠们的壮举采摄下来,还原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文学图景,以真切曲折的方式讲述别样精彩的中国故事,可以说《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关于港珠澳大桥这一题材的文学报告的开先河巨作。
其次,《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体现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制造气魄,中国制造方法的创新,特别是中国智造的精髓——对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予以倾情叙述和浓墨重彩地再现。
一般的桥梁建设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桥墩,即水下部分;第二是桥梁本身,亦即水上部分;第三就是专业安装施工人员把桥梁安装在桥墩上。但是港珠澳大桥非同一般,因为伶仃洋上的航船一天也不能停航;因此,设计师们考虑了钢箱梁与地下沉管隧道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港珠澳大桥既是潜藏于大海之中,又是矗立在伶仃洋海上的巨无霸通道。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55公里。其中,从珠澳口岸到香港口岸全长约41.6公里(包括香港连接线约12公里),珠海连接线约13.4公里。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全长29.6公里,由人工岛—海底隧道—海中桥梁共同组成: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约6.7公里为地下沉管隧道,其余22.9公里为桥梁;为实现桥隧转换,隧道东西段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22.9公里的钢箱梁光钢材就用了42.5万吨,相当于10个北京“鸟巢”的用钢量或者60个法国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在浩瀚缥缈的伶仃洋上,建筑起这么威武雄壮的巨无霸桥梁隧道结合体,需要桥梁工程学、力学、材料学、环境科学、气象学、水文学、防腐蚀学等多学科知识,而这给我们的“大国工匠”和设计师、工程师们带来了太多难以预料的难题和考验。
毫无疑问,中国是造桥古国,也是造桥大国。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制造成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造桥强国。很多造桥的标准是我们制定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曾平标突出注意细节的真实。报告文学的经典就是细节的经典。惟有独特、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点亮报告文学的天空,同样,唯有挥之不去的细节,才能让读者过目不忘。很显然,修建港珠澳大桥需要解决太多世界级难题。忘不了,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招标进行技术准备的总工程师林鸣曾经兴致勃勃地前去被称作“海上马车夫”国度的荷兰,向荷兰某国际顶尖隧道工程咨询公司寻求隧道沉管安装合作的可能性,对方高层表达了合作的兴趣,但提出的咨询费高达1.5亿欧元!这可相当15亿人民币啊!林鸣提出用3亿人民币的价格,对风险最大的部分与荷兰合作谈一个框架。傲慢的荷兰人说我们给你们唱一首“祈祷之歌”。荷兰人的轻蔑态度更加激起中国造桥设计师们的壮志豪情。于是,我们看到,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背后是一道道艰难的科技创新之路,也是全部造桥人殚心竭虑、携手攻关的探索之路、奋进之路。 2010年9月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入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个课题,19个子课题,参研单位就有21家企事业单位,8所大学,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结合,覆盖桥、岛、隧工程全产业链的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当然,实际参加港珠澳大橋建设的有上百个单位,几乎全国造桥的国家队和广东省的制造精英都为这座世界瞩目的大桥挥洒过汗水。这里体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更体现着管理、制度创新,更为可贵的是展示了新时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持续攀登的精彩过程和坚强精神。一句话,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记录追摄了建桥人的英姿,抒发传递了新时代的中国声音,闪耀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之光。
第三,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再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英雄群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聪明才智和奋不顾身的英雄力量。
其实,几乎每一座著名大桥的建成都有着或曲折悲怆,或扬眉吐气的传奇故事。茅以升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建好就被炸再修的惨痛经历,昭示出日寇侵华战争对我国建设的破坏;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间又出现了苏联专家半路撤走的教训,却警醒了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清晰而生动地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忘初心和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应该说,这是在最好的时期建成的最好的大桥。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仅此一项,这里需要多少技术含量,多少知识构成和材料科学的支撑以及最重要的人的精神、气魄与智慧!这一切都在《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大桥的建设者、参与者达数万名,每一位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曾平标采访过的师傅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能参与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就是百年不遇的最幸运的事了。这就是中国造桥人的情怀和境界!曾平标在作品中,先后写了主体工程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汝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总裁康学增、中铁山桥集团项目部总工程师胡广瑞、中山基地负责人李华生、党工委书记王树枝,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安装项目副书记王有祥、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工区总工程师徐瑜、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航修队钳工管延安、一航局船长王汉永等等。这些人个个都是英雄,人人都有杰出的业绩。但是,曾平标用笔墨最多的是林鸣。林鸣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2010年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项目总经理。为了大桥他呕心沥血,干了整整八年,熬白了头。但谁都不信,在接手港珠澳大桥之前,他对隧道工程竟然从无涉足过!林鸣一直崇尚工匠精神、铁人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铁人精神是拼搏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他把6.7公里海底隧道从E1到E33每一节都给它们标上了序号。在他眼里,这些就像是他的每一个孩子。事实上,好多设计在施工中必须推倒重来,许多创新来自于他们对蛛丝马迹的洞察。他的玩命工作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2016年5月,林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含泪把奖章挂在港珠澳大桥的模型上。他说,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都是劳模,我们是一支铁打的团队,这枚奖章属于每一个团队的每一个大桥人……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拳拳报国心,也使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国家的脊梁与尊严。据笔者所知,在千万个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近10年的拼搏奋斗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模范人物,传颂着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谱写着永载史册的英雄篇章!在《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中,采访的人物脚步匆忙,专注于理想;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情节感人至深,典型形象镌刻栩栩如生。对于香港精工钢构集团负责的香港口岸工程建筑和由上海建工集团担纲的澳门口岸建设,曾平标也聚焦叙述。
如果说不足的话,在第八章“中国可以说‘行’”中,讲述中国造桥的历史,回眸中国桥梁史,最早的钢桥是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于1892至1894年主持修造的河北滦河大桥,参与建造这座大桥的300名工人遂成为中国最早的造桥工人——山海关桥梁厂就是在1894年4月滦河大桥建成后,300名桥梁工匠加盟山海关铁工厂之后诞生,至今已125年了。此外,在大桥管理局和各个工地上,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面向全国征集港珠澳大桥之歌等文化活动,也是大桥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再版似可补充完善之。
总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但体现着中国科技、中国制造的飞速进步,而且也寄托亿万中国人的复兴梦想。它不仅仅是一个120年寿命的伟大建筑,还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希望与梦想的中国制造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曾平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满怀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制造的不断进步,为我们倾情讲述了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这部史诗般的报告文学,如同港珠澳大桥一样气宇轩昂地在新时代报告文学园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闻此书已经被中央电视台CCTV-10《读书》栏目推荐为2018年“中国好书”,并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因此,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作家耐心寻找中国故事的典范,是倾情讲述中国制造精彩故事的范本。从这个角度说,曾平标的努力开拓具有一种榜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