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在新上岗教师培训会中,一位青年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不同年级教材中有不同的课文。三年级的课文如果放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还能教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选文组成的。选文选编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有其相对科学的依据。然而,正因为选编的依据只是相对科学的,所以,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年段教,或许真有可能。
2013年12月18日,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举行了“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为“一课三磨”中的“二磨”。沈静怡、周丽和王洁婧三位青年教师在不同年段展示同题异构课《小鹰学飞》。所有听课老师在参加“一磨”研讨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段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活动展开是否丰富、充分、有效?
三位青年教师上岗都未满三年,虽然在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稍显稚嫩,但却都能较好地体现年段的意识。低年段的课注重感情朗读的学习、词语的教学;中年级的课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教学生如何概括,如何把握重音,如何通过辨析达到对词语精确的理解;高年级的课则更好地站立于篇章的高度,从童话体裁出发,以文本作为教学的例子,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密。
课后,三位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各听课老师根据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与互动交流,现场研讨的气氛非常热烈。本次研讨活动,带给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深刻的启发:同一篇文本,虽一般不放在不同年段教,但是,如果要教,也能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实现言语智慧的提高。特定的年段有特有的内容取向,把握了年段的要求,则寻求到了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一把钥匙。
主持人(沈玉芬):教什么比如何教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做了清晰的界定。但是如何使这些静止的文字真正成为阅读课堂切实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采用“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这种别具一格的教研活动方式去尝试探究。刚才沈静怡、周丽和王洁婧三位青年教师已经在不同年段展示同题异构课童话《小鹰学飞》。这是本次“一课三磨”的“二磨”。接下来,请三位执教老师对比“一磨”,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段要求?
沈静怡(执教二年级):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结构简单,但寓意深远。“一磨”的时候,我没有准确把握低段的教学目标,课堂显得比较“空”。比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只提要求,却没有实际的关于朗读的教学内容。所以,结合“一磨”时大家的意见,本次的课堂我分了四个板块:复习生字词,读准轻声、后鼻音,会读词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把握重音读好人物语言;依据板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悟出课文表达的道理;写字指导“旋、鼓”,学习新偏旁“方”。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虽然还不够精彩,但是教得比较“踏实”。任何一个教学板块都有切实的内容教了。
周丽(执教四年级):这是一篇二年级的课文,在四年级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反而是有难度。难就难在如何在这简单的文字中,找寻它对于四年级学生所负载的教学意义。“一磨”时,我的课变成“四不像”。既不像低年级的课,又不像中年级的课。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也无所适从。本次教学,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支点,努力挖掘课文中存在的能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信息。目的就是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研读文本,从中发现了三个有意义的切入点,以此来进行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概括文中对话。其次,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理解“算”字的多重字义,让学生知道,对字词精准解释的重要性。最后,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抓重音,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脱离“无意识”阅读状态。通过这些教学设计,由浅入深,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今天的教学内容基本能把握住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
王洁婧(执教五年级):刚得知要拿二年级的课文《小鹰学飞》在五年级教学时,我简直像是一只无头苍蝇,面对简单的文章反而无从下手了。默想高年段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细读文本,我觉得不能把要点摆在语言文字等细节之处的剖析上,而是要立足高年级“篇”的视角展开教学引导。但“一磨”的时候,我没有寻找到“篇”在高年级教学中的价值,所以课堂显得比较松散与琐碎。本次教学,我以这“篇”童话故事所要给高年级的我们传达的“价值信息”为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整个教学设计只为最后成就一个“写”——“写”的方法,“写”的技巧,乃至最后“写”的呈现效果。为此,我同样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童话特点,懂得本文蕴含之理,使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课文,抓住描写小鹰三次学飞时,结构上的相似性,探寻本文的表达特点,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接着,由面入点,重点感知课文结尾在表达上的妙处:让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又留给读者想象、自悟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自编童话,学以致用,将先前学得的写作手法,通过写进行巩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整篇”为重,以“写法”为辅,确定教学内容。渐渐地文本成了一个样本,只为服务于学生自编童话故事。
主持人:三位青年教师上岗都未满三年,但是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都能关注自己所教年段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在同一篇文章中,挖掘出了不同的、符合所教年段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较强的年段意识:低年段的课注重感情朗读的学习、词语的教学;中年级的课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教学生如何概括,如何把握重音,如何通过辨析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精确;高年级的课则更好地站立于篇章的高度,从童话体裁出发,以文本作为教学的例子,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密。但是,教学设计不代表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展开是否充分、有效?
沈静怡(执教二年级):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能按照先前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完成。同时结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注意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要抓的重点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音”,则是其中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教会学生把握语句的情感。文中的三次对话都采用类似的教学,学生看似懂了,课堂上的节奏看似顺畅了。但是,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一点点地悟出语句中的情感,悟出文本蕴含的道理呢!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慢慢地就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小鹰”和“老鹰”。他们飞呀飞呀,翅膀酸了,可是发现头顶上还有鹰比自己飞得更高。于是,学生们会继续舞动翅膀,把自己当成小鹰,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语句的情感,自然而然就能悟出课文的道理。我这节课,可以说,朗读的深度还不够,还没有达到叶老先生说的“好好地读”。所以,在以后的低段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朗读教学。 周丽(执教四年级):我觉得,我能将这些原先设计的内容充分展开,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上,化“琐碎”为“凝炼”;在字义上,化“模糊”为“精准”;在学习意识上,化“无意识”为“主动意识”。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在这些美丽的外表下,我也发现,许多棱角并未修饰圆润。首先,未绽放语文课堂的活跃之美。为了节省时间或是不影响后面的教学,提完一个问题之后,往往会马上请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回答,没有给予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许多思维慢些的学生,自始至终只是在大环境下,被活跃了。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所有的人都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其次,板块间缺少过渡。我的这堂课,四个板块虽然清晰,但是缺少一条能把这些板块串联起来的线。因此,整个课堂像是被切成了不相连的四块,各自精彩着。我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学无止境”,就像这篇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王洁婧(执教五年级):如何教?这节课我采取的方式是多元的。比如通过文本改编与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情节反复,结构相似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其中的“妙”处;又如通过老鹰三句话的朗读对比,体现第三次学飞结尾处的“妙”处。
我所追求的,就是“如何教”服务于“教什么”。当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在实际课堂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课堂上,我总是半扶半放,学生们没能完整地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教学活动有效性上有待考量。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又总是很“苛刻”地要求学生能丝毫无差地落在我的思考点上,那样我便可以顺心顺路地继续我的教学。现在我明白,只要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并且有道理地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那样就是成功的。再说哪怕学生是偶尔的“脱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也应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引领。通过这堂“特别”的课,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任何的“价值信息”都逃不过“法眼”,任何的文本都可以在不同阶段成就其中的“妙”处。
主持人:刚刚三位上课教师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观摩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倾听了他们的说课和反思,大家必定有所感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们的感受。
范建健: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段上,形式新颖,又能发人深省。三位老师两次“磨课”,让我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整个小学的学习生涯,时间跨度较大,整整六年。每一个年段,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也就不一样。因此,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年段上,更多的是考验教师对学生、对年段的了解和把握能力,考验的是对教材的运用与挖掘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教材。我想这更能引起师生双方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教材的本质。三位教师从基础到方法到运用,侧重训练学生的不同能力,并且创造性地挖掘出了文本中的文本,以此服务自己的教学,展现了教育的神奇和智慧。但是,整个教学中,三位老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亦步亦趋”的紧张,整个课堂的自由度还不够。希望在第三磨的时候,三位老师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反复问自己:我教的内容适宜吗?学生学这个内容可能有哪些困难?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王艳红:三堂课都能上出自己的精彩,这依赖于三位老师对自己所教年段学生特点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研究教案的能力很重要,教师教材研究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这三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都很强。但是,对于周丽老师最后一个板块的写话设计,我有不同的看法。“把课文概括性的语言进行美化”这一训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把适合于低年段的语言改写成中年段心目中优美的语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因此,学生所表达的语言显得比较贫乏,甚至单调。我认为,周老师在下次执教的时候,先要明晰几个问题:概括性的语言一定是不美的语言吗?学生对概括性的语言特点了解吗?教师要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
水小叶:路是人走出来的,课文是人教出来的,只要你善于发现,再简单的文章照样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可以教给孩子。当然,在挖掘的同时,我们也要细细思量下“度”的问题,只有适合这个年段的知识,才是最好的知识。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恰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我发现这三位老师的三堂课都有着明确的、适合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教学还要注意一个“联系”的问题。周丽老师执教的三个板块之间,因为未建立恰当的联系,使课堂显得有些生硬。沈静怡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没有切合学生的需要,显得不够具有“分量”。王洁婧老师在学生需要自我表达时,限定了太多的框框,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第三磨的时候,我们更要考虑课文内在字词句篇之间的联系,教学各板块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我们所教的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沈海燕:我觉得,三位教师课堂上展现的教学内容体现的鲜明的年段色彩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位老师也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我就不再赘述了。可是除了教学内容以外,三位教师在方法指导上,年段特点也体现得很明显,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三位老师都是青年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各种意外”的时候显得比较急迫,甚至有点措手不及。所以,在第三磨的时候,三位老师可以尝试,如何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中,体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课堂。
张燕芳: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发现青年教师总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与课堂把握的不够,总是喋喋不休地给予学生层层的提示,乃至滔滔不绝的总结,总觉得自己讲得还不清楚。在学生回答时,总是下意识地一遍遍重复学生的答案。这些看似细小的课堂表现,却对于整个课堂的整洁呈现度有了相应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表现。建议三位老师今天回去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观自己课,琢磨课堂教学的细节,相信第三磨会更精彩。
主持人:和第一磨相比,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进步:教学内容更适宜不同年段的学生。从各位老师的发言,也能发现,我们逐渐学会如何从“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等方面去观课议课。同一篇文本,虽一般不放在不同年段教。但是,如果要教,也能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实现言语智慧的提高。希望三位执教老师结合今天的活动对自己的教学再做全面深入地思考,争取在第三磨中有更大的突破。
(范建健整理,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在新上岗教师培训会中,一位青年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不同年级教材中有不同的课文。三年级的课文如果放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还能教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选文组成的。选文选编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有其相对科学的依据。然而,正因为选编的依据只是相对科学的,所以,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年段教,或许真有可能。
2013年12月18日,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举行了“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为“一课三磨”中的“二磨”。沈静怡、周丽和王洁婧三位青年教师在不同年段展示同题异构课《小鹰学飞》。所有听课老师在参加“一磨”研讨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段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活动展开是否丰富、充分、有效?
三位青年教师上岗都未满三年,虽然在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稍显稚嫩,但却都能较好地体现年段的意识。低年段的课注重感情朗读的学习、词语的教学;中年级的课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教学生如何概括,如何把握重音,如何通过辨析达到对词语精确的理解;高年级的课则更好地站立于篇章的高度,从童话体裁出发,以文本作为教学的例子,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密。
课后,三位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各听课老师根据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与互动交流,现场研讨的气氛非常热烈。本次研讨活动,带给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深刻的启发:同一篇文本,虽一般不放在不同年段教,但是,如果要教,也能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实现言语智慧的提高。特定的年段有特有的内容取向,把握了年段的要求,则寻求到了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一把钥匙。
主持人(沈玉芬):教什么比如何教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做了清晰的界定。但是如何使这些静止的文字真正成为阅读课堂切实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采用“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这种别具一格的教研活动方式去尝试探究。刚才沈静怡、周丽和王洁婧三位青年教师已经在不同年段展示同题异构课童话《小鹰学飞》。这是本次“一课三磨”的“二磨”。接下来,请三位执教老师对比“一磨”,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这一年段要求?
沈静怡(执教二年级):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结构简单,但寓意深远。“一磨”的时候,我没有准确把握低段的教学目标,课堂显得比较“空”。比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只提要求,却没有实际的关于朗读的教学内容。所以,结合“一磨”时大家的意见,本次的课堂我分了四个板块:复习生字词,读准轻声、后鼻音,会读词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把握重音读好人物语言;依据板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悟出课文表达的道理;写字指导“旋、鼓”,学习新偏旁“方”。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虽然还不够精彩,但是教得比较“踏实”。任何一个教学板块都有切实的内容教了。
周丽(执教四年级):这是一篇二年级的课文,在四年级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反而是有难度。难就难在如何在这简单的文字中,找寻它对于四年级学生所负载的教学意义。“一磨”时,我的课变成“四不像”。既不像低年级的课,又不像中年级的课。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也无所适从。本次教学,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支点,努力挖掘课文中存在的能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信息。目的就是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研读文本,从中发现了三个有意义的切入点,以此来进行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概括文中对话。其次,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理解“算”字的多重字义,让学生知道,对字词精准解释的重要性。最后,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抓重音,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脱离“无意识”阅读状态。通过这些教学设计,由浅入深,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今天的教学内容基本能把握住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
王洁婧(执教五年级):刚得知要拿二年级的课文《小鹰学飞》在五年级教学时,我简直像是一只无头苍蝇,面对简单的文章反而无从下手了。默想高年段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细读文本,我觉得不能把要点摆在语言文字等细节之处的剖析上,而是要立足高年级“篇”的视角展开教学引导。但“一磨”的时候,我没有寻找到“篇”在高年级教学中的价值,所以课堂显得比较松散与琐碎。本次教学,我以这“篇”童话故事所要给高年级的我们传达的“价值信息”为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整个教学设计只为最后成就一个“写”——“写”的方法,“写”的技巧,乃至最后“写”的呈现效果。为此,我同样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童话特点,懂得本文蕴含之理,使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课文,抓住描写小鹰三次学飞时,结构上的相似性,探寻本文的表达特点,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接着,由面入点,重点感知课文结尾在表达上的妙处:让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又留给读者想象、自悟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自编童话,学以致用,将先前学得的写作手法,通过写进行巩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整篇”为重,以“写法”为辅,确定教学内容。渐渐地文本成了一个样本,只为服务于学生自编童话故事。
主持人:三位青年教师上岗都未满三年,但是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都能关注自己所教年段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在同一篇文章中,挖掘出了不同的、符合所教年段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较强的年段意识:低年段的课注重感情朗读的学习、词语的教学;中年级的课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教学生如何概括,如何把握重音,如何通过辨析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精确;高年级的课则更好地站立于篇章的高度,从童话体裁出发,以文本作为教学的例子,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密。但是,教学设计不代表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展开是否充分、有效?
沈静怡(执教二年级):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能按照先前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完成。同时结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注意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要抓的重点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音”,则是其中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教会学生把握语句的情感。文中的三次对话都采用类似的教学,学生看似懂了,课堂上的节奏看似顺畅了。但是,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一点点地悟出语句中的情感,悟出文本蕴含的道理呢!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慢慢地就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小鹰”和“老鹰”。他们飞呀飞呀,翅膀酸了,可是发现头顶上还有鹰比自己飞得更高。于是,学生们会继续舞动翅膀,把自己当成小鹰,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语句的情感,自然而然就能悟出课文的道理。我这节课,可以说,朗读的深度还不够,还没有达到叶老先生说的“好好地读”。所以,在以后的低段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朗读教学。 周丽(执教四年级):我觉得,我能将这些原先设计的内容充分展开,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上,化“琐碎”为“凝炼”;在字义上,化“模糊”为“精准”;在学习意识上,化“无意识”为“主动意识”。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在这些美丽的外表下,我也发现,许多棱角并未修饰圆润。首先,未绽放语文课堂的活跃之美。为了节省时间或是不影响后面的教学,提完一个问题之后,往往会马上请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回答,没有给予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许多思维慢些的学生,自始至终只是在大环境下,被活跃了。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所有的人都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其次,板块间缺少过渡。我的这堂课,四个板块虽然清晰,但是缺少一条能把这些板块串联起来的线。因此,整个课堂像是被切成了不相连的四块,各自精彩着。我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学无止境”,就像这篇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王洁婧(执教五年级):如何教?这节课我采取的方式是多元的。比如通过文本改编与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情节反复,结构相似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其中的“妙”处;又如通过老鹰三句话的朗读对比,体现第三次学飞结尾处的“妙”处。
我所追求的,就是“如何教”服务于“教什么”。当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在实际课堂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课堂上,我总是半扶半放,学生们没能完整地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教学活动有效性上有待考量。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又总是很“苛刻”地要求学生能丝毫无差地落在我的思考点上,那样我便可以顺心顺路地继续我的教学。现在我明白,只要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并且有道理地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那样就是成功的。再说哪怕学生是偶尔的“脱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也应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引领。通过这堂“特别”的课,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任何的“价值信息”都逃不过“法眼”,任何的文本都可以在不同阶段成就其中的“妙”处。
主持人:刚刚三位上课教师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观摩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倾听了他们的说课和反思,大家必定有所感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们的感受。
范建健: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段上,形式新颖,又能发人深省。三位老师两次“磨课”,让我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整个小学的学习生涯,时间跨度较大,整整六年。每一个年段,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也就不一样。因此,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年段上,更多的是考验教师对学生、对年段的了解和把握能力,考验的是对教材的运用与挖掘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教材。我想这更能引起师生双方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教材的本质。三位教师从基础到方法到运用,侧重训练学生的不同能力,并且创造性地挖掘出了文本中的文本,以此服务自己的教学,展现了教育的神奇和智慧。但是,整个教学中,三位老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亦步亦趋”的紧张,整个课堂的自由度还不够。希望在第三磨的时候,三位老师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反复问自己:我教的内容适宜吗?学生学这个内容可能有哪些困难?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王艳红:三堂课都能上出自己的精彩,这依赖于三位老师对自己所教年段学生特点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研究教案的能力很重要,教师教材研究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这三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都很强。但是,对于周丽老师最后一个板块的写话设计,我有不同的看法。“把课文概括性的语言进行美化”这一训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把适合于低年段的语言改写成中年段心目中优美的语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因此,学生所表达的语言显得比较贫乏,甚至单调。我认为,周老师在下次执教的时候,先要明晰几个问题:概括性的语言一定是不美的语言吗?学生对概括性的语言特点了解吗?教师要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
水小叶:路是人走出来的,课文是人教出来的,只要你善于发现,再简单的文章照样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可以教给孩子。当然,在挖掘的同时,我们也要细细思量下“度”的问题,只有适合这个年段的知识,才是最好的知识。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恰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我发现这三位老师的三堂课都有着明确的、适合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教学还要注意一个“联系”的问题。周丽老师执教的三个板块之间,因为未建立恰当的联系,使课堂显得有些生硬。沈静怡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没有切合学生的需要,显得不够具有“分量”。王洁婧老师在学生需要自我表达时,限定了太多的框框,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第三磨的时候,我们更要考虑课文内在字词句篇之间的联系,教学各板块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我们所教的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沈海燕:我觉得,三位教师课堂上展现的教学内容体现的鲜明的年段色彩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位老师也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我就不再赘述了。可是除了教学内容以外,三位教师在方法指导上,年段特点也体现得很明显,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三位老师都是青年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各种意外”的时候显得比较急迫,甚至有点措手不及。所以,在第三磨的时候,三位老师可以尝试,如何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中,体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课堂。
张燕芳: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发现青年教师总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与课堂把握的不够,总是喋喋不休地给予学生层层的提示,乃至滔滔不绝的总结,总觉得自己讲得还不清楚。在学生回答时,总是下意识地一遍遍重复学生的答案。这些看似细小的课堂表现,却对于整个课堂的整洁呈现度有了相应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表现。建议三位老师今天回去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观自己课,琢磨课堂教学的细节,相信第三磨会更精彩。
主持人:和第一磨相比,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进步:教学内容更适宜不同年段的学生。从各位老师的发言,也能发现,我们逐渐学会如何从“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等方面去观课议课。同一篇文本,虽一般不放在不同年段教。但是,如果要教,也能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不同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实现言语智慧的提高。希望三位执教老师结合今天的活动对自己的教学再做全面深入地思考,争取在第三磨中有更大的突破。
(范建健整理,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