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课堂之美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和本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学员们认真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美学与美育》(第二版)一书。书中的不少观点与阐述,我很认同。该书对“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众所周知,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该书强调了人类的实践是“符号实践”,我觉得很有道理。德国卡西尔曾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1]”人类的实践就是符号实践,美正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
  美,具有无功利性,具有感染力,且是活的形象。所谓“活的形象”,是变动着的生命形象,是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力的形象;“活的形象”体现了人性辩证法(按席勒的看法,审美来自两种对立的人类基本冲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性冲动”,二是“形式冲动”,“形式冲动”即“理性冲动”。文明发展到现代的最大悲剧正是理性冲动压抑着感性冲动);“活的形象”使美的对象成为审美主体的一个对话者。
  根据以上概念及其解读,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其过程与结果,都与人类符号实践形成的经验密切相关,其本身也是正在进行着的人类符号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美,在课堂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美,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具有普遍存在性,还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表现为教学是引导学生认识真理、追求真理,感受科学美的过程,还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交互性、审美性的艺术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之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让教学过程显露“美妙一瞬”
  普希金在一首回忆爱情的诗中描述了那“美妙一瞬”:“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眼前出现了你,有如野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赠凯伦》)
  “美妙一瞬”往往表现为美感的直觉性。恋人在诗人普希金眼前出现时是“即时”的具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如野花一现的幻影,如纯洁之美的精灵,这种“美妙一瞬”不需要理性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颔首,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情境下都能够成为那“美妙一瞬”,师生都能凭借直觉感受到彼此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举动,其实已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使师生之间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之美。
  课堂上的“美妙一瞬”还表现在灵感的突然降临。当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为一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或老师寻找到了答案,并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大家豁然开朗,这种“美妙一瞬”往往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当学生个体处于愤悱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自己经过努力终于推开了心头的迷雾,求得了问题的解决,这同样是“美妙一瞬”。“美妙一瞬”往往成为永恒的记忆。
  二、让全体学生绘就“画中山水”
  王一川教授在书中说道:“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动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笔者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经历“眼中山水”→“胸中山水”→“画中山水”。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有“眼中山水”。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直接观察、实践、体验。现在,学生所学大都是前人的经验与成果,所获取的大都是间接知识。学生因缺少直接体验,即没有“眼中山水”,所获取的间接知识要么是非常有限,要么是遗忘很快。
  “胸中山水”,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酝酿。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地采用告诉式教学方法。告诉,虽然最直接、最简便,但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学生也很少会产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告诉式教学,会滋生、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很难产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画中山水”,是学习、实践的结果。结果追求的是正确或合乎情理。当前,有人误解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于强调了“过程比结果还重要”的理念,致使一些课堂无果而终。笔者以为,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的课堂,不能算作是美的课堂。美的课堂,一定是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的。课堂上,很有必要评一评谁的“画中山水”好,谁存在的问题大,并为改进存在问题的“画中山水”提供建设性建议。
  教学中,经历上述三个过程的学生越多越好。每个学生都经历了,那就是最好。
  三、让师生互动产生“节奏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是由节奏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是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建筑群的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就会产生类似于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有“建筑是流动的音乐”之说。
  静态的建筑尚且如此,动态的课堂教学更应产生节奏与韵律。课堂教学中的节奏与韵律,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上。
  1.动静交错。动静交错的课堂,才会产生美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课堂更多的是讲究“动”,忽视的是“静”。课堂上多了表面热闹,少了静思默想。学生少了深层次的思考,动的效果当然也不佳。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张弛适度。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这两种注意在课堂上应该交错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过于紧张,就是有意注意的力度与时间长了些。事实上,一个人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过长,人的神经就会疲劳,甚至产生抑制效应,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如果总是处于无意注意,其紧张度就不够,主动思维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课堂上应张弛适度,要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错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美妙的节奏与韵律。   3.抑扬起伏。如同好的乐曲一样,好的课堂也应有抑扬感和起伏感。抑,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抑是为了扬。一节课,不能总是抑,也不能总是扬。起,是高潮,或是走向高潮。起,是学生思维逐渐活跃、课堂气氛发展为和谐的过程。起与伏交错进行,同样会产生美妙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抑扬起伏的课堂,会使人陶醉其中,深受感染。
  四、让探究学习体现“应当如此”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美不是随便什么生活,而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即“应当如此的生活”。我国美学家李泽厚也一直坚持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应当如此”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美的课堂,必须反映“应当如此的生活”,应该追求“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也就是说,美的课堂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生活的本质。
  课堂探究要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即体现科学美。首先,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和学生都不要迷信教材,要敢于质疑教材。因为,教材都是人编写的,是人就可能会犯错;教材总是落后于时代,总是在不断地追赶时代。事实表明,过去以为科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就会变得不科学。我还呼吁学生不能迷信教师,要敢于质疑教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更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超过学生。在不经意间,教师可能就会说出与科学相违背的话语。
  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应当如此”,符合科学性。当前,不少课堂仍偏重于讲解,偏重于做习题。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探究上,做得很不到位。以小学科学教学来说,不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科学教学培训。教师在探究方法的掌握上存在先天不足,怎么会带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与探究呢?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些结论,是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进行探究基础上的结论,这种结论直接来源于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
  探究结果也要“应当如此”。结果,不能主观臆断,要与研究过程及相关资料、数据成正相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图省事,在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有的通过实验与研究,表明了理论假设与手段、方法毫无关联,但学生仍然会想当然地得出“理论假设成立”的结论。对这样的情形,老师如果不加以批评和引导,这就是老师的失职。因为,这与科学美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35.
  (沙华中,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2255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职校中大量的专业教师因为其自身的技能特长和专业素养深受学生的喜爱,让专业教师担任本专业班级的班主任能更好地发挥组织管理和服务的作用,也更能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笔者结合自身担任平面设计与装潢专业班主任并利用工作室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实践,总结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如下。  一、有助于新生对专业学习  兴趣的提升和职业思想的形成  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后,要在入学之初现身说法,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及早告诉
摘要:教师发展不只是获得可以看得见的职务或称号,而应该实现认识上的超越,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手里,确定目标,探索路径,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行动的自觉是教师发展的要义。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育生活;教育尊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14-03  【题记:我们如此在意尊严,一定是因为我们
摘要:面对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每一所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抢抓机遇,以规范促管理,以创新促发展,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专业发展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考核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打造了诸多亮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办学质量;提升
春游、踏青、远足、寻找春天、夏令营、秋游、拉练……是学校传统的活动,而野炊是学生最喜欢的“放飞” 活动,“原味野炊”更加关乎生命,野趣无穷,生活味更浓。引导“小小的我”走向“大大的我”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育人的目的所在。  一、设计背景  人的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生活本真的体验、生命诗意的激发,是教育的“必由之路”。野炊,作为学校、班级的一项基本活动,是非常有意义并备受欢迎,和当今的教育
摘要:职业道德教学容易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尤其容易脱离学生所学专业。明晰这一突出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方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23-03  一、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专业相脱
摘要: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课程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可雇佣性”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大量的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被引入,成为本土课程改革的仿效对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但是,应该在文化自觉的积极心态导引下,更多地从方法论价值出发,努力回到西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产生的文化土壤中去考量与反思,关注其课程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对本国课程实践的解释力与指导力如何,优势与不足各是什么,以促进我们形成研究与看待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整合到我们原有的思维方
《观察物体》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一直认为这部分内容既简单又难教。简单在学生对物体的观察能力与生俱来,几乎每天都在观察物体,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说它难教,是因为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观察角度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教师的语言干预和观察指导常常显得有心无力。再者,将观察结果以三视图(即正视图、侧视图、上视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根据三视图在头脑中还原几何体,则是教学的难点。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
摘要:进入新时期,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的路上,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积极推行《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激励着广大教师将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热情升华为个人专业成长的行动自觉。学校教科研工作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量化考核还应从数量与质量、级别与依据、考核与奖惩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教科研;量化考核;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儿童常常因其不成熟的特点而成为教师眼中被质疑、被否定的对象,教师也常常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来强有力地塑造着儿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往往只是教师挂在嘴边的口号。“教育应当解蔽”,师生交往中,教师应确立儿童立场,让儿童真正拥有主体的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享有思想的自由,享有话语的权利,从而实现自主成长、自觉成长与自我成长。而确立这样的儿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