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县级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在了解辖区居民对公共品的偏好具有优势,因此可以很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分税制改革以来,区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状,导致了区县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严重的依赖性。所以本文研究区级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对于区县级政府改善公共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级政府;转移支付;完善措施
一、省(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概述
区县级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直接,也最为密切,因此最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各种不同需求,在提供和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很大的责任。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无疑受到当地政府财权财力的制约。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区县级财权被层层上收,同时政府事权支出范围则在不断扩大,这直接导致了区县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我国现行的上级对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秉承了中央对省转移支付的一般思路。从结构上讲,中央对省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结算补助、原体制补助等,其中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例较高。由于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等原因,截至目前,我国上级对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成果较少。在此,本文主要以可获得数据的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分析我国省(市)对区转移支付结构现状。
二、温江区政府的转移支付现状
从绝对值总量来看,2009-2013年间,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金额稳步上升,从09年的4.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7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8.9%。从转移支付结构来看,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主要分为返还性收入、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三项,其中,返还性收入占比最小,大体在20%左右;其次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30%有余,且2009-2013年间,一般性转移支付不但金额总量上升,其在总体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也年年上升,2012年、2013年已达到了37%;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最高,五年间间每年占比皆在40%以上,其中2011年几乎达到50%,但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增长率上下波动,2011-2013年出现了下降趋势。
转移支付三大项目可以再各自往下细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分析温江区一般转移支付结构。温江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结构主要分为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补助、结算补助、企业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一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公共安全转移支付、教育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农林水转移支付、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
温江区一般转移支付收入中,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教育转移支付、农林水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大。这与赵云旗(2013)对我国财政一般转移支付结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经过以上的数据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考察结果,可知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经费不足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保医疗、交通建设几个方面。教育方面,上级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仅占温江教育支出的10%左右,其余皆由温江区政府负担;温江区的社保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的社保投入上,因为农民无雇主,由政府负责其社保投入的相当于雇主的那部分,这也是温江财政投入大头。在医疗投入方面,“兜底责任”依旧在温江区自身,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在温江区为例,造成了温江区财政大量流出。交通建设投入方面,上级政府负担过少,就目前现实情况来讲,上级政府承担的交通建设支出仅够支付拆迁赔付,而安置房、社保等方面还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三、区(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
结合温江区2009年至2013年的转移支付结构数据,一般性转移支付占上级转移收入的比重一直低于专项转移支付。從增长趋势上分析,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2009年开始逐渐上升,而专项转移支付从2012年开始逐渐下降。
田发(2010)采用变异系数法衡量人均财政收入,考察转移支付对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一般性转移支付具有很强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而专项转移支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财力均等化效应。但实证效果远低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且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覆盖面过宽,重点不突出,难以体现其效应。
基于温江区实际数据分析结果,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分析,转移支付结构改革的方向大体可以归纳为:第一,基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最强,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均等化转移支付应是建立一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以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第二,由于配套压力大、监管成本高等原因,专项转移支付只能是次要的、辅助的形式,规模不能过大,其支付的对象应是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项目。逐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制度,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配套制度,尽量不要“戴帽子”,相应地弱化配套规定。第三,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方面,不仅要降低专项转移支付金额总量,也要进行结构优化,多注重教育、社保、医疗及交通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投入,适当减轻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压力,切实做到“雪中送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应该严格监管程序,杜绝腐败,防止财政资金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赵云旗,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总体结构优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67).
[2]田发,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J]. 当代财经, 2010 (4).
[3]付文林, 沈坤荣,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支出结构[J]. 经济研究, 2012 (5).
[4]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6.
【关键词】:区级政府;转移支付;完善措施
一、省(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概述
区县级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直接,也最为密切,因此最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各种不同需求,在提供和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很大的责任。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无疑受到当地政府财权财力的制约。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区县级财权被层层上收,同时政府事权支出范围则在不断扩大,这直接导致了区县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我国现行的上级对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秉承了中央对省转移支付的一般思路。从结构上讲,中央对省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结算补助、原体制补助等,其中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例较高。由于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等原因,截至目前,我国上级对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成果较少。在此,本文主要以可获得数据的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分析我国省(市)对区转移支付结构现状。
二、温江区政府的转移支付现状
从绝对值总量来看,2009-2013年间,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金额稳步上升,从09年的4.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7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8.9%。从转移支付结构来看,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主要分为返还性收入、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三项,其中,返还性收入占比最小,大体在20%左右;其次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30%有余,且2009-2013年间,一般性转移支付不但金额总量上升,其在总体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也年年上升,2012年、2013年已达到了37%;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最高,五年间间每年占比皆在40%以上,其中2011年几乎达到50%,但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增长率上下波动,2011-2013年出现了下降趋势。
转移支付三大项目可以再各自往下细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分析温江区一般转移支付结构。温江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结构主要分为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补助、结算补助、企业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一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公共安全转移支付、教育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农林水转移支付、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
温江区一般转移支付收入中,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教育转移支付、农林水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大。这与赵云旗(2013)对我国财政一般转移支付结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经过以上的数据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考察结果,可知上级政府对温江区转移支付经费不足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保医疗、交通建设几个方面。教育方面,上级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仅占温江教育支出的10%左右,其余皆由温江区政府负担;温江区的社保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的社保投入上,因为农民无雇主,由政府负责其社保投入的相当于雇主的那部分,这也是温江财政投入大头。在医疗投入方面,“兜底责任”依旧在温江区自身,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在温江区为例,造成了温江区财政大量流出。交通建设投入方面,上级政府负担过少,就目前现实情况来讲,上级政府承担的交通建设支出仅够支付拆迁赔付,而安置房、社保等方面还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三、区(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
结合温江区2009年至2013年的转移支付结构数据,一般性转移支付占上级转移收入的比重一直低于专项转移支付。從增长趋势上分析,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2009年开始逐渐上升,而专项转移支付从2012年开始逐渐下降。
田发(2010)采用变异系数法衡量人均财政收入,考察转移支付对于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一般性转移支付具有很强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而专项转移支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财力均等化效应。但实证效果远低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且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覆盖面过宽,重点不突出,难以体现其效应。
基于温江区实际数据分析结果,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分析,转移支付结构改革的方向大体可以归纳为:第一,基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最强,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均等化转移支付应是建立一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以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第二,由于配套压力大、监管成本高等原因,专项转移支付只能是次要的、辅助的形式,规模不能过大,其支付的对象应是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项目。逐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制度,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配套制度,尽量不要“戴帽子”,相应地弱化配套规定。第三,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方面,不仅要降低专项转移支付金额总量,也要进行结构优化,多注重教育、社保、医疗及交通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投入,适当减轻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压力,切实做到“雪中送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应该严格监管程序,杜绝腐败,防止财政资金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赵云旗,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总体结构优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67).
[2]田发,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J]. 当代财经, 2010 (4).
[3]付文林, 沈坤荣,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支出结构[J]. 经济研究, 2012 (5).
[4]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