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40-01
中学阶段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狂风暴雨”式的急剧变化,心理活动常常处于矛盾状态。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在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常常会引起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和种种适应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行为态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据心理学家拉特克的研究,宽松家庭环境的孩子和严厉管教的孩子相比,更加能够体贴别人,对他人的批评也很敏感;民主家庭的孩子比专制家庭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情绪稳定更高。因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亲子氛围是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氛围,会在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生活在不同氛围中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亲子氛围,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有利于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容易形成忧郁、不信任等性格特征,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要保持乐观、愉快的生活情趣,以正面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向孩子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身上一些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阻碍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家庭中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父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父母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父母自身要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诚实守信,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去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1]。
三、科学教育,把握好爱的分寸
不少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经验来教育孩子。父母可以从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入手,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在家庭中,不要把孩子置于特殊的位置,否则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注意孩子平时的言论、行为方式,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优越感,努力使孩子觉得和其他人是平等的、一样的。
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最好。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溺爱或者照顾不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要信任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出现错误要正面引导;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姑息,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身体心理进行艰苦的磨练,有意让他们承受一些痛苦和挫折,承担一些责任,磨练一下他们的意志,将来才能成就大业。但是也要注意,父母尽量避免以爱的名义过度干涉与保护子女,否则会使子女缺乏主见、自卑易怒,抑制他们能力的发展。
四、说服教育为主,慎用惩罚
在家庭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少的父母认为如果对孩子不严厉、没有惩罚将会使孩子变得放纵、不听话。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如对子女很严厉,经常以惩罚为手段,子女往往容易产生抵触、不满、敌对、偏执等情绪。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正视孩子在成长阶段与成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其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在给孩子明确约束的同时也给孩子表现自我的自由;公平公正对待孩子的意见,使孩子学会协商的处事态度;不依靠暴力、羞辱或讥笑来操控孩子,认真对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在家庭中树立权威而不是专制,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即使遭遇到失败也会充满自信。
五、正面引导为主,避免拒绝否认
父母对子女经常表达负性情感,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父母应满怀期待地对待子女,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学生期间的孩子往往喜欢探索新奇的东西,他们非常渴望汲取新的知识。由于个性差异,不可能所有孩子都喜欢父母所要求自己学的东西,如钢琴、书法等。对于孩子喜欢的,父母应该认真地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兴趣和爱好,最后使孩子能为了这个爱好而努力。如果父母一味地拒绝或否认孩子的兴趣,那就会造成孩子厌学,甚至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六、注意个体差异
家庭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包括性别、年龄、个性差异等。父母要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比如说男孩和女孩生理和性格方面的特点不同。一般来说,女孩相对男孩性格较为内向、敏感,情绪体验更为深刻。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尽量采取较为宽容、委婉的态度和方式。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中学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自我的约束能力不强,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形式运算思维更加成熟,因而对行为的自主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也不能放任其发展,而是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父母要全面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教育的方法,力求采取更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守.新世纪父母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6):135.
中学阶段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狂风暴雨”式的急剧变化,心理活动常常处于矛盾状态。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在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常常会引起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和种种适应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行为态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据心理学家拉特克的研究,宽松家庭环境的孩子和严厉管教的孩子相比,更加能够体贴别人,对他人的批评也很敏感;民主家庭的孩子比专制家庭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情绪稳定更高。因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亲子氛围是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氛围,会在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生活在不同氛围中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亲子氛围,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有利于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容易形成忧郁、不信任等性格特征,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要保持乐观、愉快的生活情趣,以正面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向孩子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身上一些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阻碍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家庭中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父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父母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父母自身要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诚实守信,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去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1]。
三、科学教育,把握好爱的分寸
不少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经验来教育孩子。父母可以从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入手,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在家庭中,不要把孩子置于特殊的位置,否则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注意孩子平时的言论、行为方式,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优越感,努力使孩子觉得和其他人是平等的、一样的。
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最好。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溺爱或者照顾不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要信任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出现错误要正面引导;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姑息,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身体心理进行艰苦的磨练,有意让他们承受一些痛苦和挫折,承担一些责任,磨练一下他们的意志,将来才能成就大业。但是也要注意,父母尽量避免以爱的名义过度干涉与保护子女,否则会使子女缺乏主见、自卑易怒,抑制他们能力的发展。
四、说服教育为主,慎用惩罚
在家庭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少的父母认为如果对孩子不严厉、没有惩罚将会使孩子变得放纵、不听话。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如对子女很严厉,经常以惩罚为手段,子女往往容易产生抵触、不满、敌对、偏执等情绪。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正视孩子在成长阶段与成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其错误的认识和行为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在给孩子明确约束的同时也给孩子表现自我的自由;公平公正对待孩子的意见,使孩子学会协商的处事态度;不依靠暴力、羞辱或讥笑来操控孩子,认真对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在家庭中树立权威而不是专制,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即使遭遇到失败也会充满自信。
五、正面引导为主,避免拒绝否认
父母对子女经常表达负性情感,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父母应满怀期待地对待子女,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学生期间的孩子往往喜欢探索新奇的东西,他们非常渴望汲取新的知识。由于个性差异,不可能所有孩子都喜欢父母所要求自己学的东西,如钢琴、书法等。对于孩子喜欢的,父母应该认真地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兴趣和爱好,最后使孩子能为了这个爱好而努力。如果父母一味地拒绝或否认孩子的兴趣,那就会造成孩子厌学,甚至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六、注意个体差异
家庭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包括性别、年龄、个性差异等。父母要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比如说男孩和女孩生理和性格方面的特点不同。一般来说,女孩相对男孩性格较为内向、敏感,情绪体验更为深刻。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尽量采取较为宽容、委婉的态度和方式。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中学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自我的约束能力不强,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形式运算思维更加成熟,因而对行为的自主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也不能放任其发展,而是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父母要全面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教育的方法,力求采取更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守.新世纪父母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