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iren_ru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片人生的战场,“问”与“答”在这里不停地演绎。“问”是“帅”的战旗,这一挥一舞中,透出的是敏锐、睿智、有序和俯瞰全局的气势;而“卒”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厮杀拼搏,使教学在正确的调度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意气昂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不应该辜负一堂课上学生生命的投入,提问是一门艺术。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诗,并自选一种事物把你对《雨巷》这首诗的感觉仿照这个句子写出来。(仿句:《雨巷》是一支在冷风中摇曳的清荷,凄美动人。)
  反思:初来的远望毕竟只是陌生的初观,而不是回身的再读。经过上课实践,发现此设计过难,学生仿写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事物,要么意思跟诗歌脱离,问题设计没有遵从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修改后再设问:大家初读此诗有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括,同时引导学生朗诵。)
  二、细致入微的原则
  在品读——品味意象、语言中,最初设问:诗人戴望舒心中的愁怨哀伤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反思: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品咂,语言是语文的精魂,是美的凝聚。
  修改后再设问:在学生对最初设问回答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篱墙:“篱墙”这个意象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雨巷:“巷”用“雨”来修饰会有什么效果呢?“悠长悠长”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寂寥”一词写出小巷什么特点?问题3,姑娘: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菊花等意象?“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用“太息”来写姑娘的“眼光”呢?(学生诵读。)“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为什么说姑娘“像梦一般的”呢?(学生诵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为什么要重复?(复沓,学生诵读。)“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消、散、消散”的使用有什么区别?(学生诵读。)
  三、找到恰当的提问角度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提问的角度要恰当。老师问:“诗中如果是撑着‘现代伞’为什么不行?”此问题研究价值不大,改为“‘油纸伞’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才是帮助学生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体会意境的切入口,才有“咬嚼”的必要。比如,有教师提问:“诗人眼里的姑娘为什么是哀怨的呢?”学生从全文中看不出任何的端倪,只好胡猜一通,这就使问题失去了意义。不是来自文本的分析,都是无谓的劳作。若将之改为:“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忧伤的姑娘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从诗歌里找原因,找依据,就要了解诗人的追求和处境等,这才是教学中研究的目的。
  四、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性
  在深读——品主题的时候,最初设问:《油纸伞下的羞涩》中这样吟唱:“你为什么愁苦,寂寞,又凄凉?|是失恋了吗?|是朋友的妹妹无奈的勉强吗?|是失望了吗?|是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迷茫?是寂寞了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伤吗?”经过对诗歌的品味,你同意哪种看法?
  反思:忽然蹦出一首诗,让学生谈论自己同意作者哪个观点,而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品味,从诗歌的意象和背景感悟品析出来,打断了学生整堂课的思路。
  修改后再设问:(课前提供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和代表作)承接意象的研读,问:氤氲着烟雨的江南,悠长寂寥的雨巷中,那位结着丁香一样愁怨彷徨着最终飘过的姑娘到底是谁?诗人到底是为何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呢?(各抒己见。)
  教师的“问”是引领,是导向,是胜败的关键。问得巧妙,问得清晰,问得自然亲切,问得不事雕琢,问得深浅合适,问得角度恰当,问得顺畅不破碎,问得幽默,问得厚实,学生才能答得有兴致,答得积极投入,答得有灵性,答得有深度。才能使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
期刊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很多评论者如果想引用他人的评论文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词论标准作为词作评价的最高典范。他,就是王国维,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既然能被鲁迅称赞,那这个人物肯定非比寻常。人教版新课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就节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十则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境界”,在第一则中作者就运用“最上、高格、自有名
期刊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如是说。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生动、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
期刊
新材料作文的题型,始终坚持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理解上不设障碍等原则。通过题干的具体要求,将立意的自主权、文体的选择权和标题的拟定权交给考生。经过六年的不断尝试与完善,到目前为止,比较而言,新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题型,是优于其他题型的,进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那么新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呢?  一、由果溯因法  方法释义:由果溯因法就是由事件的结果去推究产生结果的原因,追问为什么,事
期刊
新材料作文,既区别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先进理念,是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  其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即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可简称为“四自”。同时,它又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元素,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点之二是严格的限制性,即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范围,不要套作,
期刊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主要采用“775养成教育”管理理念,即从抓“七个习惯”“七个一分钟”“五个杜绝”开始,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校风,使校容、校纪有较大的改观。  一、“七个习惯”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养成制定计划的
期刊
观看了姚重远老师的读书报告会,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精彩纷呈。先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一开始是两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意义上谈自己的读书,让学生感觉读书其实没有那么难;然后再由一位学生具体来谈读书的方法、途径和实践的方式,所读内容有经典也有流行,有文本也有歌词台词,从更广阔的层面让学会感觉阅读可以有这样丰富的内容;随后一位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学术和社论评论阅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对思维甚至是思想的影
期刊
目前各个学校正在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力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真实反映。因而,教会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能作文,而且能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精辟、结构精巧、文辞优美的好作文。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学会观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  要让学生作“好文”,首先必须教会学生观察,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文章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察是认识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