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享课外阅读的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gc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了姚重远老师的读书报告会,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精彩纷呈。先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一开始是两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意义上谈自己的读书,让学生感觉读书其实没有那么难;然后再由一位学生具体来谈读书的方法、途径和实践的方式,所读内容有经典也有流行,有文本也有歌词台词,从更广阔的层面让学会感觉阅读可以有这样丰富的内容;随后一位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学术和社论评论阅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对思维甚至是思想的影响力;最后由老师来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索引式读书,剪报式阅读,并推荐给学生读书购书的网站。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是现身说法,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让学生有了更明晰的方向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寻找课外阅读的实践方式,下面从中举例说明课外阅读的方式。
  一、悬念质疑设置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内学习中留下质疑的问题,不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阅读的方法。比如,学习《荷花淀》一课,虽然对“荷花淀派”有了一定的解说,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这种清新淡远的文章的风格,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问:孙犁的作品多是描写冀中地区劳动妇女的,而且多是青壮年妇女,因为从她们身上让人看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但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孙犁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的题材?然后推荐给学生几篇小说,像《芦花荡》《采蒲台》《 嘱咐》等,也可以推荐刘绍棠的同流派小说。比如,学习《听听那冷雨》一课,学生对“冷雨”和“故土情怀”理解不是很到位,对散文这种手法也不是很适应。可以这样设疑,余光中一生走遍了很多地方,有过妻子(台湾),有过情人(香港),也有过外遇(欧洲),但他坚信大陆是母亲,为什么呢?读读《从母亲到外遇》,你就明白他为什么对“冷雨”情有独钟,一念耿耿了。
  二、评价讨论探究法
  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校时去阅读大部头的书籍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假期,学生都会狂呼作业淹没了自己。退一步说,即使有学生读,那也是他(她)本身的兴趣使然,是他(她)本身的喜好,就像韩寒七门功课高挂红灯,依然对写作情有独钟一样。所以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读,能够读一点是一点,某种程度就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了。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要给他成就感和参与感。
  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示范调动激励法。
  一般情况下,高一都是提倡学生写周记的,周记中就有学生写自己的读书感悟,写得好的就可以张贴展示。也可以搞一个“说古道今阅读风”的展览或竞赛,通过良好的示范,激烈的角逐评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风采。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差距,从而有了阅读的动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容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容易找到阅读的兴趣。
  2.时事评点关联法。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一周热点纵览”,把从各种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搜寻。比如,编纂“文萃”一类的小报,分门别类整理当下的热门文章,印刷下发鼓励学生阅读领悟。比如,评论大众话题,“上海女研究生自杀告诉我们什么?”“城市内涝严重体现出什么问题?”“对于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你有何看法?”“物价持续上涨,你觉得原因何在?”等等。这样一个个小问题,就能部分地调动学生去关注报纸和身边的报刊,关注生活中的事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思维。学校一般给每个班订阅《中国青年报》,学生自己常看的有《特别关注》《青年博览》等,充分利用时事要闻让他们去看,比较有效。比如,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从中日两国的态度读出国家力量的对抗,从民众的反应思考如何理性客观地对待。
  3.辩论深入探究法。
  简言之,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争论不一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证据。寻找证据的过程,必然离不开阅读的实践体验。比如,学习《边城》,因为是节选,学生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很清楚,就可以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探究进行课外阅读。祖父本想给翠翠找一个安稳的依靠,可为何结局却是淡淡的忧伤,是祖父的缘故还是翠翠的缘故?这跟当地的习俗有什么关系?比如,学习《都江堰》一课,学生会深深沉迷于余秋雨独特的文化语言之中,但是有人却说他是“别一种媚俗”,“是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你怎么认为?然后建议学生读几篇《文化苦旅》的文章,比如,《道士塔》《莫高窟》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余秋雨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深思,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谓“学无定法”,阅读也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关注,就能发现学生阅读的触媒,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热情。让阅读深入下去,从课上延伸到课外,畅享阅读的精彩。
其他文献
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要求高中生必须在三年学习期间阅读相关文学名著。这一要求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面狭窄、能力较低的局面,从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通过广泛阅读,能够取得极大的收获,个人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首先,阅读经典充实了学生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匆匆易逝,有些学生很是茫然:或者埋首于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以至于满面沧桑,未老先
期刊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亲近课堂,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要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从头到尾来分析课文,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富有激情
期刊
河南省高考,自从2009年开始使用新课程改革的全国卷。这套试卷较过去相比,加大了阅读量,变得注重阅读,淡化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个新题型——探究题。从近几年此题的设题形式和答案组合来看,似乎不难,但要想精益求精,完善答案,还需雕琢历练。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
期刊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
期刊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很多评论者如果想引用他人的评论文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词论标准作为词作评价的最高典范。他,就是王国维,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既然能被鲁迅称赞,那这个人物肯定非比寻常。人教版新课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就节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十则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境界”,在第一则中作者就运用“最上、高格、自有名
期刊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如是说。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生动、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
期刊
新材料作文的题型,始终坚持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理解上不设障碍等原则。通过题干的具体要求,将立意的自主权、文体的选择权和标题的拟定权交给考生。经过六年的不断尝试与完善,到目前为止,比较而言,新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题型,是优于其他题型的,进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那么新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呢?  一、由果溯因法  方法释义:由果溯因法就是由事件的结果去推究产生结果的原因,追问为什么,事
期刊
新材料作文,既区别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先进理念,是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  其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即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可简称为“四自”。同时,它又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元素,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点之二是严格的限制性,即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范围,不要套作,
期刊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主要采用“775养成教育”管理理念,即从抓“七个习惯”“七个一分钟”“五个杜绝”开始,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校风,使校容、校纪有较大的改观。  一、“七个习惯”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养成制定计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