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朗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重要意义 方法
语文教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繁琐冗长地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听、说、读、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朗读与背诵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厚实的朗读积累,定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语感,加强他们的体验与领悟。
一、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朗读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又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学生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同时借助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基本前提。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甚至没有什么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促进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朗读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最后,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增强综合素质。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与朗读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
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二、朗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1.掌握技巧,增强朗读效果。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重要作用。朗读要能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必须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好的朗读方法。朗读的技巧包括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方面,朗读时要做恰如其分的处理。朗读技巧的指导离不开文本,掌握技巧的过程,也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技巧的指导,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力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与指导,提高学生在朗读中的品味和领悟。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既能朗读懂,又能朗读好,反复品味朗读,便会读出文章的韵味,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有点有面,训练朗读。朗读教学可以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进行,也可以选择适于朗读训练的课文,或以某些精彩的语段重点训练。集中在一个单元内进行训练,便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但朗读教学不是立竿见影的事,集中训练是为以后的朗读教学打下基础。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着重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一堂课中,可集中朗读教学,也可以朗读为主,配以其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运用,又有所侧重,这就保证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
4.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可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
5.培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形成朗读的良好态势,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联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有的放矢地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语文课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重要意义 方法
语文教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繁琐冗长地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听、说、读、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朗读与背诵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厚实的朗读积累,定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语感,加强他们的体验与领悟。
一、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朗读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又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学生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同时借助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基本前提。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甚至没有什么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促进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朗读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最后,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增强综合素质。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与朗读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
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二、朗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1.掌握技巧,增强朗读效果。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重要作用。朗读要能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必须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好的朗读方法。朗读的技巧包括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方面,朗读时要做恰如其分的处理。朗读技巧的指导离不开文本,掌握技巧的过程,也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技巧的指导,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力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与指导,提高学生在朗读中的品味和领悟。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既能朗读懂,又能朗读好,反复品味朗读,便会读出文章的韵味,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有点有面,训练朗读。朗读教学可以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进行,也可以选择适于朗读训练的课文,或以某些精彩的语段重点训练。集中在一个单元内进行训练,便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但朗读教学不是立竿见影的事,集中训练是为以后的朗读教学打下基础。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着重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一堂课中,可集中朗读教学,也可以朗读为主,配以其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运用,又有所侧重,这就保证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
4.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可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
5.培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形成朗读的良好态势,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联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有的放矢地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语文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