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近几年来,教师也有很多争议。文言文的“工具性”不只是关于字词等文言现象的讲解也包括对文本写作特点的掌握。而现在文言文的教学要么重言轻文,要么重文轻言,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将文言文“工具性”的两个层面相结合,以“工具”渗透“人文”,才能教好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 “工具性” ; 文言现象 ; 写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32-02
  一些地区自初中起学生开始接触简易的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学校中流传着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教授文言文,很多教师会选择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台下记。长此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没劲,自然会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首先对文言文的定位要准确。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自然也应该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着手。文言文的“人文性”与其他文章大致相同,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文言文的“工具性”则是应该考虑两个方面。
  一、文言文的“工具性”内涵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一)基本文言现象是基础
  关于文言文的“工具性”,一方面是常见的文言现象。主要有包括,字词类: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句式类: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文言现象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然后不断积累。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将大把时间花在讲解字词上,而应着力于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承古典文化。但如果脱离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以上的一切根本无从谈起。
  首先,五四运动之后,文言被白话所取代,发展到现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已不被使用,中学生对于文言文不甚了解,刚刚接触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再加上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发生变化,比如“之”,在现代汉语里它是虚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之”有“走”的意思,如果一味追求学生主体,放任自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是复杂的,不讲解光是靠他们自己领悟根本是行不通的,也就更别提掌握“人文性”方面的目标了。因此,学习基本的文言常识是基础,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意思,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
  其次,现在中高考考察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文章都是课外的,教师根本不知道具体考哪一篇。学生要想在这一块不丢分,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那些实词虚词的常用意,判断文言句式,毕竟万变不离其宗,知道了每个字的意思,了解文言句式,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就可以准确断定字义从而把握整篇文章。因此在课堂上讲解文言现象很有必要。
  最后,掌握了常见的文言现象,了解古文中的字词,对于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也是十分有利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看不懂是很大的原因。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可以知道简易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句式的意思,那么阅读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了解基本的文言现象是基础,只有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才可能让他们去接触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才有可能让他们爱上古代文学,这样弘扬传统文化才不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写法技巧要掌握
  文章本身的谋篇布局的特點也属于文言文的“工具性”。文言文教学也属于阅读教学。作为一篇阅读文章,它的“工具性”目标在于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文言文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也应该完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任务。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具体明确。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例,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设在实处,其原则是“一课(课时)一得(文道各一)”。[2]文言文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这里“工具性”的目标要增加一个理解文章大意。文言文之所以能够到现在还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自身的魅力,除了它表达的思想内涵之外,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3]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文言文自然也毫不例外地要承担了这一责任。因此文言文的“工具性”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另外一条就是要学生学习并能鉴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将之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核舟记》的运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介绍核舟;《劝学》典型的议论文思路;《滕王阁序》高超的联想与想象等等,这些写作手法都是值得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再加以好好利用的瑰宝。
  二、文言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以教材中的古文为对象,一篇一篇地讲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三年的高中教学,并没有给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带来质的改变,一篇浅易的文言文放在学生面前,许多学生都似懂非懂,没有办法顺利读完。[4]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与以下原因有关。
  (一)咬文嚼字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每句话,每个字的意思,很多教师选择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再加上中高考这个指挥棒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教师对于文言字词的要求更是大大提高。于是文言文教学便是:上课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落实到字词;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不错过每个字的意思,这种教法无可厚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效率很高。但是如此一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情况;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记的到底是什么。“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再其次,容易陷入单纯进行词语训练和语法讲解的误区。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便引入了较多的古汉语知识,不知不觉又上成了一堂语法课。最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包办,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5]   (二)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是讲解完字词之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其实,对于一篇古文来说,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很多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很相似,然而却各放异彩,就是因为他们的手法不一样,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典型的议论文格式,逻辑分明,条理清晰;贾谊的《过秦论》虽是议论文但是有大片的叙事,且很多排比使文章颇有气势。两篇文章虽然都提到秦战胜六国的原因,主旨相似但风格不同。因此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除了文章主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之外,作品的表达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也很有必要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重视文言文“工具性”的具体操作
  文言文的“工具性”不容忽视,有些教师认为文言文太过重视字词、翻译会使得课堂枯燥沉闷、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会忽视文章的“人文性”。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一开始就对文言文中的字词不求甚解,那么基础没有打好,学生都不能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又何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呢?但是,一味重视“工具性”,只是对着教参逐字逐句翻译让学生埋头苦记也实非良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处理文言文“工具性”方面的要求。
  (一)善假于物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现如今,教材关于文言文的编写下面都有注释,其实不需要教师将注释再读一遍,实在遇到难懂的生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6]由此可见,借助工具书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解决疑难,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此训练,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积累学生的文言常识。教师不可能永远帮学生解释生字词,注释也不是每本古文书籍都有,只有在平时帮助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遇到陌生的文章,他们才能毫无惧色。退一万步讲,这对于他们参加考试也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舍得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根据注释和手上的工具书解决文言文理解上的问题。
  (二)相辅相成
  现在很多专家对文言文教学的批判大多集中在教师逐字逐句翻译上面,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也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导致文言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文言文“工具性”两方面融合,先逐字翻译再分析技巧最后总结思想感情,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言文“工具性”两方面融合,即将所教篇目中的文言现象与写作技巧相结合,通过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尚未解决的理解文意上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作者表达的技巧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表达主旨,一石三鸟。用沈复的《幼时记趣》举例,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一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刚接触文言文的他们对生僻字及文言句式的把握必然会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旁点拨,以其中一句为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诵读,习其句读;再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分析这句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缺少主语,掌握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点出“徐”、“冲烟飞鸣”,“怡然”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童心、“鹤唳云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想象和联想。不再是生硬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是在学生自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强化对文言现象的把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会比单纯的翻译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重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字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文章中使用的表达技巧也是学生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不应该重文轻言,钱梦龙说“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3]“但我们也不应该过分注重字词的理解,毕竟文言文不是文言词句的堆砌。”因此把握好度十分重要。至今为止,如何教好文言文依旧没有定论,对于语文工作者来说,这个课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十分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家伦,从“工具性”的角度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2009(7-8)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4)
  [4]居艳秋,从“工具性”的角度浅谈文言文教学,课外辅导,2014年(10)
  [5]钟家荣,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幾点思考,教学研究,2009(8)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赵斐虹,“言”中有“文”,行而更远,学科教学,2011(3)
  作者简介:许庄荔 (199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07-02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写字教学,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
期刊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2004年起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 直至今日,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转化到主动。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更能发
期刊
【摘要】杜威的经验既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生活,并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杜威指出“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的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的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是不利于教育的。”这篇文章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经验思想进行探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必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出发,提出几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以期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略尽绵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 课堂教学 ;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7-01  当前教育理念呼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追求高效课堂”,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是评判课堂好坏最根本、最关键的标准
期刊
【摘要】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催生了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微公益模式。本文在界定微公益概念的基础上,剖析微公益特征,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点,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揭示微公益在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微公益 ; 大学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64-02  近年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她灵活、多元,又纷繁、琐碎。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面对各地热火朝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否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更不能没头没脑地跟风。我们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应该在传承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文化的特色与中国社会教育环境进行选择性的革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教学改革 ; 传承 ; 革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通过学习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争取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关键词】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25-01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总是把“教”放在主要位置,从而忽视了学生的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等,尤其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从而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动课 ; 黑板刷 ; 窗户外台 ; 自由落体 ; 摔下 ; 危险 ; 警示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49-01  “叮铃
期刊
【摘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单一,成为制约幼儿美术欣赏的桎梏,使幼儿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运用活动前经验体验;活动中配乐诗朗诵和背景音乐的体验;及使用特殊软件ZOOM(放大镜)体验;还有教师示范作画技法给孩子的感官体验和幼儿操作体验,及最后的幼儿之间作品交流互评体验等多种方式体验,也是幼儿学习美术欣赏、提高美术欣赏兴趣、并在美术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52-02  一、教导艺术特长生学会做人  1.重视教导学生行孝。  唯我独尊,唯我独行,不把家长、同学、老师放在眼里,这是当前不少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弱势,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辈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孝是德之根本,孝心开了百善皆开。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也是中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