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为数学课程改革提形象思维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能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中央台青年歌手大赛比赛镜头,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个个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2 巧用多媒体优化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在教学中只要能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妙用多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发挥它的独特感知优势,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就会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着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其它教学法都无法比拟的。
  4 巧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个别幼儿因为缺少交往技巧,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碰到困难不会向别人求助。同时,有的幼儿受交往能
期刊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有着非常悠久的美学教育传统,它的早期形态,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上经常提到的“先王乐教”。“先王”包括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是神话与历史的融合;“乐教”是指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育,既是一般教育,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因此在以形象和感情见长的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尤为突出和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
期刊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所谓的后进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
期刊
回顾历史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历史教学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最大的失误或悲哀是对历史的歪曲,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歪曲。这种状况在我国直到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才有所改观,一些学者专家对历史教育的本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但是从目前看还很难说我们的历史教育与教学的实践回归了其本义和真正功能,因为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以批判
期刊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据统计我现在所授课的高三两个班131名同学中有86人来自重点初中,其余虽来自普通中学,但数学成绩也居上游,就是这些经过选拔而来的上等生,在高一学年的几次大考中,数学不及格的人数竟占1/3。  1学习状态的分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语文教师视批改学生的作文为最苦的差事。为一撂又一撂的堆积如山的作文本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哀叹,更悲叹的是辛勤的付出收不到硕果。这无不是作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多年从事高段语文教学,曾经长时间地困惑过:悉心指导了、精心批改了,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没起色?是什么挫伤了学生的心情?在调查中得知学生的心声:作文难写,再使劲也得不了高分。有时自己觉得挺得意的作文,总被老师挑出不少
期刊
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排除了一类对象的具体物质内容以后的抽象,它所反映的是对象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而不是表面的属性。为此,首先要了解数学概念的特征。  1新课改下的数学概念的特征  1.1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所反映的是对象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实质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进一步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接受学习为主、以学科本位为主的倾向。更进一步关心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探究性。本文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问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效率的数学教学。  1教育对象的心理与高效教学
期刊
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人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有些学生上课时,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期刊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才明确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更是突出“健康第一”这个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早在80年代就提出“健康”的概念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是注重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健康。纵观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