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歌剧通:香港管弦乐团的“指环”史诗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琼:我很久没有听过这个来自我故乡的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出了,但这一次的聆听真的令人激动!我刚于1月19日欣赏了《齐格弗里德》(Siegfried)的音乐会演出,领衔主演的有西蒙·欧内尔(Simon O’Neill)、戴维·坎杰洛西(David Cangelosi)和马提亚斯·戈埃内(Matthias Goerne)等杰出的歌唱家。
  小薇:对于世界各地的歌剧院来说,瓦格纳的《指环》始终如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高在上。终于,如今在中国,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指环》制作。
  小琼:事实上,《指环》属于交响乐团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传统曲目,其理由很简单:在理查德·瓦格纳的所有作品中,乐队扮演的都是推进音乐和剧情的主要角色,通常会取代歌手们来“讲述故事”或“揭示真正的动机”——因为《指环》当中有数以百计互相联系、交错成网的“主导动机”。
  小薇:上海的观众们当然已经经历过了《指环》。我还记得2010年科隆歌剧院制作的全本《指环》(罗伯特·卡尔森执导),掀起了中国歌剧爱好者们一连四天的观剧热潮(上海东方卫视还转播了整个演出)。在2015年10月,古斯塔夫·科gt(Gustav Kuhn)将蒂罗尔音乐节(Tyrolean Festival Erl)帶到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了一场长达24小时、半舞台式的《指环》!这是独一无二的!
  小琼:香港管弦乐团和他们的音乐总监梵志登于2015年揭幕了为期四年的《指环》演出,每年的1月演出一部。在2018年1月,《指环》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将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NAxos唱片在现场录制整个演出,也使得这系列的演出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小薇:音乐会版的演出,没有演出服装和道具的话,观众们就能真正关注于所有音乐方面的细节了。
  小琼:有一个附加的惊喜是,演出配上了经过细致翻译、又与音乐配合极好的字幕,这能让观众实时地经历整个情节。
  小薇:由于歌手们不必在舞台上移动,因此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歌唱,这对于录制唱片显然是一项优势。
  小琼:使香港管弦乐团版的《指环》更无价的是所有的歌唱家们都具有最高水准,或者说是当今最佳的“瓦格纳”演员。通常来讲,将所有这些歌唱家们全部聚集在同一个歌剧舞台上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还得考虑到排练用时)。在音乐会中完整地演出《指环》,可以大大削减排练的时间,因此香港观众们有着可谓是“一生仅有一次的”机会看到这些歌剧明星们同聚在一个舞台上。
其他文献
编前语:对美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来说,《可爱的家》这首歌可谓耳熟能详。事实上,这首歌曲可以称得上“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而研究这首歌的历史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这首歌,它的词作者是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曲作者则是亨利·罗莱·毕肖普(Henry R.Bishop),它是毕肖普创作的歌剧《克拉里》中的一首主题曲。歌剧《克拉里》讲述了一名经不起诱惑而离家私
期刊
离开大都会歌剧院的时间就要到了,对此我毫不怀疑。当莫尔和瓦德蒙德1970年秋天来到我这里,说他们寻找我的继任者的工作遇到一些阻碍,问我是否能再坚持做一年,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这对我和剧院来说都不是个好主意。在这个职位上待了22年,我不再“痴迷”于大都会总经理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甚至可以预见到危机,解决它们会是更加繁重的工作,因为人们的不满会越来越多。我最后一个演出季的成绩相比于20年前逊色
期刊
当圣诞钟声响起时的维也纳街头,你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市民,冒着寒冬喜气洋洋地涌向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迎接他们每年一度的“圣诞大餐”——去观看轻喜歌剧《蝙蝠》。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上百年,早已成了维也纳市民迎接新年的一个传统,他们仿佛永远也看不厌,永远也笑不够——这足见这部歌剧的魅力了。  轻歌剧:从开胃小点到饕餮盛宴  作为歌剧的一个种类,轻歌剧常常又被称为小歌剧,但它并不是针对法国的所谓大歌剧而说的。
期刊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继歌剧《白毛女》之后的又一部民族歌剧里程碑之作。如何让老经典重现青春活力?去年的新版歌剧《白毛女》成为了成功范例。  2016年9月23日,新版歌剧《小二黑结婚》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演。戏开演前,有人议论,这样一部63年前的老戏能受欢迎吗?结果,演出获得满堂彩。已经看过新版《白毛女》的观众们没想到,新版《小二黑结婚》同样那么精彩。大家起立鼓掌迟迟不愿离席,为的是要看
期刊
已经在7个国家上演,超过200万人次观看,被翻译成7国语言的享誉全球的音乐剧《莫扎特》终于在2016年年末正式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这部汲取了德奥音乐剧精髓的年度大戏,不仅有令人惊艳的视听呈现,更通过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于生命与个体的思索。在维也纳演出之际,《莫扎特》主创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与西尔维斯特·里维(Svlvester Levay)接受了VBW公司的专访
期刊
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有生命力,但追寻新意却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2016年是莎士比亚年,全球各地都在搬演与莎士比亚有关的舞台制作,不少都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以求带出现代感的新意或内涵,这也正是现今不少歌剧制作采用现代布景及服饰来制作“现代版”的背后原因。尽管如此,“现代版”歌剧的新意追寻,能发挥多大效果见仁见智,往往仍是毁誉参半。  《奥赛罗》:“崭新角度”只能猜测  由
期刊
音乐剧《两个人的谋杀》,之前没有听说过,可以查到的资料也极为有限,演出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宣传单片也非常简单。从剧目背景介绍可知,这部作品诞生于美国外百老汇,戏剧人科伦·布莱尔和乔·基诺锡安自编自导自演,于2011年5月在芝加哥莎士比亚剧院首演,之后连续6个月4次加演,并赢得“约瑟夫·杰佛逊奖”最佳音乐剧新作荣誉……而简短的故事梗概不仅无法让人对全剧有清晰的了解,反而更加疑云重重。这或许是正是演出
期刊
上海观众对于音乐剧《莫扎特》的期待是从2016年初就开始的。这种期待贯穿了几乎一整年。2016年12月13日,《莫扎特》终于登陆上海文化广场,40场的演出更让之前的期待变成当下的热捧,并且这个热度持续跨跃到了2017年,直到元月15日完美收官。  这是一部人物的传记,编剧米歇尔·昆策和作曲西尔维斯特·里维是老搭档,前两年热演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同样出自二人的手笔。宣传海报上“MOZART”这个
期刊
编者按:所谓“三合一”-“一演三”,指的是一天的时间演三部风格不同的戏,且三部戏用同一拨演员,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然而这正是音乐教育家武秀之教学模式的特点所在。几年前,年近耄耋之年的武秀之提出了“三合一”-“一演三”的音乐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辛苦打磨,2016年12月24日,终于在西亚斯国际学院汇报了教学成果。在当天的汇报现场,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三
期刊
2007年,我给《作家》杂志写过一篇文章《城市的花瓶一音乐剧》,里面大致写道:“音乐剧是城市生活的添加剂,是城市消费的商品,它其实和一顿精心准备的快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做一个汉堡那样,把各种材料压制成一个平面,味道鲜美却没有营养;它只是让人大快朵颐地吞下,至于吞下之后与丰富细腻的味蕾感受无关,只要肚子填饱即可。”  我对音乐剧缺少关注,这是我唯一写音乐剧的文章。有意思的是,音乐剧我看过(严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