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掷“石”,激起课堂涟漪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注重触发和点拨,静水投“石”,激起思维的涟漪,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珍视差异 触发点拨 激活思维 收获精彩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孩子们,在他们迷茫时、疲惫时、沉闷时触发点拨,犹如静水投“石”,激起课堂上美丽的思维涟漪。
  一、珍视差异,有“石”可掷
  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四种重要的个性差异:学力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适应性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一节课是否灵动和高效,关键是看老师能不能尊重学生的差异、顺应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关爱的广度上。所以,我们要怀着宽容、赞赏的态度,积极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得到参与课堂的信心和愉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激活思维、引发智慧碰撞的契机和素材,使我们有“石”可掷。
  二、触发点拨,掷“石”有方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和学生思维的“盲区”处,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1.投以情境,激活思维。例如在讲授“食物链”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flash动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兴致盎然地从这句成语的动态描述中感悟生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将“狮子、青菜、鹿”、“青菜、食虫鸡、蜘蛛、猫头鹰、食草昆虫”、“青草、蛇、蚱蜢、鹰、青蛙”等连起来。动画的渲染会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食物链的构成和特点,明白生物间普遍存在的摄食与被食关系。
  2.引导观察,唤醒体验。如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中,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提出几个浅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3.插入资料,促进理解。如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节中,我们可以插入以下资料:1840年2月,21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他的表哥(舅舅的儿子)阿尔伯特结婚,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婚姻会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不幸。他们一共生了9个孩子,4男5女,4个男孩子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女孩子也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此时学生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生几率,从而理解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4.引用妙语,丰富情趣。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适时掷“石”,激起涟漪。例如:在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节时,当学生一致认为“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把酸性或碱性土壤改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生长,是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时,教师突然反问:“蚯蚓对自然界有无害处?”显然这是一个出乎学生意料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则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到蚯蚓也存在损坏农作物根系、传播寄生虫的问题,做到了知识的全面性。
  三、多边互动,“石”破天惊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自己要当好“一棵树”、“一朵云”,还要鼓励学生互相当好“一棵树”、“一朵云”,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鼓励其他人对教科书作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实行分层教学,加强小组合作,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多边互动。初中生大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我们可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或进行小组知识竞赛,或举行“生物最前沿新闻发布会”,或举办生物标本制作比赛,或进行生物手抄报评比……激烈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更会在思维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甚至是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作为教师,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之花,艺术性地利用“静水投石”这把神奇的钥匙,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原来已有的知识经验受到质疑,形成适当的冲突,激荡起一次比一次更美丽的思维涟漪,收获智慧的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导致学困生在学习方面适应不太好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高中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其次是作业多、学习时间长。我们要唤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适当借鉴初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充分照顾学生需要的做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适应身心各方面的要求。要引导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架起思维的“梯子”,推动思维逐步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 规范 激发兴趣 放慢节奏  所谓数学“学困生”
期刊
摘 要:激励指的是激发和鼓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成为强化课堂组织、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保证。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策略  激励指的是激发和鼓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强化课堂组织、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离不开激励策略的应用。下面结合教学工
期刊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评语,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发展。通常,我们习惯于用“√”和“×”来评判正误,打上分值,或者是批上优、良、中、差等。这种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能全面
期刊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赢得学生的信
期刊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行走,不轻易地放过一个字,尤其是学会在关键词句处驻足流连,反复品味、推敲——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思言外之意,想言外之情,与自己的生活相链接,与相似的经历相链接,可以认同,可以质疑……  一、抓住重点词,凸显语文味  如《可贵的沉默》一课,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是“沉默”还是“可贵”?文本中“
期刊
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呢?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脱颖”。  例如:四年级的一堂体育课,在准备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突然,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马上请他发言,他说:“
期刊
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  下面我谈谈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一要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
期刊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理念形成的过程,用哲学的观点可将其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中得到发展、学会发展,就要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就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狠下功夫,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笔
期刊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十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教学中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能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解直角三角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