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行走,不轻易地放过一个字,尤其是学会在关键词句处驻足流连,反复品味、推敲——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思言外之意,想言外之情,与自己的生活相链接,与相似的经历相链接,可以认同,可以质疑……
一、抓住重点词,凸显语文味
如《可贵的沉默》一课,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是“沉默”还是“可贵”?文本中“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六次,这六个“沉默”意思一样吗?内涵一样吗?“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两个“沉默”有没有区别?学生们带着“沉默”反复体味、用心感悟,从而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去推敲、咀嚼,才能凸现语文味。
二、朗读重点句,披文以入情
如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对这一句话只有通过朗读体验才能领悟到真正用意和深刻内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并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谁想试试?(一生读。)
生:她读得很流利,提示语和所说的话也读出了语气的不同,但是总觉得不够味。我觉得列宁是带着很特别的感情说这句话的。
师:很有道理。那你能读出列宁说这句话的用意吗?(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先读出了对灰雀的特别喜爱,再读出了他的惋惜之情。我觉得还可以把“多好的”和“再”的语气加重点,就更能体现列宁那种心情了。请听我读。(此生读。)
师:了不起,不仅读到句中去了,而且读到词中去了,我已看到列宁走到我们面前来了。
生:我认为,列宁在这里表面看起来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对小男孩说的,他想让小男孩主动承认错误。
生:列宁很爱灰雀,但他更爱这个小男孩,话中充满了他对小男孩能主动放回灰雀的期待。我再来读一读。(此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允许人犯错又允许人改错的、非常有爱心的列宁。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的内心。(齐读。)
这里的感情朗读,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怎么表达”的读,是主动与文本的人物对话的读,这才是真正的有体验的感情朗读。
三、潜入会文本,语语悟其神
如:《晏子使楚》第三自然段中的晏子初到楚国,面对“狗洞”他看了看,平平常常的一个“看”字却让我们看到了晏子的大智若愚镇定自若。为此,我让学生对“看”作专题批注,去品味文字背后的信息。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感悟。心情方面:“愤怒,楚王欺人太甚!”态度方面:“不动声色,不慌不忙。”感情方面:“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齐国的尊严,不辱使命。”写作技巧方面:“用词简练,一字胜千言。”朗读方法方面:“‘看了看’要读得慢慢的,好像是若有所思的样子。”人物评价:“好一个沉着冷静的晏子。”学生们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不单单是在批注文本,也是在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阅读。
四、拓展重点段,辐射全文本
重点段既是全文的根,更是全文的领,抓住了重点段,理解了重点段,全文内容便豁然开朗。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第18自然段老师讲的那段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可以这样教学: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想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读第一、二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
A:由这两句话联系本文的第二自然段,体会“我”画画的态度,并读出“我”当时的心理。
B:再现文中课堂场景:讲台上摆着两个杨桃(或投影出示),请几个学生到“那个”座位上坐下,实地观察,体会“我”实事求是的态度。
3.读第三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
由此联系本文的3—17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和特别的标点符号,体会同学们对待“我”的画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老师的神情变化。
4.读第四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联系1、19自然段,体会父亲和老师相同的思想教育。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老师,才有了“我”实事求是的画画态度。
用重点段辐射全文本,有利于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密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讲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进而理解了文本包含的思想内涵。
一、抓住重点词,凸显语文味
如《可贵的沉默》一课,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是“沉默”还是“可贵”?文本中“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六次,这六个“沉默”意思一样吗?内涵一样吗?“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两个“沉默”有没有区别?学生们带着“沉默”反复体味、用心感悟,从而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去推敲、咀嚼,才能凸现语文味。
二、朗读重点句,披文以入情
如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对这一句话只有通过朗读体验才能领悟到真正用意和深刻内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并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谁想试试?(一生读。)
生:她读得很流利,提示语和所说的话也读出了语气的不同,但是总觉得不够味。我觉得列宁是带着很特别的感情说这句话的。
师:很有道理。那你能读出列宁说这句话的用意吗?(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先读出了对灰雀的特别喜爱,再读出了他的惋惜之情。我觉得还可以把“多好的”和“再”的语气加重点,就更能体现列宁那种心情了。请听我读。(此生读。)
师:了不起,不仅读到句中去了,而且读到词中去了,我已看到列宁走到我们面前来了。
生:我认为,列宁在这里表面看起来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对小男孩说的,他想让小男孩主动承认错误。
生:列宁很爱灰雀,但他更爱这个小男孩,话中充满了他对小男孩能主动放回灰雀的期待。我再来读一读。(此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允许人犯错又允许人改错的、非常有爱心的列宁。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的内心。(齐读。)
这里的感情朗读,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怎么表达”的读,是主动与文本的人物对话的读,这才是真正的有体验的感情朗读。
三、潜入会文本,语语悟其神
如:《晏子使楚》第三自然段中的晏子初到楚国,面对“狗洞”他看了看,平平常常的一个“看”字却让我们看到了晏子的大智若愚镇定自若。为此,我让学生对“看”作专题批注,去品味文字背后的信息。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感悟。心情方面:“愤怒,楚王欺人太甚!”态度方面:“不动声色,不慌不忙。”感情方面:“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齐国的尊严,不辱使命。”写作技巧方面:“用词简练,一字胜千言。”朗读方法方面:“‘看了看’要读得慢慢的,好像是若有所思的样子。”人物评价:“好一个沉着冷静的晏子。”学生们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不单单是在批注文本,也是在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阅读。
四、拓展重点段,辐射全文本
重点段既是全文的根,更是全文的领,抓住了重点段,理解了重点段,全文内容便豁然开朗。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第18自然段老师讲的那段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可以这样教学: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想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读第一、二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
A:由这两句话联系本文的第二自然段,体会“我”画画的态度,并读出“我”当时的心理。
B:再现文中课堂场景:讲台上摆着两个杨桃(或投影出示),请几个学生到“那个”座位上坐下,实地观察,体会“我”实事求是的态度。
3.读第三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
由此联系本文的3—17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和特别的标点符号,体会同学们对待“我”的画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老师的神情变化。
4.读第四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联系1、19自然段,体会父亲和老师相同的思想教育。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老师,才有了“我”实事求是的画画态度。
用重点段辐射全文本,有利于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密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讲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进而理解了文本包含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