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确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新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比如: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学生直呼其名时,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了。
第二,要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有个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由学生主持,由学生汇报,由学生记录,由学生代表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出现由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了解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只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就画出了一二十个,不但浪费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可以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形成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而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就是在这些与细小之处“较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
第五,要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有个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第六,要精心备课,深刻理解教材。有的老師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从时代背景出发,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爱的体恤。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
作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形成鲜明个性乃至独特风格,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吕 行)
第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比如: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学生直呼其名时,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了。
第二,要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有个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由学生主持,由学生汇报,由学生记录,由学生代表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出现由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了解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只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就画出了一二十个,不但浪费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可以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形成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而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就是在这些与细小之处“较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
第五,要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有个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第六,要精心备课,深刻理解教材。有的老師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从时代背景出发,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爱的体恤。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
作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形成鲜明个性乃至独特风格,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