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巧妙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一、运用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也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若按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如今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创设情境的工具,我根据诗意制作了一幅动画,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喜滋滋地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加之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的运动,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这不仅为学生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的理解搭建了桥梁,同时也让他们陶醉在了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美好的意境中。整个教学过程,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要具有吸引力。2.要强调学生的活动。3.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媒体技术,促进感知教材
感知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没有对教材的感知,也就不可能进入到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媒体技术可把文、图、声、像有机结合的特点,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感知教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当学生看完课件,自由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问:“为什么冰心奶奶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学生有的读懂了一点儿,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读懂。出示课件:“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看完课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什么情景?从哪些词看出孩子多呢?课件帮助学生感知到:孩子多,孩子可爱……
三、运用媒体技术,指导作文教学
媒体技术参与作文教学不必让学生当堂完成,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实地调查访问,可以浏览网络资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如教学《美丽的菊花》一课后,模仿“菊花”的写法,写了很多篇描写植物的文章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作为插图。有的还学会了用电脑绘画和编辑安排插图,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很优美。我把最佳作品贴出来,学生们倍受鼓舞,创作热情高涨。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课堂上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情节,指导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写好解说词,然后通过网络反馈、交流评议,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了发挥并迁移到生活中去。又如在上完作文课《春游》后,有的学生为自家旅游的录像片段编写了解说词,并配音;有的把自己过生日的场面录下来,请同学帮助自己写下了《我真幸福》作为说明资料。多媒体、网络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更方便快捷等优势得到人们的青睐,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无尽的源头活水,让一直沉浸在单调书本中的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了生活,认识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实践能力。如: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找报纸,看杂志,查工具书,花费时间无数,结果却未必如愿。而今天只要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到网络上快捷地使用搜索引擎,相关的资料立即尽收眼前。
计算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读写训练,实现资源共享。让媒体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还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渐摸索总结。
一、运用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也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若按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如今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创设情境的工具,我根据诗意制作了一幅动画,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喜滋滋地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加之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的运动,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这不仅为学生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的理解搭建了桥梁,同时也让他们陶醉在了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美好的意境中。整个教学过程,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要具有吸引力。2.要强调学生的活动。3.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媒体技术,促进感知教材
感知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没有对教材的感知,也就不可能进入到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媒体技术可把文、图、声、像有机结合的特点,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感知教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当学生看完课件,自由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问:“为什么冰心奶奶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学生有的读懂了一点儿,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读懂。出示课件:“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看完课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什么情景?从哪些词看出孩子多呢?课件帮助学生感知到:孩子多,孩子可爱……
三、运用媒体技术,指导作文教学
媒体技术参与作文教学不必让学生当堂完成,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实地调查访问,可以浏览网络资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如教学《美丽的菊花》一课后,模仿“菊花”的写法,写了很多篇描写植物的文章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作为插图。有的还学会了用电脑绘画和编辑安排插图,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很优美。我把最佳作品贴出来,学生们倍受鼓舞,创作热情高涨。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课堂上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情节,指导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写好解说词,然后通过网络反馈、交流评议,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了发挥并迁移到生活中去。又如在上完作文课《春游》后,有的学生为自家旅游的录像片段编写了解说词,并配音;有的把自己过生日的场面录下来,请同学帮助自己写下了《我真幸福》作为说明资料。多媒体、网络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更方便快捷等优势得到人们的青睐,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无尽的源头活水,让一直沉浸在单调书本中的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了生活,认识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实践能力。如: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找报纸,看杂志,查工具书,花费时间无数,结果却未必如愿。而今天只要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到网络上快捷地使用搜索引擎,相关的资料立即尽收眼前。
计算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读写训练,实现资源共享。让媒体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还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渐摸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