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苏州幼儿园的吴文化渗透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园也在吴文化的渗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创新,取得令同行们叹为观止的成就。俗话说:民族的也世界的,地方的也是国家的。经过大量的宣传,吴文化开始蔓延,同时我们也需要吸收,近年来,在笔者所带的班级,开始进行简单的汉学渗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深邃的民族思想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简单的故事、有趣的游戏走进了幼儿的生活,帮助更多幼儿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从而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二、汉学渗透的措施与实践
(一)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契机,渗透汉学内容。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内容丰富,苏州的民间工艺、苏州小吃、苏州评弹、蓝印花布、苏州方言等都是我们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然而在这些活动中如何渗透汉学的内容,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教材(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第一个主题《红彤彤的新年》中的《中华龙》一活动,渗透“龙文化”。
活动:胥门闹元宵。刚开学不久,适值元宵节,苏州每年都会有舞龙舞狮闹元宵的活动,今年报纸上登出来在胥门有一场大型的文艺汇演,演出过程中会有舞龙舞狮活动,我们便提前与幼儿商量,如何记录下舞龙舞狮时的情景。孩子们畅所欲言,“请爸爸妈妈去录像”、“自己亲自去用照相机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在家看电视欣赏”……元宵节当天,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然而凛冽的寒风和冰冷的雨水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热情,班级竟有28人赶到了现场,观赏了振奋人心的舞龙表演,并留下了宝贵的照片。
(二)引进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渗透汉学相关知识。
筷子文化,汉学中关于“筷子”的观点: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两只筷子意为阴阳结合,其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传统中式筷子(上方下圆)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等。
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活动:筷子博览会。活动目标、准备略。内容:教师组织幼儿回家收集各种各样的筷子,在认识各种各样筷子之后,笔者所带班级举行的“筷子博览会”随即拉开了帷幕,大家共同将具有代表性的筷子集中展出,邀请全园小朋友前来参观,解说人员当然就是筷子的主人了,孩子们受益匪浅。
(三)利用民族节日,渗透汉学内容。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
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观赏教育课,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全国各地不同的民风习俗及庆祝重阳节的不同方式。
(四)引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汉学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这个节日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聆听关于冬至由来的故事: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活动延伸。学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实践,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来充实幼儿的一日生活,尽可能多地渗透汉学中的知识,幼儿通过简单的游戏、有趣的聚会等方式掌握了许多看似高深的哲理和汉学中的精髓,受益匪浅。
研究中的不足:1.目前汉学缺乏严格的定义和范畴规定,汉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幼儿园进行汉学教育缺乏相关的文件指导,完全依靠笔者自身的尝试,难免有许多方面的不足,许多做法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验证。
苏州幼儿园的吴文化渗透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园也在吴文化的渗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创新,取得令同行们叹为观止的成就。俗话说:民族的也世界的,地方的也是国家的。经过大量的宣传,吴文化开始蔓延,同时我们也需要吸收,近年来,在笔者所带的班级,开始进行简单的汉学渗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深邃的民族思想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简单的故事、有趣的游戏走进了幼儿的生活,帮助更多幼儿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从而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二、汉学渗透的措施与实践
(一)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契机,渗透汉学内容。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内容丰富,苏州的民间工艺、苏州小吃、苏州评弹、蓝印花布、苏州方言等都是我们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然而在这些活动中如何渗透汉学的内容,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教材(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第一个主题《红彤彤的新年》中的《中华龙》一活动,渗透“龙文化”。
活动:胥门闹元宵。刚开学不久,适值元宵节,苏州每年都会有舞龙舞狮闹元宵的活动,今年报纸上登出来在胥门有一场大型的文艺汇演,演出过程中会有舞龙舞狮活动,我们便提前与幼儿商量,如何记录下舞龙舞狮时的情景。孩子们畅所欲言,“请爸爸妈妈去录像”、“自己亲自去用照相机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在家看电视欣赏”……元宵节当天,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然而凛冽的寒风和冰冷的雨水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热情,班级竟有28人赶到了现场,观赏了振奋人心的舞龙表演,并留下了宝贵的照片。
(二)引进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渗透汉学相关知识。
筷子文化,汉学中关于“筷子”的观点: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两只筷子意为阴阳结合,其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传统中式筷子(上方下圆)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等。
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活动:筷子博览会。活动目标、准备略。内容:教师组织幼儿回家收集各种各样的筷子,在认识各种各样筷子之后,笔者所带班级举行的“筷子博览会”随即拉开了帷幕,大家共同将具有代表性的筷子集中展出,邀请全园小朋友前来参观,解说人员当然就是筷子的主人了,孩子们受益匪浅。
(三)利用民族节日,渗透汉学内容。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
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观赏教育课,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全国各地不同的民风习俗及庆祝重阳节的不同方式。
(四)引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汉学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这个节日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聆听关于冬至由来的故事: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活动延伸。学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实践,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来充实幼儿的一日生活,尽可能多地渗透汉学中的知识,幼儿通过简单的游戏、有趣的聚会等方式掌握了许多看似高深的哲理和汉学中的精髓,受益匪浅。
研究中的不足:1.目前汉学缺乏严格的定义和范畴规定,汉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幼儿园进行汉学教育缺乏相关的文件指导,完全依靠笔者自身的尝试,难免有许多方面的不足,许多做法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