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形势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心理医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治疗心理疾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有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这不仅是单纯的品行问题,更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健康疾病。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但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对不良规范失去了抵抗力,就会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于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2.有助于建立团结的班集体。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但在学习上百般苛求。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用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初期,他们的生理发育不仅还没有成熟,反而还很“稚嫩”。幼儿园时期的他们是在家长的关心爱护下长大的,当进入小学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面临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也是学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后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反映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难进行矫正。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赌博等等不良现象。中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侵蚀。因此,和谐的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与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21世纪的教育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营造好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先天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能起到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优化班级的种种环境,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营造好的班级人际氛围。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难以有成效,更不用说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多组织集体性活动,特别关照性格孤僻的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之中,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
第二,营造好的班级人文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要让每个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
第三,营造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学校培养人,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对处在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在班级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人对集体冷漠的问题,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帮助别人,让学生体验社会的温暖,从而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2.表扬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
第一,正视自己,走向成功。小学生最易因学习或生理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引发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工作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学习状况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逐渐形成正视自己优缺点的品质,走出困扰自身的误区。
第二,抓住闪光点,提供成功舞台。根据学生的能力、擅长、喜爱、性格特点等情况,抓住学生的亮点,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化解自己的心理症结。给每位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让他觉得班中有没有他都一样,尽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以强带弱,促使成功。作为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智力、思维、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应避免班级活动只是教师和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复表演。通过“一帮一”小组、找“知心朋友”等活动,让各方面的强者带起相对弱者,为弱者创设成功的机会,全方位、多层面地调动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用爱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汗水、劳动和智慧去教育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意志和创造性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出发,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和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一、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但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对不良规范失去了抵抗力,就会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于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2.有助于建立团结的班集体。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但在学习上百般苛求。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用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初期,他们的生理发育不仅还没有成熟,反而还很“稚嫩”。幼儿园时期的他们是在家长的关心爱护下长大的,当进入小学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面临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也是学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后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反映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难进行矫正。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赌博等等不良现象。中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侵蚀。因此,和谐的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了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与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21世纪的教育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营造好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先天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能起到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优化班级的种种环境,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营造好的班级人际氛围。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难以有成效,更不用说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多组织集体性活动,特别关照性格孤僻的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之中,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
第二,营造好的班级人文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要让每个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
第三,营造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学校培养人,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对处在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在班级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人对集体冷漠的问题,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帮助别人,让学生体验社会的温暖,从而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2.表扬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
第一,正视自己,走向成功。小学生最易因学习或生理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引发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工作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学习状况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逐渐形成正视自己优缺点的品质,走出困扰自身的误区。
第二,抓住闪光点,提供成功舞台。根据学生的能力、擅长、喜爱、性格特点等情况,抓住学生的亮点,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成功的舞台,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化解自己的心理症结。给每位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让他觉得班中有没有他都一样,尽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以强带弱,促使成功。作为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智力、思维、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应避免班级活动只是教师和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复表演。通过“一帮一”小组、找“知心朋友”等活动,让各方面的强者带起相对弱者,为弱者创设成功的机会,全方位、多层面地调动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用爱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汗水、劳动和智慧去教育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意志和创造性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出发,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和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