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新技能,实现教学方式更新,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发扬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 新课程;要求;能力
新课标的颁发,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作相应的调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求我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数学教育者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对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大版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3ab-2b2,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善于激发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
(三)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练习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注意题形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3、课外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四)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教师报》2013年5月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赏识你的学生》第二版海南出版社
【关键词】 新课程;要求;能力
新课标的颁发,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作相应的调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求我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数学教育者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对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大版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3ab-2b2,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善于激发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
(三)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练习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注意题形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3、课外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四)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教师报》2013年5月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赏识你的学生》第二版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