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老师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做事细致认真,为人积极上进,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因此受到学校领导的器重。新学期伊始,任老师受校领导委派上一节公开课。公开课当天不仅有校领导在场,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会来观摩学习。为了在公开课上能有优异的表现,任老师做了不少准备。可是在上公开课时,任老师上课用的PPT突然无法放映,这让她茫然失措,很是紧张,腿都有些不由自主地颤抖。好在任老师先前备课充分,脱离课件还是可以上课,但讲课过程不那么流畅,多次出现停顿。公开课后,任老师十分沮丧,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也很担心学校领导对自己会有不好的看法。由于是开学第一周,学校有领导随机入教室旁听的制度,这让任老师更感焦虑,即便每天做了准备还是担心自己会出错,上课时紧张、不安,手心出汗,甚至出现晚上难以入睡的情况。
任老师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过度焦虑。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焦虑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过度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如今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产生焦虑情绪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所以教师的焦虑情绪应该得到关注,并采用适宜的方法去缓解乃至消除。其中,音乐疗法就是一种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的调节方法。
一、什么是音乐治疗
近年来,音乐治疗的治疗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及音乐治疗协会开始注重对音乐治疗的应用,将其用于治疗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等多个方面。音乐治疗由美国华裔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在1979年传入中国。现阶段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学校和部分社区、企事业单位,且被证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好的疗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涉及心理学、音乐学、医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不同学者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及治疗方法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者侧重音乐治疗的功能性,有的强调音乐治疗所采取的方式,有的则从音乐治疗所属领域来界定。学者Bruscia提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美国音乐治疗协会认为音乐治疗是指利用音乐的各种功效,达成治疗、康复个体身心健康的目的。村井靖儿在其研究中提出,音乐治疗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音乐,起到治疗各类身心疾病、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作用。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且可以缓解压力和过度焦虑的有效手段,如今已逐步被公众所认识,并被广泛使用。事实证明,个人可以通过学习音乐治疗的一些简单技巧来缓解自身压力,调节情绪。
二、音乐治疗何以有效
音乐治疗之所以有良好效果,是有其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的。
1. 音乐治疗的生理学机制。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在音乐作用下,人体的血液流动、脉搏振动、心率、呼吸频率、肌肉松弛度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的变化。从神经生理方面来看,音乐能激活神经活动,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分泌有益激素与多种酶。
音乐可作用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负责管理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具有调节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的功能,所以边缘系统又被称作“情绪脑”。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回还与学习、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音乐作用于边缘系统,所以能对人的情绪和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音乐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影响神经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既有上行激活系统,又有下行抑制系统。音乐治疗既能刺激上行激活系统,保持一定唤醒水平,又能启动抑制系统,降低皮层兴奋水平,诱导进入休息睡眠状态。
2. 音乐治疗的物理学机制。
从物理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机械波。音乐中含各种频率的声波,在人耳可以感知的20~20000 Hz声波频率范围内。当具有变化频率的声音振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会随之产生和谐共振,此时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器官的紊乱状态会随之改善,从而减轻病痛,促进恢复。
3. 音乐治疗的心理学机制。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可以产生独特的听觉表象。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表象则是这两个阶段的中介,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渡环节。富有变化的听觉表象易于影响人的认知模式,触发想象和联想。
音乐又是富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源于人类的情感。人对蕴含不同情感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欢快、舒缓的音乐易使人感到平静快乐,节奏较快较强的音乐易使人激动。审美移情说认为音乐具有审美的价值,音乐的旋律、音色变化和节奏节拍运动过程会引发种种情感体验。马斯洛在后期著作中提到人除了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外,还有审美需求,审美需求获得满足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有利于缓解压力。
三、如何应用音乐治疗
1. 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按照音乐接受、体验的方式,可以将音乐治疗分为三大类别,即聆听式、参与式、即兴创作式。
聆听式音乐治疗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听音乐,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力量,从而实现共鸣,调节情绪情感,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该音乐治疗主要运用放松、音乐想象、音乐同步、音乐欣赏、音乐生理反馈、音乐共振、音乐感官刺激、音乐记忆等技巧。
参与式音乐治疗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参与音乐作品演唱、乐器演奏、音乐心理剧、音乐创作等音乐活动,通过体验自身真实的情绪状态,达到调节身心的治疗目的。参与式音乐治疗主要强调个体全身心主动投入到音乐中,表现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获得心理调适。
即兴创作式音乐治疗是指个体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内心的情绪体验通过音乐或乐器做自发式的即兴表现。它强调的是即兴表演,毫无掩饰的自我释放,其治疗原理类似于投射测验。但此种治疗方法需要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都有较好的音乐素养。 2. 选择适宜的音乐曲目。
音乐曲目的选择是音乐介入心理治疗的关键,针对不同的心理症状选择适宜的曲目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针对情绪低落、悲观、缺乏主动性的抑郁状态,治疗开始阶段可选用和抑郁情绪对应的抑郁型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西贝柳斯的《忧郁圆舞曲》,让被治疗者在音乐中感受到此刻自己低沉、抑郁的情绪;然后播放旋律较为舒缓、平滑的乐曲,利用舒缓、轻松的音乐使心境逐步变得平和、宁静,如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押尾光太郎吉他版《卡农》、古曲《春江花月夜》等曲目此时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最后可选择活跃、欢快的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三交响曲》、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德彪西管弦乐曲《春天来了》、江南丝竹《欢乐歌》等,这些音乐曲调欢快,能够传达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被治疗者感受到欢乐和喜悦,使其较快走出抑郁、焦虑的情绪。
针对烦躁、失眠、紧张、恐惧的焦虑症状,可选用旋律悠扬平和、节奏平缓、力度偏弱且变化少的音乐。这个类型的音乐给人平静、安全的感受,具有镇静、舒缓心情的作用,如柴可夫斯基的《船歌》、肖邦的《F大调夜曲》等。
针对心理积压大量负面情绪的人,可选择旋律低沉、速度较慢、力度多为中等以下的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民乐《江河水》等乐曲。这些音乐可将内心的忧郁外泄,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负性情绪体验,帮助其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后,内心的积极的力量便会渐渐产生,这时使用积极、高昂、激发内心力量的音乐,如《彩云追月》、海顿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金蛇狂舞》等。
另外,想让音乐治疗起到良好疗效,不仅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听不同的音乐,还要注意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保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训练、音乐联想等方式来配合音乐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缓解压力和过度焦虑的有效方式。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步骤,便可以自己进行音乐治疗。当然,效果可能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但可以多尝试一些曲目,采用不同的音乐治疗方式,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黄常棋)
任老师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过度焦虑。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焦虑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过度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如今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产生焦虑情绪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所以教师的焦虑情绪应该得到关注,并采用适宜的方法去缓解乃至消除。其中,音乐疗法就是一种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的调节方法。
一、什么是音乐治疗
近年来,音乐治疗的治疗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及音乐治疗协会开始注重对音乐治疗的应用,将其用于治疗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等多个方面。音乐治疗由美国华裔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在1979年传入中国。现阶段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学校和部分社区、企事业单位,且被证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好的疗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涉及心理学、音乐学、医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不同学者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及治疗方法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者侧重音乐治疗的功能性,有的强调音乐治疗所采取的方式,有的则从音乐治疗所属领域来界定。学者Bruscia提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美国音乐治疗协会认为音乐治疗是指利用音乐的各种功效,达成治疗、康复个体身心健康的目的。村井靖儿在其研究中提出,音乐治疗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音乐,起到治疗各类身心疾病、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作用。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且可以缓解压力和过度焦虑的有效手段,如今已逐步被公众所认识,并被广泛使用。事实证明,个人可以通过学习音乐治疗的一些简单技巧来缓解自身压力,调节情绪。
二、音乐治疗何以有效
音乐治疗之所以有良好效果,是有其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的。
1. 音乐治疗的生理学机制。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在音乐作用下,人体的血液流动、脉搏振动、心率、呼吸频率、肌肉松弛度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的变化。从神经生理方面来看,音乐能激活神经活动,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分泌有益激素与多种酶。
音乐可作用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负责管理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具有调节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的功能,所以边缘系统又被称作“情绪脑”。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回还与学习、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音乐作用于边缘系统,所以能对人的情绪和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音乐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影响神经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既有上行激活系统,又有下行抑制系统。音乐治疗既能刺激上行激活系统,保持一定唤醒水平,又能启动抑制系统,降低皮层兴奋水平,诱导进入休息睡眠状态。
2. 音乐治疗的物理学机制。
从物理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机械波。音乐中含各种频率的声波,在人耳可以感知的20~20000 Hz声波频率范围内。当具有变化频率的声音振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会随之产生和谐共振,此时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器官的紊乱状态会随之改善,从而减轻病痛,促进恢复。
3. 音乐治疗的心理学机制。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可以产生独特的听觉表象。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表象则是这两个阶段的中介,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渡环节。富有变化的听觉表象易于影响人的认知模式,触发想象和联想。
音乐又是富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源于人类的情感。人对蕴含不同情感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欢快、舒缓的音乐易使人感到平静快乐,节奏较快较强的音乐易使人激动。审美移情说认为音乐具有审美的价值,音乐的旋律、音色变化和节奏节拍运动过程会引发种种情感体验。马斯洛在后期著作中提到人除了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外,还有审美需求,审美需求获得满足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有利于缓解压力。
三、如何应用音乐治疗
1. 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按照音乐接受、体验的方式,可以将音乐治疗分为三大类别,即聆听式、参与式、即兴创作式。
聆听式音乐治疗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听音乐,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力量,从而实现共鸣,调节情绪情感,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该音乐治疗主要运用放松、音乐想象、音乐同步、音乐欣赏、音乐生理反馈、音乐共振、音乐感官刺激、音乐记忆等技巧。
参与式音乐治疗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参与音乐作品演唱、乐器演奏、音乐心理剧、音乐创作等音乐活动,通过体验自身真实的情绪状态,达到调节身心的治疗目的。参与式音乐治疗主要强调个体全身心主动投入到音乐中,表现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获得心理调适。
即兴创作式音乐治疗是指个体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内心的情绪体验通过音乐或乐器做自发式的即兴表现。它强调的是即兴表演,毫无掩饰的自我释放,其治疗原理类似于投射测验。但此种治疗方法需要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都有较好的音乐素养。 2. 选择适宜的音乐曲目。
音乐曲目的选择是音乐介入心理治疗的关键,针对不同的心理症状选择适宜的曲目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针对情绪低落、悲观、缺乏主动性的抑郁状态,治疗开始阶段可选用和抑郁情绪对应的抑郁型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西贝柳斯的《忧郁圆舞曲》,让被治疗者在音乐中感受到此刻自己低沉、抑郁的情绪;然后播放旋律较为舒缓、平滑的乐曲,利用舒缓、轻松的音乐使心境逐步变得平和、宁静,如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押尾光太郎吉他版《卡农》、古曲《春江花月夜》等曲目此时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最后可选择活跃、欢快的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三交响曲》、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德彪西管弦乐曲《春天来了》、江南丝竹《欢乐歌》等,这些音乐曲调欢快,能够传达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被治疗者感受到欢乐和喜悦,使其较快走出抑郁、焦虑的情绪。
针对烦躁、失眠、紧张、恐惧的焦虑症状,可选用旋律悠扬平和、节奏平缓、力度偏弱且变化少的音乐。这个类型的音乐给人平静、安全的感受,具有镇静、舒缓心情的作用,如柴可夫斯基的《船歌》、肖邦的《F大调夜曲》等。
针对心理积压大量负面情绪的人,可选择旋律低沉、速度较慢、力度多为中等以下的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民乐《江河水》等乐曲。这些音乐可将内心的忧郁外泄,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负性情绪体验,帮助其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后,内心的积极的力量便会渐渐产生,这时使用积极、高昂、激发内心力量的音乐,如《彩云追月》、海顿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金蛇狂舞》等。
另外,想让音乐治疗起到良好疗效,不仅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听不同的音乐,还要注意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保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训练、音乐联想等方式来配合音乐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缓解压力和过度焦虑的有效方式。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步骤,便可以自己进行音乐治疗。当然,效果可能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但可以多尝试一些曲目,采用不同的音乐治疗方式,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