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伊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了“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研讨活动。我有幸参与了以“追求自然而纯粹的母语启蒙教育”为主题的“名师沙龙”,感慨良多。
  如今,语文课堂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正在发生转型,我们更加关注和研究儿童的语文学习,希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斯霞老师用她的愛心和智慧演绎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纯真语文的课堂,是学生享受母语魅力的课堂,是学生智慧自然生长的课堂。她的课堂启迪我们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这里,不妨撷取斯霞老师的经典课例《李闯王渡黄河》中一个教学环节,来领略她的课堂教学风采。
  师:课题上这个“渡”字是什么意思?
  生:“渡”就是过的意思。
  师:那么,过马路能不能说“渡马路”呢?
  生:不能。“渡”是用船渡过水面。
  师:对。假使我们这样——(作泅水的动作)
  生:“渡”就是从水里过,如渡水、毛主席横渡长江。
  师:还有什么“渡”?
  生:渡船、渡口。
  生:东渡、摆渡。
  师:对了,都是用这个“渡”字。因为是从水里过,所以“渡”字左边有三点水,大家记好了。
  见微知著。斯霞老师的课堂引导质朴而灵动,自然而睿智,显现出她高超的课堂引导艺术。即:
  导之有情。斯霞老师热爱儿童,她的导流淌着对学生无限的关爱。斯霞老师热爱母语,她的导彰显着汉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斯霞老师把握了育人的精髓,她的导流淌着育人的智慧。
  导之有趣。斯霞老师真懂儿童,她的导充满着儿童的趣味。斯霞老师真懂语文,她的导充满着语文的味道。在她的循循诱导之下,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的丛林里,寻幽探秘,在轻松愉悦中学语习文,享受学习。
  导之有度。斯霞老师始终站在儿童的那一边,用适切的方式引导儿童认识汉字、理解汉字,丰富儿童语言积累,引领儿童的语文学习,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斯霞老师的导自然而有法度,通过巧妙的追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变得立体而丰满。
  导之有法。斯霞老师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理解儿童出现的偏差,不急不躁,淡定平和,循循善诱,采用聊天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展开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生成智慧。
  导之有道。斯霞老师的导遵循儿童的发展之道,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遵循母语的学习之道,引导学生通过语文来学习语文;遵循课堂教学之道,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过程,让学生把“经历”变成“经验”。
  行文至此,又想起了《学记》中的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精髓。斯霞老师的教学智慧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呼唤我们要像斯霞老师这样真教语文,启迪心智,让课堂呈现出“和易以思”的美好境界。
其他文献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两篇,其中翁卷的《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仔細分析两首古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图:  相同之处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
【评价指标】  一、阅读能力评价指标  1.能积累文中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  2.默读课文,能了解文章通过自然现象引出观点的写作方法;能找出文章所选事例,比较异同并做好批注。  3.能体会作者运用正反  事例论证观点的好处。  二、写作能力评价指标  1.能围绕观点列举事例。  2.能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通过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实录】  一、诵读一组表达观点的经典语句  冰冻三尺,非一
时间,在白天黑夜中周而复始,如白驹过隙,眨眼而过。还记得,那天,我拖着沉沉的行李箱走进福建师大的校园,仰望这理想中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突然间,有了难以道明的兴奋与紧张。想到能有幸参加教育部指定的国培研修活动,能近距离接触那么多久负盛名的学者、专家,开启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快乐与期盼的心呀好似颤动的细胞,跳跃在每一寸肌肤、每一条血管中,以致来到这儿的第一晚我便彻底失眠了……  短短10天高
单元习作是实现学生习作素养提升的核心渠道和主要路径。在统编教材即将全面使用的背景下,厘清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编排特点,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的教学转型,有助于我们用好教材、落实单元习作的课程价值。本文以三年级统编教材为例,对单元习作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改进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透析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编排特点  纵观三年级两册16个单元习作,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体现出精准教学的价值取向:内容设计较为精准
文本解读  本文作为统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首个课文单元的首篇,相对于第一单元的识字素材而言,课文是完整的、鲜活动态的话语世界,体现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交际功能。本课承载着进一步学习识字写字,以及开启课文学习的双重任务。首先是识字,“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课文成为巩固汉语拼音的有效载体。本文生字字音涉及易混声母“q、p”的辨别,翘舌音、前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和三拼音节的准确拼读;在完整具体的语境
文本解读  1.这篇散文全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用亲切自然的口吻讲述了“我”为每个季节画了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世间万物带来各种美好。  2.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顺序叙述,每个自然段写了一个季节。段落结构相似,都是先写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再写在阳光照耀下,这个季节呈现的美好。全文语言优美,结构工整,具有反复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舒缓。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
屈指算来,我与王希锋校长相识已八载。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与王校长的关系经历了“无视—合作—欣赏—对话”四个阶段。我与“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也经历了一个“批判—研究—震撼—宣讲”的过程。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能在自己所工作的领域遇到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研究生涯的大幸;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思考者,能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后半段遇到一位思想的对话者则是三生有幸。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我与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老人对年轻一代的关怀。  【教学目标】  1.体会老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关注焦点,历代都有写作教学质量的热议。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会参与其间。  夏丏尊便是其中之一,先生言:“思想愈无头绪,文字反益玄虚。”表达是思维的诉求,“真实”“明确”亦是夏丏尊对待写作的态度。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师“费过心力”,研究“教学公式”,而学生仍然“成绩幼稚”。这种情况如何改善?从夏丏尊在写作教学中关于“是什么”“写什么”“如何写”的探索中,也可窥得一二。 
向守万老师《在平凡中揣梦前行》(《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第5期)一文谈到他听过的一堂语文课——  那是一位姓黄的代课老师,课上得极其简单,只有读书、背书、抄生字这“三板斧”。不仅如此,他的教学语言也极为平实,比如:  这篇课文写得很好,你们就一字一句地读吧。  写得好,就抓紧时间把课文背下来。  写完了,能听写吗?写完了的再把生字听写一遍。  ……  没有过多的噱头,没有花哨的技法,有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