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国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经济;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56-01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一、存款准备金组成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央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央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按这个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为“存款准备金”存款。而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超过存款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习惯上称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金率(即备付率)。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一般,人们只研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没有研究“存款准备金”运营问题。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
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準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
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应。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
三、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途径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首先,目前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来源受到影响,同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央行应加大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改革,确定合理的准备金利率水平,正确发挥其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目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上的不足也是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避免商业银行人为压低存款余额的现象。
2.推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强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金融市场运行的信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使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该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热钱大量涌入。
3.加强与其他政策配合
加强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另外两个工具,即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此外,还要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提高它的效果。
小结
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单纯的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难以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应辅以多种货币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利率及汇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使宏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成.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J].浙江金融,2006(08).
[2]张秉福.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5).
[3]周鹏博.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6(11).
[4]范从来,朱恩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经济;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56-01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一、存款准备金组成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央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央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按这个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为“存款准备金”存款。而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超过存款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习惯上称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金率(即备付率)。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一般,人们只研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没有研究“存款准备金”运营问题。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
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準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
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应。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
三、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途径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首先,目前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来源受到影响,同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央行应加大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改革,确定合理的准备金利率水平,正确发挥其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目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上的不足也是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避免商业银行人为压低存款余额的现象。
2.推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强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金融市场运行的信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使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该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热钱大量涌入。
3.加强与其他政策配合
加强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另外两个工具,即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此外,还要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提高它的效果。
小结
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单纯的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难以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应辅以多种货币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利率及汇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使宏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成.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J].浙江金融,2006(08).
[2]张秉福.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5).
[3]周鹏博.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6(11).
[4]范从来,朱恩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