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开展的背景
我校处鄞州西部,是一所农村学校。相对于别的科目来说,语文学科研究一直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培养年轻教师这一方面,一直是我们盲点。而现在的教研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上完公开课后,其他教师对其进行评课,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评一点,那儿评一句。上课的老师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也无从下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评课方式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现状要求我们教研组必须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讨活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引领教师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自我研修能力,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即如何实施四大校本研修策略,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发展”。经过探究与摸索,“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随之产生了。
二、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指导思想
“会诊”,原本是指各科专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是与传统的“全科门诊”不同的。我们将此专家分科“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课堂诊断”,“会诊”的对象是某位年轻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进行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的严雪霞老师认为,会诊式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注重教师的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同时,会诊式行动研究具有很多行动研究特点,它更加遵循研究规范,更注重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更强调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过程
1.根据课型,确定内容,进行执教——寻找病情
从2008学年起,结合我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研讨活动。学期初,先根据本学期研讨的课型确定公开课内容,然后指定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执教)日期。教研组按年级段成立六个“专家会诊小组”,手持“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 进行现场听课。
以精读课文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学生倾听习惯、口语表达、朗读、书写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略读课文为例,我们从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精略相辅、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口语交际课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学生倾听、自主学习习惯、口语表达、合作学习、语言训练层次和教师教学评价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每一种课型的研讨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课型来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体现了会诊课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专家诊察,组内交流,分科会诊——分析病情
上课后,被“会诊”的年轻老师根据“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首先逐项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先以年级段为单位围绕各自“诊疗目标”,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细数“病人”(上课教师)的“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年级段内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如在一次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诊察“学生能力培养”的会诊小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教师讲得过多,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的会诊活动中,诊察“语言训练层次”的会诊小组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在“语言训练层次“第三层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言语打动别人,为下面的写作做准备,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讲述不够生动具体。提出“诊疗建议”: 在第二层次训练——能用上具体的事例来夸奖别人时,应当大面积地让学生说。可以先让优秀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学生仿说。
3、组内研讨,改进方法,提出建议——寻找良方
在这一阶段,执教老师和六个会诊小组成员集中,展开教学研讨沙龙活动。先由执教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然后由六个会诊小组的代表汇报各自年级段“诊察状况”,提出局部“治疗建议”。接下来,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执教老师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专家”提出的“病状”和“治疗建议”进行解释或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执教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在上述的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经过研讨后,参加会诊教师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研究,建议上课的老师设计一份“自主阅读卡”,先选择一个重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样既体现了略读课文“精略相辅”的教学原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4、确定课例,吸取建议,再次执教——验证良方
第一次集体会诊后,执教老师根据“治疗方案”,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反思、修改、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执教老师还要在语文研究小组老师的协助下,商讨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教学经典,观看名师录像,对照自己上课录像等方式寻求更合适的良方,以快速有效地治疗自己存在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的“治疗”之后,执教老师再次上课,以验证良方。
5、再次会诊,自我诊断,针对分析——解剖药方
第一次会诊时,那些“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否具有实效性呢?执教老师对照第一次会诊中出现的病症,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会诊小组的专家从课的整体着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诊查,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比如老师第二次执教《果园机器人》时,教师根据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设计了一份“自主阅读卡”,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在发明机器人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分别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上,教师讲得不多,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篇文章阅读提示中要求把握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神奇、有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对文章教学重点的把握发生了偏差?“专家小组”经过反思,得出了原因:是因为开出的“药方”中还缺少指导教师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重点的建议。
6、共同反思,集体研讨,提高效率——治愈疾病
第二次会诊,反思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执教老师要反思:在二次上课中“毛病”是否“痊愈”了?会不会发生“老的毛病”是“治愈”了,但是却出现了“新的毛病”这样的情况呢?会诊小组的治疗方案有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效”如何?我该怎样彻底治愈“疾病”?其次,会诊小组成员也要反思: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为什么会产生?怎样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呢?我们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这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如在略读课文教学会诊中,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药方,经过“专家小组”的集体会诊,得出了以下的建议: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1)教师要学会做一名高明的教练员,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2)教师要学会做一名灵敏的导航员,帮助学生纠偏掌舵。
(3)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专家”的会诊意见是: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讨,执教的年轻教师和会诊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取得了双赢,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就是通过课堂诊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一系列专业成长方式,围绕“自我反思”这个核心,螺旋式发展。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中诊断,在诊断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我校处鄞州西部,是一所农村学校。相对于别的科目来说,语文学科研究一直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培养年轻教师这一方面,一直是我们盲点。而现在的教研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上完公开课后,其他教师对其进行评课,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评一点,那儿评一句。上课的老师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也无从下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评课方式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现状要求我们教研组必须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讨活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引领教师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自我研修能力,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即如何实施四大校本研修策略,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发展”。经过探究与摸索,“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随之产生了。
二、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指导思想
“会诊”,原本是指各科专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是与传统的“全科门诊”不同的。我们将此专家分科“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课堂诊断”,“会诊”的对象是某位年轻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进行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的严雪霞老师认为,会诊式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注重教师的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同时,会诊式行动研究具有很多行动研究特点,它更加遵循研究规范,更注重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更强调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过程
1.根据课型,确定内容,进行执教——寻找病情
从2008学年起,结合我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研讨活动。学期初,先根据本学期研讨的课型确定公开课内容,然后指定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执教)日期。教研组按年级段成立六个“专家会诊小组”,手持“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 进行现场听课。
以精读课文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学生倾听习惯、口语表达、朗读、书写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略读课文为例,我们从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精略相辅、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口语交际课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学生倾听、自主学习习惯、口语表达、合作学习、语言训练层次和教师教学评价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每一种课型的研讨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课型来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体现了会诊课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专家诊察,组内交流,分科会诊——分析病情
上课后,被“会诊”的年轻老师根据“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首先逐项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先以年级段为单位围绕各自“诊疗目标”,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细数“病人”(上课教师)的“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年级段内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如在一次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诊察“学生能力培养”的会诊小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教师讲得过多,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的会诊活动中,诊察“语言训练层次”的会诊小组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在“语言训练层次“第三层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言语打动别人,为下面的写作做准备,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讲述不够生动具体。提出“诊疗建议”: 在第二层次训练——能用上具体的事例来夸奖别人时,应当大面积地让学生说。可以先让优秀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学生仿说。
3、组内研讨,改进方法,提出建议——寻找良方
在这一阶段,执教老师和六个会诊小组成员集中,展开教学研讨沙龙活动。先由执教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然后由六个会诊小组的代表汇报各自年级段“诊察状况”,提出局部“治疗建议”。接下来,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执教老师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专家”提出的“病状”和“治疗建议”进行解释或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执教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在上述的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经过研讨后,参加会诊教师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研究,建议上课的老师设计一份“自主阅读卡”,先选择一个重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样既体现了略读课文“精略相辅”的教学原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4、确定课例,吸取建议,再次执教——验证良方
第一次集体会诊后,执教老师根据“治疗方案”,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反思、修改、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执教老师还要在语文研究小组老师的协助下,商讨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教学经典,观看名师录像,对照自己上课录像等方式寻求更合适的良方,以快速有效地治疗自己存在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的“治疗”之后,执教老师再次上课,以验证良方。
5、再次会诊,自我诊断,针对分析——解剖药方
第一次会诊时,那些“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否具有实效性呢?执教老师对照第一次会诊中出现的病症,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会诊小组的专家从课的整体着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诊查,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比如老师第二次执教《果园机器人》时,教师根据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设计了一份“自主阅读卡”,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在发明机器人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分别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上,教师讲得不多,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篇文章阅读提示中要求把握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神奇、有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对文章教学重点的把握发生了偏差?“专家小组”经过反思,得出了原因:是因为开出的“药方”中还缺少指导教师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重点的建议。
6、共同反思,集体研讨,提高效率——治愈疾病
第二次会诊,反思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执教老师要反思:在二次上课中“毛病”是否“痊愈”了?会不会发生“老的毛病”是“治愈”了,但是却出现了“新的毛病”这样的情况呢?会诊小组的治疗方案有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效”如何?我该怎样彻底治愈“疾病”?其次,会诊小组成员也要反思: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为什么会产生?怎样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呢?我们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这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如在略读课文教学会诊中,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药方,经过“专家小组”的集体会诊,得出了以下的建议: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1)教师要学会做一名高明的教练员,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2)教师要学会做一名灵敏的导航员,帮助学生纠偏掌舵。
(3)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专家”的会诊意见是: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讨,执教的年轻教师和会诊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取得了双赢,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就是通过课堂诊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一系列专业成长方式,围绕“自我反思”这个核心,螺旋式发展。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中诊断,在诊断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