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学电脑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过80后,我常感叹岁月不饶人,身体机能日渐老化,做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现代高科技发达,e世代来临,很多东西都数字化或上网办理,不会使用电脑及上网,自觉变成时代的落伍者,精神上常有挫折之感。
  大概七、八年前,台湾作家都接到《青年日报》的一纸通知,大意是说:为节省人力与时间,《青年副刊》将电子化,作家都须用“伊妹儿”投稿,手抄稿恕不收件云云。
  老作家接到这份通知后颇感无奈。自己年岁已七老八十了。不会打电脑,如何再去投稿?报刊杂志一家家停刊,今后又少一个投稿地盘,只好掷笔不写了。
  但有些老作家会借助子侄,将稿子交给子侄传去,但作为子侄的,有些虽会用电脑,却不一定擅长此道,且有人兴趣缺缺,代传一两篇后,便借口忙碌而敬谢不敏。做老爸、阿伯的,也只好干瞪眼了。但这事难不倒我,长子俊薪是中文系毕业的,在技术学院教书,对电脑十分纯熟,乐意为老爸帮忙。有了他的帮助,我在《青年副刊》的投稿能持续不断。
  年过80后,我常感叹岁月不饶人,身体机能日渐老化,做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现代高科技发达,e世代来临,很多东西都数字化或上网办理,不会使用电脑及上网,自觉变成时代的落伍者,精神上常有挫折之感。
  我常想:如果自己再年轻10岁,便会决心学电脑,和人家e来e去,能用“伊妹儿”投稿,也不必倚赖孩子。偶阅报纸,知严家淦先生82岁学电脑,学习效果良好。而我当时正同此年龄,有为者,亦若是,何不也来试试?而且大陆家乡,过去连电话、电视都不普遍,现在竟有人用电脑传来新修祖坟照片,家乡人文化水平进步神速,我也应该赶上他们才是。因此,更增加学习电脑的决心。人老有什么关系?
  台湾已成为电脑王国,政府电子化已位居全球第二。在二千三百万人口当中,超过一千三百万人上网;台湾宽带普及率80%,排名全球第五,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根据统计,台湾12岁以上民众约有八成都已使用因特网;青少年上网情形,更是普遍,16岁至20岁年龄层约有九成。有些年轻人动作熟练,能用双手操作,不用眼睛看,即可玩弄鼠标于股掌之上,使我们这些脑钝力拙的老年人,看着只有羡慕的份儿。过去,我们使用电器、音响,都是走在人家前面,不过十多年功夫,所有的物品都数字化、电脑化、网络化,很多高科技产品,买回来还要叫晚辈教。人老了,怎么这样跟不上时代!
  至于在网络上缴居家和个人费用、购物和买机票、看房子、买股票,以及其他在网络上付费的方法,不会还可用其他方法替代,没有太大困难。我所要学的,是基础电脑操作。能学会电脑文书、查询数据,用中文打字,用电子信箱投稿,彼此传递文件和数据;再有余力,便去浏览电子报新闻、副刊及其他可用可不用的软件。能把这些学会,也就足够了。于是2008年8月,我在家中装上电脑。
  买回电脑请谁教呢?此地小区大学未开班,所幸邻近友人吕维梁先生,热心助人。在大学里教信息,恰好暑假期间稍为空闲,愿意义务教我电脑。于是每天上午来家指导两小时,为期12天,答应教到会电脑文书为止。他不但亲自口授、手写、示范操作,也耐心改正错误。我也虚心学习,勤作笔记。我的居家服务员曾小姐也跟着学习。她年纪轻,学习比我快,后来竟兼做我的电脑文书助理。一年来我把以前的旧稿整理好,再撰写新作,准备自己用电脑打字再出一本书,几十篇文章,都是她打的,我只在屏幕上增删、订正而已。
  打电脑要常摸索,所谓熟能生巧。毕竟自己年龄大,头脑迟钝,手又控制不好鼠标,上午教的,转眼下午即忘。坐在电脑前,有如瞎子摸象,一键之误,全盘皆错。常把英文字母大写的“Y”与“T”,误为注音符号的“丫”和“T”。电脑消除码按不动,自己的信箱不能登入,东敲西按。就是找不出门路,常常误入“歧途”。因此,每天下午都累得汗流浃背,又气又恼,恨不得把电脑主机砸掉。至此才知道严家淦82岁学电脑,所谓操作顺手,身旁一定坐着一位秘书随时指点,或者一喊即来,马上解决疑难。我们没有这种福分,在老师教过后,还得尝试错误中找寻门径。
  前一天的满腹疑难,犹如坐在迷宫里进出不得;直到第二天吕老师来了,好像得到救兵一样。原来我们认为最严重的问题,经他点破迷津,问题即迎刃而解。经过十多天的学习,我们都学会电脑基础操作。此后便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但,问题还多着呢:“认证”难以过关,信箱打不开。传出去的文件或文稿,送不出“夹带档案”。网友说:“没有收到你的附档。”副刊主编说:“没有看到你的文章。”搞了大半天,敲盘弄键,白费一些力气。亦曾有黑客入侵、电脑中毒,还得加强扫毒防范。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学而时习之,渐渐摸出一些诀窍。当我第一次传到《青年副刊》的文稿,得到主编网上答复“大作采用”后,好像中了千万元彩券似的,高兴了老半天。口中念念有词:“我传稿成功了!”连念了三遍。
  有人当面称赞我:“你82岁学电脑。又经常写文章,真了不起!”对我竖起大姆指。“82岁算什么”,报载澳洲有位107岁的老阿婆,学会了上网,并设立“个人网页”,在网络上忙得不亦乐乎;而台湾彰化县有位83岁的范老先生,加入电脑基础班,从注音符号ㄅ、ㄆ、ㄇ学起,现在电脑文书、网络浏览都在行,并不输给年轻人,而我还是他们的小老弟呢。
  古人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年龄必须提高到“八十、九十网上飞”,才能跟上时代。人老心不老,学电脑有何难处?
其他文献
《鲁迅印谱》被称为建国后中国印坛的经典代表作。钱君匋先生用篆刻的形式,将鲁迅先生一百多个笔名全部刻出,既继承了从上古至明清中国篆刻艺术的精华,又在方寸之中巧妙地表现了鲁迅精神。  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文人圈里,钱君匋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设计,又长于音乐创作:书法也独树一格,人有称为“五绝”者。但我以为,他实在可称全才。——他还广涉文学、编辑、出版、收藏等领
期刊
季羡林先生过世后,我见到白化文先生有副挽联曰:“声闻九译三千士,谱录无双五百年”,套用了孔门弟子三千的典故。季先生1947年创立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迄今弟子当不止三千,因而此联并不能说是谀颂太过。  但哲人其萎的同时,仔细想想,季先生“九译”之学,也就是梵文及中亚古文字之学。在今天究竟有没有如孔门弟子般普传于世、影响遍及中国呢?东方语文学界诸贤达固然各有艺业,造诣可观,然而整个社会对印梵文化恐怕仍
期刊
永和·小小书房  空间小小、人力少少,但有大大志愿  书、咖啡、轻食,很多好玩的艺文活动,在地经营,慢慢生活。  创办时间:2006    单向街  谈及十大外的那些遗珠,《单向街》总是在那,盘踞档案中的一个小方格,顽强地延伸着它的性格──静默而不容忽视。它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吐出一个又一个蔓延在城市里,街角边,或是屋中一隅的细节,在叙述之后,看似随意地落上一针作结,起初无所觉,愈往后读,愈是隐然
期刊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访问之书,它由著名的文化人梁文道执笔写成,虽然就受访者和访问主题来说,都是梁文道有兴趣知道的事物,不过成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读书好》杂志编辑替他增添了一个访问专栏。由他全权负责。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
期刊
读怀特的书信集之前,我正在重温波兰诗人米沃什的那本词典,其中收录的最后一个词是“消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所以一切都会消失,如动物、风景和树木。尽管对生的信仰超越坟墓,米沃什如是说,但人也在消逝,那些熟悉的面孔、手势和话语一点点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空白,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携着一丝丝幻灭合上书,打开了《最美的决定》,没想到猝不及防又体验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惆怅。  那是怀特在1976年写
期刊
我从没见过爷的父亲,也就是在福州话中,我必须唤“大公”的曾祖父。  其实对大公的印象极为薄弱。记忆中,小学时曾经在一次翻阅家里的老相片后,无意发现两位面容颇为熟悉亲切,却从未见过面的长辈。相片是黑白大头照,我好奇地询问影中人的身份。爷才悠悠的说:“那是我爸爸妈妈啊!”  1991年和堂兄随着爷返福州隔壁的闽侯,那是爷打小生长,读书婚娶的故乡。在老家的厅堂,面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两幅采坐姿的全身彩
期刊
2006年,在《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穿越言情小说的引领下,大陆掀起“新言情小说”热潮,带动同类小说的热销。这股热潮的背后推手,就是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悦读纪”。本刊就华文言情小说的相关问题访问了“悦读纪”掌门——侯开。  书香:说起言情小说,大陆80后读者,青少年时候读的都是港台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大陆言情小说和港台言情小说的变化?  侯开:实际上“言情小说”这个概念
期刊
如果拉开台湾文学百年历史,且围成一座象征性透明舞台,小说家钟理和坐在屋前一张破藤椅上低头写作的身影,在众多作家影像中最为鲜明,让许多后辈文人难以忘怀,或释怀。文学史书称他是“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这幅画面既说明也象征他尽瘁文学的一生——钟理和临终贫病交逼。喀血于稿纸上身亡,死时才46岁。  钟理和是客家人,世居台湾南端美浓。如果去掉时代背景单讲地点,你可以说他是坐在充满阳光,纯朴而勤垦的客家山村里
期刊
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  巴金的长篇小说当中,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它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
期刊
亲爱的朋友:  出版是低门槛的产业,只要有意愿,一抬脚就跨入了。  它可以做得极简,一个人便可随意开张;也可以百人、千人齐聚,成庞然大物。两端看似矛盾,实际上并行不悖;信仰者各有胸怀,也各有活法,无所谓是非对错。  在我认识的各式各样编辑高手之中,有些人认为出版应回归素朴,毋需高悬理论来强作解人,而出书的目的,无非寻回阅读的原始乐趣罢了,搞得太繁琐,反而忘了区区初衷;也有人认为,书既然需要市场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