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要素入手,写好议论文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议论文?议论文该怎么写?简单地认为议论文就是一个论点加两个故事证明的学生大有其人,这些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根本不是议论文,要么就是肤浅低幼化的议论文。因此,语文教师得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常见思路,掌握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写作的无所适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或为凑字数作文的困境,努力写出自成章法像模像样的议论文来。今天我们就以唐宋八大家的论辩散文为例来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规范性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安排,表现在文章中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典范议论文应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论点方面,首先应该针对现实,有的放矢,论点鲜明。
  如《原毁》一文,就是论毁谤。韩愈所论证的“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主要结论,是针对作者所处的中唐社会现实——朋党纷争,权贵相倾,争权夺利,毁谤贤才,“责人也详,待己也廉”,党同伐异,世风浅薄。韩愈为杰出人才的遭谤受屈而发的不平之鸣,是对当时社会颓风的愤激鞭挞!他呼吁:“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以此来挽救世风,拯救人才,从而达到“人乐为善”、“国家大治”的目的。
  此外,论点要化大为小,立意新颖。
  如《留侯论》,张良一生可评论的事很多,作者却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重点围绕“能忍不能忍”这一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评价张良的一生。
  对比大部分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懂得从生活中取材立意,对范围较大的话题,立意时又不懂得化大为小,翻出新意。高中阶段正是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同学们能广泛阅读,关注广阔的人生,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国事家事尽摄视野,民风世态移诸笔端,有大胸襟、大气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地,写文章时才能做到立意新颖。
  论据方面,援引古今,例证生动,论据坚实充分。
  在论及时事的文章中,古代作家置身于黑暗社会中,他们或由于在现实中难于找到正面事例,或由于不便在当朝寻找反面事例,因而在正反相形的论述中,往往师法前事,借古讽今。韩愈的《原毁》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具有这种特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原毁》先以古代大舜的仁义和周公的才艺作论据,指出“责己”必须认识自己之短而去其所短,学习他人之长而取其所长。“待人”则必须宽容,要求不高。这样,“毁”就无从起,也无从兴。这是正面说理的好论据。在反面论述时,文章用传神的漫画之笔,勾勒“今之君子”的“怠”、“忌”之志作论据,也不无情趣。如“我若是,是亦足矣”、“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把恶俗不堪的声口与神志,写得逼真逼肖。揭示毁谤根源时,则简略记述言“某良士”、“某非良士”时,“同利者”和“不同利者”的喜怒情态作论据,也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
  欧阳修在《朋党论》的第三节和第四节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三节用了五个例子,这五个例子按照时间顺序,都是用因果句式,从“史”、“事”阐述“朋党”和国家兴亡盛衰的关系,第四节用的还是第三节中的历史事实,却按照逻辑顺序,运用转折句式,从“用”、“析”阐述君王对待“朋党”的态度对于国家的意义,直接对应“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的中心观点。
  因此,议论文中用多少事例,用什么样的事例(正的、侧的、反的、实的、虚的),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其实都没有成规,也都可行,关键取决于写作目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条件。因此,细细揣摩学习像《原毁》、《朋党论》这样的名家名篇是大有裨益的。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排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一篇议论文,应该多种论证方法均有使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文章的论述才能丰富透彻。我们来看《原毁》和《留侯论》的论证。
  《原毁》:对比迭起,喻巧理至,论证严谨缜密。
  事物总是在对立中见差异,在比较中分优劣,因此,对比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揭露矛盾的锐利武器,在韩愈、苏轼的政论文中也被广泛地运用。就对比艺术的具体运用而言,可以通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和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揭示问题的尖锐性,为文章中心论点服务。《原毁》前两段将古、今之“君子”作对比,其中又把“责己”和“律人”相对照。紧接着文章以“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同“古之君子”的“不怠”与“人乐为善”作对比,揭示毁谤的个人根源;再以“同利者”和“不同利者”作对比,揭示其社会根源,使上下文贯串,一气呵成,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钦!”的殷殷之望。
  《原毁》层层设比,贯串始终。并在句式上多用排比,辞复意转,错综多变,先写表现,次揭根源,后述希望,逐层转进,脉胳分明,章法严谨,无懈可击。
  《留侯论》:举例典型,比喻生动。
  苏轼的《留侯论》汪洋恣肆,文笔纵横捭阖,辨析也极为周密。先以张良击秦之事做反面论证,说明张良原不能忍;再以“千金之子”比喻论证,说明圯上老人深惜之;接着引郑伯、勾践的史实做正面论证,深化议论,说明有“报人之志”要有涵养忍耐;再举韩信的例子证明“不能忍”的刘邦的成功归公于张良以“忍”全之;最后以张良的相貌比喻论证,说明柔能克刚的道理。
  文章举例典型,正反对比鲜明,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同学们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开阔思路,背诵、揣摩优秀的先贤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紧扣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做到论点鲜明新颖,论据生动充实,论证严谨充分,并冠以“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一篇自成章法的议论文岂不手到擒来?
其他文献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无不是理想破灭,郁郁不得志,苦痛过后内心有所
期刊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诗中最富有情韵、也最有含蕴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与时代信息。文艺作品的优劣不在长短,关键在于艺术水平的高下和思想内蕴的深浅。杜甫号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史,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比如《春望》和《三吏》、《三别》,但是这首诗却有些特别,他的笔调是轻扬的,他的感慨却是深沉的。 
期刊
对于中学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强调了“让学生充分地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充分地读既指要多读,反复地读,也包含有尽情尽兴地读的意思。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阅读。  那么,学生初读课文,教师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少提要求,让学生轻松阅读。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称智圣的诸葛亮,年轻时“好读书”但是“不求甚解”,最喜欢的,还是“好为梁父吟”。可见,读“书”,有可能使人变呆;而读“诗”,却能让人在学识、见解、品格、气质等方面实现飞跃,所谓“气自华”,大抵表现于此。因此教会学生自学古典诗词,意
期刊
【背景】  学校要求每一个老师开一节公开课,来了解一下该教师上课的情况,并通过座谈形式指出问题,以此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也像往常一样准备了,认真找资料备课。我上的课是七年级《金色花》,下面就是我上课的教学实况,现展现给读者,以供商榷。  【第一次上课】  上课班级:七(7)班  听课人:语文组成员瞿老师 赵老师 叶老师等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听诗文,对诗文有初步印象
期刊
放眼课外、关注生活,阅读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因此,选择阅读内容应有开阔的视野,注重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使阅读资料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笔者本着“以课本为主”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一、整合或删除课本内容    合理整合教材,删繁就简,做到少教精讲。这也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把更多的语文课还给学生自由阅读,增加
期刊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这一方面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这一切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文本细读”方法。    一、通过比
期刊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共同研讨的焦点,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生成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收获,也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执教《扬州一瞥》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自读质疑,促进生成,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认知活动,处于受教育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有意识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情绪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
期刊
我校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三步”是“课前投入——交流探究——训练实践”,即在每节新授课之前教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其中的“课前投入”部分。这种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留给学生的目的,在语文学科中它与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完全符合,也与叶圣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