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议论文?议论文该怎么写?简单地认为议论文就是一个论点加两个故事证明的学生大有其人,这些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根本不是议论文,要么就是肤浅低幼化的议论文。因此,语文教师得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常见思路,掌握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写作的无所适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或为凑字数作文的困境,努力写出自成章法像模像样的议论文来。今天我们就以唐宋八大家的论辩散文为例来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规范性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安排,表现在文章中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典范议论文应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论点方面,首先应该针对现实,有的放矢,论点鲜明。
如《原毁》一文,就是论毁谤。韩愈所论证的“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主要结论,是针对作者所处的中唐社会现实——朋党纷争,权贵相倾,争权夺利,毁谤贤才,“责人也详,待己也廉”,党同伐异,世风浅薄。韩愈为杰出人才的遭谤受屈而发的不平之鸣,是对当时社会颓风的愤激鞭挞!他呼吁:“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以此来挽救世风,拯救人才,从而达到“人乐为善”、“国家大治”的目的。
此外,论点要化大为小,立意新颖。
如《留侯论》,张良一生可评论的事很多,作者却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重点围绕“能忍不能忍”这一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评价张良的一生。
对比大部分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懂得从生活中取材立意,对范围较大的话题,立意时又不懂得化大为小,翻出新意。高中阶段正是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同学们能广泛阅读,关注广阔的人生,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国事家事尽摄视野,民风世态移诸笔端,有大胸襟、大气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地,写文章时才能做到立意新颖。
论据方面,援引古今,例证生动,论据坚实充分。
在论及时事的文章中,古代作家置身于黑暗社会中,他们或由于在现实中难于找到正面事例,或由于不便在当朝寻找反面事例,因而在正反相形的论述中,往往师法前事,借古讽今。韩愈的《原毁》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具有这种特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原毁》先以古代大舜的仁义和周公的才艺作论据,指出“责己”必须认识自己之短而去其所短,学习他人之长而取其所长。“待人”则必须宽容,要求不高。这样,“毁”就无从起,也无从兴。这是正面说理的好论据。在反面论述时,文章用传神的漫画之笔,勾勒“今之君子”的“怠”、“忌”之志作论据,也不无情趣。如“我若是,是亦足矣”、“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把恶俗不堪的声口与神志,写得逼真逼肖。揭示毁谤根源时,则简略记述言“某良士”、“某非良士”时,“同利者”和“不同利者”的喜怒情态作论据,也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
欧阳修在《朋党论》的第三节和第四节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三节用了五个例子,这五个例子按照时间顺序,都是用因果句式,从“史”、“事”阐述“朋党”和国家兴亡盛衰的关系,第四节用的还是第三节中的历史事实,却按照逻辑顺序,运用转折句式,从“用”、“析”阐述君王对待“朋党”的态度对于国家的意义,直接对应“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的中心观点。
因此,议论文中用多少事例,用什么样的事例(正的、侧的、反的、实的、虚的),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其实都没有成规,也都可行,关键取决于写作目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条件。因此,细细揣摩学习像《原毁》、《朋党论》这样的名家名篇是大有裨益的。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排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一篇议论文,应该多种论证方法均有使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文章的论述才能丰富透彻。我们来看《原毁》和《留侯论》的论证。
《原毁》:对比迭起,喻巧理至,论证严谨缜密。
事物总是在对立中见差异,在比较中分优劣,因此,对比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揭露矛盾的锐利武器,在韩愈、苏轼的政论文中也被广泛地运用。就对比艺术的具体运用而言,可以通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和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揭示问题的尖锐性,为文章中心论点服务。《原毁》前两段将古、今之“君子”作对比,其中又把“责己”和“律人”相对照。紧接着文章以“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同“古之君子”的“不怠”与“人乐为善”作对比,揭示毁谤的个人根源;再以“同利者”和“不同利者”作对比,揭示其社会根源,使上下文贯串,一气呵成,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钦!”的殷殷之望。
《原毁》层层设比,贯串始终。并在句式上多用排比,辞复意转,错综多变,先写表现,次揭根源,后述希望,逐层转进,脉胳分明,章法严谨,无懈可击。
《留侯论》:举例典型,比喻生动。
苏轼的《留侯论》汪洋恣肆,文笔纵横捭阖,辨析也极为周密。先以张良击秦之事做反面论证,说明张良原不能忍;再以“千金之子”比喻论证,说明圯上老人深惜之;接着引郑伯、勾践的史实做正面论证,深化议论,说明有“报人之志”要有涵养忍耐;再举韩信的例子证明“不能忍”的刘邦的成功归公于张良以“忍”全之;最后以张良的相貌比喻论证,说明柔能克刚的道理。
文章举例典型,正反对比鲜明,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同学们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开阔思路,背诵、揣摩优秀的先贤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紧扣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做到论点鲜明新颖,论据生动充实,论证严谨充分,并冠以“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一篇自成章法的议论文岂不手到擒来?
规范性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安排,表现在文章中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典范议论文应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论点方面,首先应该针对现实,有的放矢,论点鲜明。
如《原毁》一文,就是论毁谤。韩愈所论证的“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主要结论,是针对作者所处的中唐社会现实——朋党纷争,权贵相倾,争权夺利,毁谤贤才,“责人也详,待己也廉”,党同伐异,世风浅薄。韩愈为杰出人才的遭谤受屈而发的不平之鸣,是对当时社会颓风的愤激鞭挞!他呼吁:“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以此来挽救世风,拯救人才,从而达到“人乐为善”、“国家大治”的目的。
此外,论点要化大为小,立意新颖。
如《留侯论》,张良一生可评论的事很多,作者却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重点围绕“能忍不能忍”这一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评价张良的一生。
对比大部分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懂得从生活中取材立意,对范围较大的话题,立意时又不懂得化大为小,翻出新意。高中阶段正是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同学们能广泛阅读,关注广阔的人生,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国事家事尽摄视野,民风世态移诸笔端,有大胸襟、大气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地,写文章时才能做到立意新颖。
论据方面,援引古今,例证生动,论据坚实充分。
在论及时事的文章中,古代作家置身于黑暗社会中,他们或由于在现实中难于找到正面事例,或由于不便在当朝寻找反面事例,因而在正反相形的论述中,往往师法前事,借古讽今。韩愈的《原毁》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具有这种特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原毁》先以古代大舜的仁义和周公的才艺作论据,指出“责己”必须认识自己之短而去其所短,学习他人之长而取其所长。“待人”则必须宽容,要求不高。这样,“毁”就无从起,也无从兴。这是正面说理的好论据。在反面论述时,文章用传神的漫画之笔,勾勒“今之君子”的“怠”、“忌”之志作论据,也不无情趣。如“我若是,是亦足矣”、“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把恶俗不堪的声口与神志,写得逼真逼肖。揭示毁谤根源时,则简略记述言“某良士”、“某非良士”时,“同利者”和“不同利者”的喜怒情态作论据,也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
欧阳修在《朋党论》的第三节和第四节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三节用了五个例子,这五个例子按照时间顺序,都是用因果句式,从“史”、“事”阐述“朋党”和国家兴亡盛衰的关系,第四节用的还是第三节中的历史事实,却按照逻辑顺序,运用转折句式,从“用”、“析”阐述君王对待“朋党”的态度对于国家的意义,直接对应“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的中心观点。
因此,议论文中用多少事例,用什么样的事例(正的、侧的、反的、实的、虚的),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其实都没有成规,也都可行,关键取决于写作目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条件。因此,细细揣摩学习像《原毁》、《朋党论》这样的名家名篇是大有裨益的。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排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一篇议论文,应该多种论证方法均有使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文章的论述才能丰富透彻。我们来看《原毁》和《留侯论》的论证。
《原毁》:对比迭起,喻巧理至,论证严谨缜密。
事物总是在对立中见差异,在比较中分优劣,因此,对比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揭露矛盾的锐利武器,在韩愈、苏轼的政论文中也被广泛地运用。就对比艺术的具体运用而言,可以通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和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揭示问题的尖锐性,为文章中心论点服务。《原毁》前两段将古、今之“君子”作对比,其中又把“责己”和“律人”相对照。紧接着文章以“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同“古之君子”的“不怠”与“人乐为善”作对比,揭示毁谤的个人根源;再以“同利者”和“不同利者”作对比,揭示其社会根源,使上下文贯串,一气呵成,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钦!”的殷殷之望。
《原毁》层层设比,贯串始终。并在句式上多用排比,辞复意转,错综多变,先写表现,次揭根源,后述希望,逐层转进,脉胳分明,章法严谨,无懈可击。
《留侯论》:举例典型,比喻生动。
苏轼的《留侯论》汪洋恣肆,文笔纵横捭阖,辨析也极为周密。先以张良击秦之事做反面论证,说明张良原不能忍;再以“千金之子”比喻论证,说明圯上老人深惜之;接着引郑伯、勾践的史实做正面论证,深化议论,说明有“报人之志”要有涵养忍耐;再举韩信的例子证明“不能忍”的刘邦的成功归公于张良以“忍”全之;最后以张良的相貌比喻论证,说明柔能克刚的道理。
文章举例典型,正反对比鲜明,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同学们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开阔思路,背诵、揣摩优秀的先贤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紧扣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做到论点鲜明新颖,论据生动充实,论证严谨充分,并冠以“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一篇自成章法的议论文岂不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