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徜徉于言语之途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这一方面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当前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这一切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文本细读”方法。
  
  一、通过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变化妙用
  
  细读首先要识字辨义,成功的作家在写作中的用字必然有一定的技巧,于是我们在阅读时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全篇共23个“之”字,人们评价说这些“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气象万千。其实阅读中我们看一些字也是如此,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与情感也是变幻莫测的。比如在对鲁迅《阿Q正传》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句子中“好”字的不同:
  ①“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在阿Q与小D僵持的时候,他人的第一个“好”是在调解,第二个“好”却是在煽动。
  ②(阿Q)“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好,你造反!……满门抄斩!”
  第一个“好”是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时阿Q所说,此时的他满心欢喜。第二个“好”则是假洋鬼子不许他造反,一个字里充满了仇恨的发泄。
  除此之外,还有十来个“好”,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它们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细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样的词语,它往往就是文本的一个绝妙的切入口。在揣摩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走进作者心灵;在揣摩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
  
  二、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对“留白”进行填补
  
  留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境界,这种技巧遍及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文学文本中同样有许多这样没有实写出来的“留白”。想象作为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弥补和补充文本留下的空白。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处戛然而止,“真意”究竟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空白,我们可积极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动性,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填补。它可以是诗人安贫守拙,寄情山色的自娱;它可以是一种古朴平和,乐天知命的闲情逸致;它可以是诗人保守退避,不思进步;它可以是诗人隐居僻野,而心怀天下事……
  再如,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前三句完全由名词构成,这些名词分别指向一连串各自独立的意象,其间完全没有任何语言形式的连接与过渡,这些看似孤立的意象之间是作者有意的“留白”。当我们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艺术世界当中时,当我们完成了对“留白”的填补之后,原本孤立、零乱的意象通过我们想象与联想的全面整合,最终成为一幅围绕着“断肠人”展开的完整的秋行画卷,它色彩鲜明而又意境苍凉。
  
  三、用“陌生化”的视点来审视,打破阅读的惯性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产物,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作家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超越常规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奇异的写法……在这样的追求下出现了一个个“陌生化”的文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应该循着“陌生化”的踪迹,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奇的语言世界,更真切地感受文本给我们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
  在《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有一个细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作者用乡下“没见过大世面”的刘姥姥那陌生的眼光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的事物——挂钟。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读者得以摆脱日常自动化感觉的羁绊,重新经历了对挂钟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既突出了挂钟的形象性,又引发了读者新奇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相应的思考——刘姥姥的乡下生活与贾府的贵族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着天壤之别。这样通过一个细节的阅读,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作品的批判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在“文本细读”理念关照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是践行“新课标”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理想选择。在“文本细读”这个平台之上,教师在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之后,更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咏语言,使学生也能徜徉于言语之途,走进文本深处。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学会学习 浓厚的兴趣 课堂 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会学习,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写景作文,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写作课题。其实,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写好写景散文,我们应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风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它们,首先要细致
期刊
目前,“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种较为普通的教育现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也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班主任是学校中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既是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进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我对
期刊
在农村中学教历史,那实在是“校长不疼,学生不爱”,历史课多被看作是“副科”、“小科”,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积极,再加上历史课程涉及的领域广,出现的人物国家多,跨越的时间长,内容繁杂,不易记忆,且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令许多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望“史”兴叹——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历史本身是生动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我认为历史课堂要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激发学
期刊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无不是理想破灭,郁郁不得志,苦痛过后内心有所
期刊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诗中最富有情韵、也最有含蕴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与时代信息。文艺作品的优劣不在长短,关键在于艺术水平的高下和思想内蕴的深浅。杜甫号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史,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比如《春望》和《三吏》、《三别》,但是这首诗却有些特别,他的笔调是轻扬的,他的感慨却是深沉的。 
期刊
对于中学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强调了“让学生充分地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充分地读既指要多读,反复地读,也包含有尽情尽兴地读的意思。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阅读。  那么,学生初读课文,教师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少提要求,让学生轻松阅读。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称智圣的诸葛亮,年轻时“好读书”但是“不求甚解”,最喜欢的,还是“好为梁父吟”。可见,读“书”,有可能使人变呆;而读“诗”,却能让人在学识、见解、品格、气质等方面实现飞跃,所谓“气自华”,大抵表现于此。因此教会学生自学古典诗词,意
期刊
【背景】  学校要求每一个老师开一节公开课,来了解一下该教师上课的情况,并通过座谈形式指出问题,以此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也像往常一样准备了,认真找资料备课。我上的课是七年级《金色花》,下面就是我上课的教学实况,现展现给读者,以供商榷。  【第一次上课】  上课班级:七(7)班  听课人:语文组成员瞿老师 赵老师 叶老师等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听诗文,对诗文有初步印象
期刊
放眼课外、关注生活,阅读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因此,选择阅读内容应有开阔的视野,注重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使阅读资料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笔者本着“以课本为主”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一、整合或删除课本内容    合理整合教材,删繁就简,做到少教精讲。这也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把更多的语文课还给学生自由阅读,增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