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无不是理想破灭,郁郁不得志,苦痛过后内心有所憾恨,不得不退下来写文著书,让自己的文辞流传后世。
西汉时期,苦痛深重的该属司马迁了。太史公敢言直谏,为李陵辩护,惨遭宫刑。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为乡党所笑,无颜复上父母之丘墓。然而隐忍苟活,“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司马迁洒下了多少屈辱泪,此间苦楚又有谁人能体会?如果将他的个人价值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那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荆棘路。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刻骨铭心的苦痛,怎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他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与其说不幸,不如说是苦痛对他最好的恩赐。从某种意义上说,苦痛成就《史记》。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历数古来的大著作,大都是遭遇贫穷、疾病、压制或刑罚的失意者的产物,皆“意有所郁结”,“以抒其愤”。正像法国作家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文人们为国而伤,为时而伤,为己而伤,为物而伤,情难尽,泪在流。他们生命的闪光处也在于能化苦痛为力量,将人生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经历过家亡国灭,或许自身的不得志算不得什么。这不得不说南唐后主李煜。精通经史诗文,擅长书画,妙解音律,却治国乏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上天生就他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偏偏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享受过帝王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一旦沦为阶下囚,只能整日以泪洗面,梦中极尽享受与梦醒后的悲惨现实,真乃天上人间啊!苦痛让他成为一代悲情帝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一怒之下赐牵机药,这位词坛的南面王和他的眼泪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韩愈说过:“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文人雅士们仅仅为了把文章写得”工”,也得体会愁苦的感觉。体会愁苦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过,个中滋味最能了解。“文章憎命达”就是这个道理。李清照不是个例子吗?晚年凄苦飘零,“人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满腹的绝望哀伤,字字尽现。社会动乱,山河破损,国愁家恨,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多愁的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文人多情,有情便有泪。或痛于国运衰微,世风日下;或痛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或感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感于“黯然销魂,唯别而已”;或感于缠缠绵绵,花前月下:或见得夕阳芳草寻常物,情从景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历经苦痛悲情更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许晚清的刘鹗很能体会文人的苦痛吧,在《老残游记》中写到:“《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他的苦心孤诣之作《红楼梦》。用他自己的话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有诉不尽的苦涩和无奈吧!
鲁迅有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不能真心忍得痛苦,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文人们就是在痛定之后,虽哀而心未死,郁于中而发为声,不平则鸣的。苦痛让他们体验着孤独,体验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凄冷、悲怆,又让他们平心静气地来舔拭自身的伤口。太史公司马迁不正是用血泪来浇灌作品的吗?苦痛磨砺了人的心志,苦痛造就了人的坚韧刚强。也正是苦痛过后的奋起,让他们的生命熠熠生辉。■
西汉时期,苦痛深重的该属司马迁了。太史公敢言直谏,为李陵辩护,惨遭宫刑。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为乡党所笑,无颜复上父母之丘墓。然而隐忍苟活,“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司马迁洒下了多少屈辱泪,此间苦楚又有谁人能体会?如果将他的个人价值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那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荆棘路。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刻骨铭心的苦痛,怎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他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与其说不幸,不如说是苦痛对他最好的恩赐。从某种意义上说,苦痛成就《史记》。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历数古来的大著作,大都是遭遇贫穷、疾病、压制或刑罚的失意者的产物,皆“意有所郁结”,“以抒其愤”。正像法国作家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文人们为国而伤,为时而伤,为己而伤,为物而伤,情难尽,泪在流。他们生命的闪光处也在于能化苦痛为力量,将人生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经历过家亡国灭,或许自身的不得志算不得什么。这不得不说南唐后主李煜。精通经史诗文,擅长书画,妙解音律,却治国乏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上天生就他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偏偏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享受过帝王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一旦沦为阶下囚,只能整日以泪洗面,梦中极尽享受与梦醒后的悲惨现实,真乃天上人间啊!苦痛让他成为一代悲情帝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一怒之下赐牵机药,这位词坛的南面王和他的眼泪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韩愈说过:“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文人雅士们仅仅为了把文章写得”工”,也得体会愁苦的感觉。体会愁苦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过,个中滋味最能了解。“文章憎命达”就是这个道理。李清照不是个例子吗?晚年凄苦飘零,“人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满腹的绝望哀伤,字字尽现。社会动乱,山河破损,国愁家恨,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多愁的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文人多情,有情便有泪。或痛于国运衰微,世风日下;或痛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或感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感于“黯然销魂,唯别而已”;或感于缠缠绵绵,花前月下:或见得夕阳芳草寻常物,情从景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历经苦痛悲情更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许晚清的刘鹗很能体会文人的苦痛吧,在《老残游记》中写到:“《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他的苦心孤诣之作《红楼梦》。用他自己的话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有诉不尽的苦涩和无奈吧!
鲁迅有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不能真心忍得痛苦,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文人们就是在痛定之后,虽哀而心未死,郁于中而发为声,不平则鸣的。苦痛让他们体验着孤独,体验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凄冷、悲怆,又让他们平心静气地来舔拭自身的伤口。太史公司马迁不正是用血泪来浇灌作品的吗?苦痛磨砺了人的心志,苦痛造就了人的坚韧刚强。也正是苦痛过后的奋起,让他们的生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