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过后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o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无不是理想破灭,郁郁不得志,苦痛过后内心有所憾恨,不得不退下来写文著书,让自己的文辞流传后世。
  西汉时期,苦痛深重的该属司马迁了。太史公敢言直谏,为李陵辩护,惨遭宫刑。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为乡党所笑,无颜复上父母之丘墓。然而隐忍苟活,“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司马迁洒下了多少屈辱泪,此间苦楚又有谁人能体会?如果将他的个人价值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那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荆棘路。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刻骨铭心的苦痛,怎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他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与其说不幸,不如说是苦痛对他最好的恩赐。从某种意义上说,苦痛成就《史记》。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历数古来的大著作,大都是遭遇贫穷、疾病、压制或刑罚的失意者的产物,皆“意有所郁结”,“以抒其愤”。正像法国作家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文人们为国而伤,为时而伤,为己而伤,为物而伤,情难尽,泪在流。他们生命的闪光处也在于能化苦痛为力量,将人生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经历过家亡国灭,或许自身的不得志算不得什么。这不得不说南唐后主李煜。精通经史诗文,擅长书画,妙解音律,却治国乏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上天生就他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偏偏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享受过帝王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一旦沦为阶下囚,只能整日以泪洗面,梦中极尽享受与梦醒后的悲惨现实,真乃天上人间啊!苦痛让他成为一代悲情帝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一怒之下赐牵机药,这位词坛的南面王和他的眼泪一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韩愈说过:“愁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文人雅士们仅仅为了把文章写得”工”,也得体会愁苦的感觉。体会愁苦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过,个中滋味最能了解。“文章憎命达”就是这个道理。李清照不是个例子吗?晚年凄苦飘零,“人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满腹的绝望哀伤,字字尽现。社会动乱,山河破损,国愁家恨,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多愁的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文人多情,有情便有泪。或痛于国运衰微,世风日下;或痛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或感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感于“黯然销魂,唯别而已”;或感于缠缠绵绵,花前月下:或见得夕阳芳草寻常物,情从景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历经苦痛悲情更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许晚清的刘鹗很能体会文人的苦痛吧,在《老残游记》中写到:“《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他的苦心孤诣之作《红楼梦》。用他自己的话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有诉不尽的苦涩和无奈吧!
  鲁迅有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不能真心忍得痛苦,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文人们就是在痛定之后,虽哀而心未死,郁于中而发为声,不平则鸣的。苦痛让他们体验着孤独,体验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凄冷、悲怆,又让他们平心静气地来舔拭自身的伤口。太史公司马迁不正是用血泪来浇灌作品的吗?苦痛磨砺了人的心志,苦痛造就了人的坚韧刚强。也正是苦痛过后的奋起,让他们的生命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这样评价李清照:“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然而李清照给我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淑女,而作为老师给学生灌输的也是一个只知唉声叹气,一心只做闺中词的才女。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李清照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她其实还有更加丰富的一面。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家庭环境的熏陶,造就了她的叛逆性格。父亲李格非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母亲是状元王拱元的孙女。父母的纵容造就了李
期刊
爱情,人类生存中希望的花朵,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作家艾米莉于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比起她的姐姐夏洛蒂同时出版的《简·爱》的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简·爱》一出版便声名鹊起,《呼啸山庄》面世却遭到冷遇,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严厉指责:这部“可怕”、“恐怖”的作品简直可以叫“枯萎山庄”,哪里有美好爱情的描写呢?  是的。先不说那种莫名其妙的艺术结构:既不像《简·爱》的以平铺直叙为主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工能力、记忆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探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实阅读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到学生的心智活动。而这样的心理和智力行为,包括了多个层面,即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阅读对语文
期刊
习作是学生练习性的写作,是学生自己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体验、领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是学生习作的本质。只有抓住这一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作文教学的种种羁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阅读,写作的基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种语感,那么学生说话、阅读、作文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由于高中语文课时较少,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师对《语文读本》指导时间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阅读《语文读本》。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是一个值得
期刊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课,它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甚至神秘莫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教师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篇文章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浇灌他们含苞待放的艺术之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一种突出形象化特征的感官性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正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使用多媒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期刊
摘 要: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学会学习 浓厚的兴趣 课堂 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会学习,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写景作文,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写作课题。其实,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写好写景散文,我们应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风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它们,首先要细致
期刊
目前,“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种较为普通的教育现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也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班主任是学校中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既是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进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我对
期刊
在农村中学教历史,那实在是“校长不疼,学生不爱”,历史课多被看作是“副科”、“小科”,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积极,再加上历史课程涉及的领域广,出现的人物国家多,跨越的时间长,内容繁杂,不易记忆,且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令许多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望“史”兴叹——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历史本身是生动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我认为历史课堂要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激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