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历史学科素养的实际作用
在高考科目中,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知识领域;从内容看,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古今贯通和中西融合;由此,在高中历史考试中,除掌握学科知识外,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有宏观和深入理解;必须以历史学科素养作为学习历史基本指导。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为学习者在本学科内要拥有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是要通过长期学习和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经验。且学科素养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合理因素的综合能力及内在核心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上升到立德树人新高度;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且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把历史学科划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具体的方面;把“唯物史观”排在历史学科素养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历史学习关键意义。
2.唯物史观具体内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认识是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繁杂历史表面信息真正认识到历史发展本质,学习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宏观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将其运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作为学习历史和解决相应历史知识指导思想。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唯物史观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在解题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即在特定时期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处的一切客观存在,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必然会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如近代中国的客观存在是“民族危机”,由此产生社会意识“救亡图存”;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应。”由此,在解题中,若题干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变化或考点,应该优先考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考题例证:(2017年全国卷三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考查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题干时间为19世纪后期,中国面临着巨大民族危机(社会存在),严复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为刺激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觉醒。故答案为D。
3.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整合,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如井田制和贵族政治、礼乐文化;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儒家思想;资本主义经济与代议制、理性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总之,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该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化必然受到经济基础变化的影响。
考题例证:(2019年全国卷三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此经济基础上构建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必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经济基础所带来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即冷战思维的影响,故答案B。
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进步亦会使得生产力水平上升,尤其是生产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就会引发新的变革,由新的生产关系来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如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铁力牛耕取代刀耕火种等等。
考题例证: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產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据材料,纺车被闲置,说明随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取代,反映出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使得生产力提高。故答案A。
3.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尤其在农耕经济占主导的古代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物质生活创造者、是精神生活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中中坚力量,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才是在历史变革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必然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题例证:(2018年全国卷二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据材料“抗日根据地”,得出为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占主导,在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中,有一个宝贵法宝,那就是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和依赖群众;共产党在根据地给予人民权利,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极大的调动农民抗战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B。
4.唯物史观的解题指导意义
对历史学科素养中唯物史观的宏观把握与实际应用,会带给学生更加全新的入手点和别具一致的思路,对试题有一种全局观,从深层次分析试题考点和试题命题立意,也就是能够明白试题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作答等问题。由此,对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唯物史观的应用要常态化,尤其要注重带动学生从生产力、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等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学生,首先要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我们教材知识中哪些基本知识是和唯物史观直接相联系的,并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要对涉及到唯物史观的试题进行自我的整理,不断的积累,逐步的对这种题型的考向和解题思路定向化,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素养之首,更多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解题作一种思维引导和逻辑构建。因此,唯物史观解题思路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必须要发挥它在实际学习和运用中的指导作用;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相应问题才能最快迎刃而解。
在高考科目中,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知识领域;从内容看,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古今贯通和中西融合;由此,在高中历史考试中,除掌握学科知识外,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有宏观和深入理解;必须以历史学科素养作为学习历史基本指导。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为学习者在本学科内要拥有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是要通过长期学习和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经验。且学科素养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合理因素的综合能力及内在核心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上升到立德树人新高度;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且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把历史学科划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具体的方面;把“唯物史观”排在历史学科素养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历史学习关键意义。
2.唯物史观具体内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认识是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繁杂历史表面信息真正认识到历史发展本质,学习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宏观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将其运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作为学习历史和解决相应历史知识指导思想。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唯物史观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在解题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即在特定时期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处的一切客观存在,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必然会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如近代中国的客观存在是“民族危机”,由此产生社会意识“救亡图存”;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应。”由此,在解题中,若题干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变化或考点,应该优先考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考题例证:(2017年全国卷三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考查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题干时间为19世纪后期,中国面临着巨大民族危机(社会存在),严复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为刺激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觉醒。故答案为D。
3.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整合,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如井田制和贵族政治、礼乐文化;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儒家思想;资本主义经济与代议制、理性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总之,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该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化必然受到经济基础变化的影响。
考题例证:(2019年全国卷三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此经济基础上构建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必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经济基础所带来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即冷战思维的影响,故答案B。
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进步亦会使得生产力水平上升,尤其是生产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就会引发新的变革,由新的生产关系来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如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铁力牛耕取代刀耕火种等等。
考题例证: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產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据材料,纺车被闲置,说明随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取代,反映出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使得生产力提高。故答案A。
3.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尤其在农耕经济占主导的古代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物质生活创造者、是精神生活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中中坚力量,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才是在历史变革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必然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题例证:(2018年全国卷二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据材料“抗日根据地”,得出为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占主导,在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中,有一个宝贵法宝,那就是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和依赖群众;共产党在根据地给予人民权利,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极大的调动农民抗战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B。
4.唯物史观的解题指导意义
对历史学科素养中唯物史观的宏观把握与实际应用,会带给学生更加全新的入手点和别具一致的思路,对试题有一种全局观,从深层次分析试题考点和试题命题立意,也就是能够明白试题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作答等问题。由此,对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唯物史观的应用要常态化,尤其要注重带动学生从生产力、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等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学生,首先要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我们教材知识中哪些基本知识是和唯物史观直接相联系的,并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要对涉及到唯物史观的试题进行自我的整理,不断的积累,逐步的对这种题型的考向和解题思路定向化,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素养之首,更多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解题作一种思维引导和逻辑构建。因此,唯物史观解题思路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必须要发挥它在实际学习和运用中的指导作用;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相应问题才能最快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