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荀子人性论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性;伪;人性;性善;性恶;化性起伪
  一、先秦诸子的人性思想
  (一)孔子的人性思想。人性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虽然没有明确的判别人性的善恶问题,但孔子却在他的的仁学体系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人性论思想,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并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和演变,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性理论体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表明孔子带领了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研究,是开先河的先驱。在孔子看来,人生来并不是完全平等,虽“性相近”且“生也直”,但是是有等级和智愚之别的。既然人们有这种差异,当然要依据不同的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这就表明了孔子要针对不同的人,对其“因材施教”。“中人以上”是“上智”的人,乃性善者也;“中人以下”是“下愚”的人,乃性恶者也;“中人”便是或善或恶的人了。几乎没有人是天生即善或天生即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性相近”的,“性恶”者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习相远”了。
  (二)孟子的人性思想。在孔子对人性问题开始研究后,孟子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基础,发展出了具有自己观点的人性论理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这其实是先验论的思想。当然,孟子认为人并非先天就具有完整的的仁、义、礼、智等谓善性,而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本性。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虽然生来就具有这种“善”端,但必须尽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去培养它、扩展它。
  二、荀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
  (一)荀子对人之性恶的论证。荀子认为“性恶”中的“性”意为人天赋中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那么试想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呢?在荀子看来,人之本性是好利多欲的,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③“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开门见山的阐述了性恶论的宗旨,也是最终的结论。
  第一个论证:“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④这里的“生”通“性”,指人的本性,就是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被小人的欲望充斥着。人生来好利,有疾恶,好声色。如果顺应这种性情发展,争夺、矛盾都必将发生,最终造成暴乱。综上论证了人性恶。
  第二个论证:人归于善,并不归因于性,也并不出自人性,而是外在于自我的东西,是有待外求的东西,因此善是外在的,人为的。人本身性恶所以才会去追求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⑤
  第三个论证:人由师法教化而合乎礼仪终归于善。荀子看来,当有了礼义教化以及治理人民的必要时,必是因为人性变恶。因此:“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待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仪之文明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⑥
  第四个论证:君子和小人生来的本性是一样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不用学习不用教化的,所以人生来的本性相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⑦君子和小人的所生而有之的性都是趋恶的,本身并没有区别,其差别仅在于能否化性起伪,能则为君子,不能则为小人。
  以上就是荀子对人性本恶的论证,我们深究就会发现,荀子对于性恶的论证并不十分严谨,荀子性恶的主张源自他重礼、重师、重法、重君上之治的要求。细看以上这四种证明后不难发现,荀子认为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道德伦理不是因人的本性是何就一定是何的,而是由于后天乃至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荀子坚定的认为人的道德是需要外来的的礼义法治等因素去纠正的:“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⑧
  (二)荀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观点是,就人性类研究范畴的整体来说,将性“恶”说当作理论的基石、将隆礼师法当作修身养性的方法、将“天人相参”的天人合一当作理想人格的模式,是荀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1、天人之分与“性”、“伪”之说。荀子的观点是“天行有常”,坚定的认为“天人之分”,“性”与“伪”是荀子人性说的两个颇为关键的定义。荀子在以“性”“伪”说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性“恶”说。在他看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治心”、“隆礼”之所以成为了修身养性的方法。是因为荀子依托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的同时,强调和突出了人后天性格养成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客观因素。他的观点是人本性的改变受到社会以及地理坏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这实际上与孔子“习相远”的观点是一致的。
  3、“化性起伪”与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但这并不是荀子天人思想的全部,天人相分又相依才是完整的荀子天人思想。如果说荀子是根据他的天人相分理论区分了“性”和“伪”,那么研究至此,我们认为荀子又在天人相依的意义上统一了“性”与“伪”。因为天人相分,所以有“性”有“伪”;因为天人相依,所以能化性起伪,达到性、伪的统一。天人既相分又相依,人的“性”与“伪”分而再合,我称之它为“能参”,荀子天人思想的真谛该当如此阐释。
  综上所论,荀子的人性说其实是以孔子儒学人性思想为基石发展的,同时基于控制儒学思想中秉承的朴素唯物的天道以及人道观,抨击了孟子坚持的先天道德观念,从外在和内在即客观环境与主观努力两方面阐述来人性的教化途径及其可塑性,当然这同时还是孔子有关人性思想的深化以及拓展。(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011.3重印)。
  [2] 许璐珺.荀子人性论浅析.青年与社会:社科纵横,2013.517卷.7期.322页。
  [3] 崔淑忠.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青年文学家·古典文学,第34页。
  [4]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东方出版社,2008.1.1,第83-84页。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6]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010.8重印)
  注解:
  ① 《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② 《孟子·告子(上)》
  ③ 《荀子·荣辱》
  ④ 《荀子·荣辱》
  ⑤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⑥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⑦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⑧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其他文献
《水彩风景画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之探索》一文主要是关于水彩风景画在中国发展的研究性文章,文章先对西方水彩画的起源到水彩风景画的形成以及发展状况进行介绍。  由水彩风景的发展史联想到了中国的山水画的发展史,从而为后面对水彩风景进入中国的发展的论述埋下伏笔。在文章第三段作者开始文章主题的论述即对中国风景画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探索。作者首先概述了水彩风景画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发展的特征面貌。介绍了一些近代水
期刊
摘 要:学术类图书关系到出版社的长远利益和声誉,是发行工作的重点。以学术类图书自身特殊性为出发点,从图书、渠道、读者、地域性、季节性等多方面探讨学术类图书发行应注意的要点,并结合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学术图书;发行  学术类图书关系出版社的品牌与声誉,是出版社品质的象征,对出版社打造自身品牌具有重要作用,也关系到出版社的长远利益。因此,学术类图书的发行工作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发行是出
期刊
摘 要:两千多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一直支配着妇女的生活轨迹,使得绝大部分女子的“幸福感’指数十分低。然而,处于社会变革之际的宋代,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尚为薄弱的宋代理学对妇女生活束缚较少。客观环境的开放、心灵领域的慰藉以及精神世界的寄托,让这部分女子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朝代,获得了一定的幸福。  关键词:古代女性;宋代;部分女性;相对幸福  关于“幸福”,定义繁多。《说文解字》解释“幸”曰:“幸,
期刊
摘 要:为了分析色彩对于户外运动服饰的价值所在,文章针对户外运动服装色彩对运动者的内外在影响,总结了户外运动服装色彩的视觉性和功能性,探究户外运动服装适宜的色彩应用关系。从而实现户外运动服装色彩的功能价值和品牌价值。  关键词:户外运动服;服装色彩;价值  1.户外运动服装中色彩的作用  1.1体现视觉的美观性。“户外运动服装色彩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成为构成服装美、环境美的重要因素。”[1]法
期刊
摘 要:会计作为一门有着古老传统的专业,延续到今天虽然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一专业在当今社会的高职教育体系之中却已经处于身份落后的位置,无论是培养会计的理论基础,还是培养会计的模式,甚至是相应的教学内容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本文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深入系统的研究,针对高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会计教学;高职教育
期刊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的有效培养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文献综述看,国内外研究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相关文献较多的,主要利用教育学、消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消费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在传统的研究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单一性、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就试图从管理学的视角,利用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以大学生消费为切入点,基于重庆市5所民办
期刊
摘 要:冯白驹是琼崖革命史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随着琼崖革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冯白驹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对冯白驹研究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冯白驹;琼崖革命;研究现状;探析  冯白驹,无产阶级革命家,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冯白驹率领琼崖人民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
期刊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浪漫主义在中国再度兴起。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生命意识的礼赞、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加之莫言奇特的想象,将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本文从新时期的浪漫主义角度分析和探讨《红高粱家族》中的浪漫主义书写。  关键词:新时期浪漫主义;《红高粱家族》;生命意识;精神自由;想象;象征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创作于1986年,作品以抗战为背景,描叙战争题材的寻根文学小说。作者通过对高密东
期刊
摘 要: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设计者只是对基础廓型的在运用,本文在阐述了基础廓型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种廓型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廓型;字母廓型;廓型设计的思路  服装廓型是以人体为依托而形成的,因其对身体部位强调和掩盖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廓型。在服装设计中,常以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Dior)推出的字母型来命名服装廓型,如:A型、H型、X型,Y型、V型等。 
期刊
站在十字路口的俄罗斯经济正在寻找新的方向,当权者们将目光转投向东方。而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接收到了这一目光。这,仅仅是开始。  “龙熊共舞”经常是在中俄两国关系向好之际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比喻。今年是中俄建交65周年,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龙熊共舞”进入蜜月期,两国元首毫不吝啬地称之为中俄关系最好的时期。  蜜月期最显著的表现之一是,历时十余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一朝得以签字拍板。今年5月,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