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个别中小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都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学音乐老师,我们无法影响和改变社会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课堂以及课余时间,把一些充满积极正能量的、有助于疏导中学生心理的音乐带给他们,引导学生远离自我忧虑、封闭、压抑的不良心理状态,打开心扉,迎接挑战。
关键词: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健康
2016年2月,本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从自家楼上跳下,以这样一种令人痛惜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芬芳生命。据其亲属介绍,是因为当天学校报名时寒假作业没有找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学校排名、升学考试、家长攀比无时无刻的鞭挞着孩子们的心灵,它就像一座无形的山一样压的孩子们喘不过气,有些孩子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就停下了生命的脚步。悲剧是值得反思的,但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去避免悲剧的发生。学生跳楼事件频繁发生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试教育下能不能多给孩子们心理上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泥潭,走向光明。
我们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音乐课,欣赏音乐是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做到的,欣赏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心理进行引导和干预,是因为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音乐的结构可以长时间的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促进人集中注意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媒介来帮助那些从现实和社会中退缩出来的人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建立起与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抑郁、压抑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引导,这种情绪随时可能成为一颗炸弹,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这时就需要我们用音乐作品来引导他们的内心世界,吸引学生们走出心理的泥潭,走向光明。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是根据匈牙利人民和吉普寨人民的民歌和舞曲的主题经过技巧华丽的加工和富于幻想的发展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旋律多半从深沉、庄严过渡到轻快、火热、狂热而收尾。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表现方面都充满了戏剧的冲突与色彩。以他的第二号狂想曲为例,《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创作于1847年,主要采用了匈牙利最流行的吉普赛民舞曲“查尔达什”(scardas)作为素材写成,“查尔达什”通常是由两个二拍子的对比部分构成。前者称为“拉绍”(Lassan)音乐慢速庄重,节奏自由且忧郁伤感;后者称为“弗利斯卡”(Friska)音乐情感热烈,旋律华丽。
1引子部分的分析
這部作品共448小节,第一部分是引子和行板。谱例如下:
开头的八小节为全曲的引子部分:行板,节奏自由而富有幻想的色彩,音质沉重而浑厚。这时的音乐仿佛是游吟诗人拨动他的琴弦,请你加入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身临其境。这时无论你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或是心情抑郁到冰点都可以找到一个进入音乐的理由和切口,把封闭的内心慢慢打开迎接音乐的进入,让音乐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带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走出泥潭。仅有的八小节引子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狂想曲音乐中特有的随想性。这种随想性的音乐更适合挖掘人们的心理,让你身临其境。
2第一部分(Lassan)的分析
引子部分结束后紧接着乐曲左手部分出现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左手旋律是跨八度的音高位置。谱例如下:旋律慢慢的跳跃了起来,稍带活泼的带着舞曲性的音乐仿佛努力的把你从抑郁的的情绪中拽出来,让你加入音乐的殿堂,忘掉一切的不愉快。紧接着一连串的32分音符进入华彩乐段后不久音乐又回到了带有宣泄调的引子和行板中,谱例如下:
这时音乐更加的低沉消极,仿佛心情要沉入谷底。这样低沉音乐仿佛是两种势力的对抗,是一种渲泄,一种斗争。低沉的音乐持续不久随着旋律的升高,情绪又有所回升,但最后却又结束在低沉的音乐中。在这种对抗的精神中结束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结束了,带着对自己抑郁情绪的抗争结束了,这也仿佛是黎明前的黑暗,至死地而后生,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是曙光,是希望,更充满了带领自己走出泥潭的信心。
3第二部分(Friska)的分析
接下来的音乐是带有奔放舞蹈风格的“弗利斯卡”部分,谱例如下:
仿佛是一位舞者带着你旋转了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欢乐的的音乐主题逐渐明显。第一部分的音乐或许还在纠结中,在抗争中,但在这里,仿佛有了结果,光明的力量是强大的,愉悦的情绪战胜了抑郁的情绪,满怀信心的迎接未来的心情战胜了恐惧、胆怯、退缩的心理。深陷泥潭的你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同时光明也向你伸出了橄榄枝,一切都变的明朗了起来,你随着旋转的音乐一步一步的走了出来,到了274小节,这部作品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谱例如下:
音乐在极强的力度下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生气。这个时候你已徜徉在快乐的海洋里,怀着愉悦的心情,踩着旋转舞步的节拍跳着欢快的舞蹈。到306小节开始后进入了长达17小节的双手八度半音阶演奏,谱例如下:
这时仿佛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宏大,这火一般热烈的、朝气蓬勃的犹如浪潮般的十六分音符将整部作品又推向了第二个高潮,这时大家都舞动着自己的身体,互相微笑。这里没有冷漠,没有抑郁,取而代之的是你感到的温暖与热情。音乐在短暂的平缓过后最终结束在狂欢的气氛之中。你终于摆脱了自己心里的阴影,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又融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只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例,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其它的作品来达到引导和干预中小学生的心理。通过音乐作品欣赏来引导和疏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原理来源于作品中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能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刺激,这种刺激就能带动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生命只有一次,希望悲剧不再发生。以上是我对音乐欣赏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的意义的一些拙见,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无实践。希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健康
2016年2月,本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从自家楼上跳下,以这样一种令人痛惜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芬芳生命。据其亲属介绍,是因为当天学校报名时寒假作业没有找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学校排名、升学考试、家长攀比无时无刻的鞭挞着孩子们的心灵,它就像一座无形的山一样压的孩子们喘不过气,有些孩子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就停下了生命的脚步。悲剧是值得反思的,但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去避免悲剧的发生。学生跳楼事件频繁发生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试教育下能不能多给孩子们心理上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泥潭,走向光明。
我们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音乐课,欣赏音乐是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做到的,欣赏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心理进行引导和干预,是因为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音乐的结构可以长时间的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促进人集中注意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媒介来帮助那些从现实和社会中退缩出来的人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建立起与外部现实世界的联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抑郁、压抑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引导,这种情绪随时可能成为一颗炸弹,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这时就需要我们用音乐作品来引导他们的内心世界,吸引学生们走出心理的泥潭,走向光明。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是根据匈牙利人民和吉普寨人民的民歌和舞曲的主题经过技巧华丽的加工和富于幻想的发展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旋律多半从深沉、庄严过渡到轻快、火热、狂热而收尾。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表现方面都充满了戏剧的冲突与色彩。以他的第二号狂想曲为例,《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创作于1847年,主要采用了匈牙利最流行的吉普赛民舞曲“查尔达什”(scardas)作为素材写成,“查尔达什”通常是由两个二拍子的对比部分构成。前者称为“拉绍”(Lassan)音乐慢速庄重,节奏自由且忧郁伤感;后者称为“弗利斯卡”(Friska)音乐情感热烈,旋律华丽。
1引子部分的分析
這部作品共448小节,第一部分是引子和行板。谱例如下:
开头的八小节为全曲的引子部分:行板,节奏自由而富有幻想的色彩,音质沉重而浑厚。这时的音乐仿佛是游吟诗人拨动他的琴弦,请你加入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身临其境。这时无论你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或是心情抑郁到冰点都可以找到一个进入音乐的理由和切口,把封闭的内心慢慢打开迎接音乐的进入,让音乐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带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走出泥潭。仅有的八小节引子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狂想曲音乐中特有的随想性。这种随想性的音乐更适合挖掘人们的心理,让你身临其境。
2第一部分(Lassan)的分析
引子部分结束后紧接着乐曲左手部分出现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左手旋律是跨八度的音高位置。谱例如下:旋律慢慢的跳跃了起来,稍带活泼的带着舞曲性的音乐仿佛努力的把你从抑郁的的情绪中拽出来,让你加入音乐的殿堂,忘掉一切的不愉快。紧接着一连串的32分音符进入华彩乐段后不久音乐又回到了带有宣泄调的引子和行板中,谱例如下:
这时音乐更加的低沉消极,仿佛心情要沉入谷底。这样低沉音乐仿佛是两种势力的对抗,是一种渲泄,一种斗争。低沉的音乐持续不久随着旋律的升高,情绪又有所回升,但最后却又结束在低沉的音乐中。在这种对抗的精神中结束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结束了,带着对自己抑郁情绪的抗争结束了,这也仿佛是黎明前的黑暗,至死地而后生,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是曙光,是希望,更充满了带领自己走出泥潭的信心。
3第二部分(Friska)的分析
接下来的音乐是带有奔放舞蹈风格的“弗利斯卡”部分,谱例如下:
仿佛是一位舞者带着你旋转了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欢乐的的音乐主题逐渐明显。第一部分的音乐或许还在纠结中,在抗争中,但在这里,仿佛有了结果,光明的力量是强大的,愉悦的情绪战胜了抑郁的情绪,满怀信心的迎接未来的心情战胜了恐惧、胆怯、退缩的心理。深陷泥潭的你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同时光明也向你伸出了橄榄枝,一切都变的明朗了起来,你随着旋转的音乐一步一步的走了出来,到了274小节,这部作品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谱例如下:
音乐在极强的力度下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生气。这个时候你已徜徉在快乐的海洋里,怀着愉悦的心情,踩着旋转舞步的节拍跳着欢快的舞蹈。到306小节开始后进入了长达17小节的双手八度半音阶演奏,谱例如下:
这时仿佛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宏大,这火一般热烈的、朝气蓬勃的犹如浪潮般的十六分音符将整部作品又推向了第二个高潮,这时大家都舞动着自己的身体,互相微笑。这里没有冷漠,没有抑郁,取而代之的是你感到的温暖与热情。音乐在短暂的平缓过后最终结束在狂欢的气氛之中。你终于摆脱了自己心里的阴影,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又融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只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例,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其它的作品来达到引导和干预中小学生的心理。通过音乐作品欣赏来引导和疏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原理来源于作品中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能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刺激,这种刺激就能带动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生命只有一次,希望悲剧不再发生。以上是我对音乐欣赏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的意义的一些拙见,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无实践。希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