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的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文章以广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为例,在简要介绍当前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校园心理剧和它作为实现家校共育新途径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家校共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34-04
最近,央视《朗读者》栏目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第三期中,著名作家麦家朗读了一封写给叛逆期儿子的信,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麦家发出了“伴儿如伴虎”的感慨,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名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仅仅是名人家长,普通家长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我们可以在各种媒体中找到无数个类似的青少年各类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问题,都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教育的缺失,更多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曾经形象地提出“5 2=0”来形象地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即五天在学校的教育常常被两天双休日的家庭教育所抵消。因此,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的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明确指出:“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 ,不仅要一致地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1]
近年来,培英高级中学一直致力于深化家校共育新的有效途径的实践探索,比如,在管理方面,学校在江门学校开启陪读模式先河,家长可自愿到校晚修陪读,取得了较好效果,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也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实施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通过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努力搭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和学生发展的目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校园心理剧和它作为实现家校共育新途径的实施策略。
一、当前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阅读相关文献[1][3][4]和总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家校共育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从方式上,当前家校共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综观目前国内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实地家访、家长参加学校开放日、建立家校沟通的校讯通、QQ群或微信群等形式,这些或传统或新型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总体上,当前家校共育的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一种松散的形式。
(二)从内容上,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一个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完整的人,因此,家校共育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包含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刘薇[1]的一项以流动家庭与城区公立小学为例的调查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该结果显示,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家校共育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这一内容占到了97.1%。徐金贵和颜辉荣[4]对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调查同样发现类似结果,家长和教师交流内容最多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的比例为74.7%,教师的比例为43.1%。
(三)从参与度上,当前家校共育中家长的参与被动
家校共育的过程,应该是家长和教师共同主动参与的过程。但是,在当前家校共育的实际情况是,“家育”和“校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家育”弱势,“校育”强势,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注,往往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被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请到”学校。
二、校园心理剧——实现家校共育新的有效途径
校园心理剧是当前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它首先出现在各大高校,最早在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举办了校园心理剧大赛。近年来,各中小学校也逐渐引入校园心理剧的心理教育形式,比如,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中山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原创校园心理剧比赛。2016年,东莞市也举办了校园心理剧大赛。培英高级中学也顺应了这股潮流,于2011年结合学校实际举办了第一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现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一位现在大四、曾经排演校园心理剧的学生,在给我们的留言反馈中写道:“特别怀念排演校园心理剧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什么是校园心理剧呢?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方面有什么优势作用呢?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根据庄续玲[5]的定义,校园心理剧就是“学生通过扮演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呈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4W1H的方式,更直接地来理解上述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具体如表1所示。
(二)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势作用分析
校园心理剧源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因此,在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就非常有可能将家长和家庭教育作为描写的对象。我们在梳理三届剧本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家庭教育,反映了亲子关系的问题。
《盼》劇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亲子关系中感恩父母的主题。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重要他人在整体上有规律性地变化,在入学以前,孩子最重要的他人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教师逐渐取代家长,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他人。进入中学以后,朋辈逐渐取代教师,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他人。主人公温小华就是这样一名高中生,进入高中以后,他和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对朋友却是两肋插刀,无话不谈。他记得所有朋友的生日,唯独忘记了妈妈的生日。 《菊花之约》剧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父母对高中生恋爱的干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处于爱情发展的爱慕期,男女同学之间朦胧的爱情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需要家长积极正面引导而不是暴力干预。该剧讲述了主人公杨威和虹慕儿相互喜欢的故事,由于谈恋爱导致两人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知道情况以后,及时地约谈了双方家长。家长知道此事以后非常生气,极力反对和干预此事,甚至采用了暴力手段。
《我有一个“好”家庭》剧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了亲子关系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该剧剧情改编自歌曲《我有个好家庭》,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了在江门的一个四口之家,二十年前,父亲整日忙着工作,没有花时间陪伴孩子。二十年后,孩子们长大后离家,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着父亲的做法,各忙各的一份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只能留下二老空叹息。
在梳理上述心理剧本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可不可以将这些反映家庭教育的校园心理剧本好好利用起来,通过校园心理剧活动这一载体,创设一条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我们认为这一做法具有如下优势。
1.校园心理剧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的形式
如前所述,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当,但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家长碍于面子,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但不愿正面面对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将所有问题的矛头指向孩子,认为孩子需要改变,自己不需要改变。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问题难以解决。校园心理剧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让家长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观看和反思,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防御感。
2.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前所述,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背后更多是心理问题,如果家长和孩子就学习谈学习,效果就不好。校园心理剧更侧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探索自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做好生涯规划等等。家长通过校园心理剧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3.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更突出学生和教师、家长的共同主动参与
校园心理剧具有“主体性”“活动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此,在校园心理剧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学生,他们需要自编自导剧本、准备道具和设计舞台。但是,由于学生的经验限制,他们在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协助和支持。
三、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和它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势,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呢?本部分就具体谈谈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校园心理剧一般分为剧本创作、剧本展演和展演后分享三个阶段,我们也通过这三个阶段分别来融入家校共育,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在剧本创作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心理剧本的创作
校园心理剧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展演的质量。因此,校园心理剧本是非常关键和基础的一环。但是,在心理剧本创作的环节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教师、父母角色的体验,所以他们对于教师、家长心理特征的描述缺乏真实的生活性。对于出现的这一问题,心理教师一方面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剧本创作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让他们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家长这一形象。比如,第三届校园心理剧一等奖作品《鞋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多次与母亲一起商讨剧本如何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家长与学生之间彼此的沟通和理解。
(二)在剧本展演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观摩校园心理剧的展演
校园心理剧第二个重要的阶段就是展演阶段。每一届校园心理剧,心理辅导室都会通过学生给部分教师、家长发放邀请函,让他们来学校观摩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教师和家长及学生共同观摩校园心理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教师、家长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曾经有一位教师在观摩完校园心理剧展演后说:“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学生表演的校园心理剧,他在台上自信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一位家长说:“观看了今天的校园心理剧,我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时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的心理需要,对他缺乏鼓励,今后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心理教师也会将校园心理剧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将这些视频和照片资料分享给有参赛班级的班主任,建议班主任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播放给家长们观看,更大范围地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影响力。
(三)在分享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心理剧展演后的分享
校园心理剧,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因此,在校园心理剧展演结束以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展演后的分享阶段,校园心理剧比赛结束以后,心理老师会组织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故事。另外,心理教师会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的录像资料,组织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展演后的分享。比如,学校心理辅导室曾经成功组织过一次亲子沟通的团体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老师剪辑了部分亲子沟通的视频片断,这些视频片段中有一部分是单向沟通的例子,有一部分是双向沟通的例子,心理老师在引导家长和学生观看和反思的过程中,建议亲子之间平等地双向沟通。
总之,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校园心理剧确实是实现家校共育的一种有效创新形式。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园心理剧给家校共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它只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家校共育方式,而应该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
注:该研究为广东省江门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M2016C39)。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薇. 家校合作策略研究——以流动家庭与城区公立小学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6):79-83.
[2]培英高中开启陪读模式先河,家长可自愿到校晚修陪读[DB/OL].http://jm.southcn.com/content/2016-12/16/content_161829611.htm.
[3] 陳晶晶. 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9):14-15.
[4] 徐金贵, 颜辉荣.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38-40.
[5] 庄续玲. 演出你的故事: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家校共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34-04
最近,央视《朗读者》栏目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第三期中,著名作家麦家朗读了一封写给叛逆期儿子的信,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麦家发出了“伴儿如伴虎”的感慨,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名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仅仅是名人家长,普通家长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我们可以在各种媒体中找到无数个类似的青少年各类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问题,都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教育的缺失,更多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曾经形象地提出“5 2=0”来形象地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即五天在学校的教育常常被两天双休日的家庭教育所抵消。因此,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系统的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明确指出:“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 ,不仅要一致地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1]
近年来,培英高级中学一直致力于深化家校共育新的有效途径的实践探索,比如,在管理方面,学校在江门学校开启陪读模式先河,家长可自愿到校晚修陪读,取得了较好效果,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也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实施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通过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努力搭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和学生发展的目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校园心理剧和它作为实现家校共育新途径的实施策略。
一、当前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阅读相关文献[1][3][4]和总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家校共育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从方式上,当前家校共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综观目前国内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实地家访、家长参加学校开放日、建立家校沟通的校讯通、QQ群或微信群等形式,这些或传统或新型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总体上,当前家校共育的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一种松散的形式。
(二)从内容上,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一个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完整的人,因此,家校共育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包含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刘薇[1]的一项以流动家庭与城区公立小学为例的调查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该结果显示,当前家校共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家校共育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这一内容占到了97.1%。徐金贵和颜辉荣[4]对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调查同样发现类似结果,家长和教师交流内容最多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的比例为74.7%,教师的比例为43.1%。
(三)从参与度上,当前家校共育中家长的参与被动
家校共育的过程,应该是家长和教师共同主动参与的过程。但是,在当前家校共育的实际情况是,“家育”和“校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家育”弱势,“校育”强势,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注,往往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被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请到”学校。
二、校园心理剧——实现家校共育新的有效途径
校园心理剧是当前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它首先出现在各大高校,最早在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举办了校园心理剧大赛。近年来,各中小学校也逐渐引入校园心理剧的心理教育形式,比如,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中山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原创校园心理剧比赛。2016年,东莞市也举办了校园心理剧大赛。培英高级中学也顺应了这股潮流,于2011年结合学校实际举办了第一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现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一位现在大四、曾经排演校园心理剧的学生,在给我们的留言反馈中写道:“特别怀念排演校园心理剧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什么是校园心理剧呢?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方面有什么优势作用呢?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根据庄续玲[5]的定义,校园心理剧就是“学生通过扮演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呈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4W1H的方式,更直接地来理解上述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具体如表1所示。
(二)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势作用分析
校园心理剧源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因此,在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就非常有可能将家长和家庭教育作为描写的对象。我们在梳理三届剧本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家庭教育,反映了亲子关系的问题。
《盼》劇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亲子关系中感恩父母的主题。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重要他人在整体上有规律性地变化,在入学以前,孩子最重要的他人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教师逐渐取代家长,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他人。进入中学以后,朋辈逐渐取代教师,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他人。主人公温小华就是这样一名高中生,进入高中以后,他和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对朋友却是两肋插刀,无话不谈。他记得所有朋友的生日,唯独忘记了妈妈的生日。 《菊花之约》剧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父母对高中生恋爱的干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处于爱情发展的爱慕期,男女同学之间朦胧的爱情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需要家长积极正面引导而不是暴力干预。该剧讲述了主人公杨威和虹慕儿相互喜欢的故事,由于谈恋爱导致两人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知道情况以后,及时地约谈了双方家长。家长知道此事以后非常生气,极力反对和干预此事,甚至采用了暴力手段。
《我有一个“好”家庭》剧情简介:该剧主要反映了亲子关系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该剧剧情改编自歌曲《我有个好家庭》,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了在江门的一个四口之家,二十年前,父亲整日忙着工作,没有花时间陪伴孩子。二十年后,孩子们长大后离家,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着父亲的做法,各忙各的一份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只能留下二老空叹息。
在梳理上述心理剧本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可不可以将这些反映家庭教育的校园心理剧本好好利用起来,通过校园心理剧活动这一载体,创设一条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我们认为这一做法具有如下优势。
1.校园心理剧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的形式
如前所述,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当,但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家长碍于面子,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但不愿正面面对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将所有问题的矛头指向孩子,认为孩子需要改变,自己不需要改变。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问题难以解决。校园心理剧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让家长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观看和反思,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防御感。
2.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前所述,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背后更多是心理问题,如果家长和孩子就学习谈学习,效果就不好。校园心理剧更侧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探索自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做好生涯规划等等。家长通过校园心理剧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3.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更突出学生和教师、家长的共同主动参与
校园心理剧具有“主体性”“活动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此,在校园心理剧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学生,他们需要自编自导剧本、准备道具和设计舞台。但是,由于学生的经验限制,他们在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协助和支持。
三、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和它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势,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呢?本部分就具体谈谈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校园心理剧一般分为剧本创作、剧本展演和展演后分享三个阶段,我们也通过这三个阶段分别来融入家校共育,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在剧本创作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心理剧本的创作
校园心理剧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展演的质量。因此,校园心理剧本是非常关键和基础的一环。但是,在心理剧本创作的环节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教师、父母角色的体验,所以他们对于教师、家长心理特征的描述缺乏真实的生活性。对于出现的这一问题,心理教师一方面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剧本创作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让他们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家长这一形象。比如,第三届校园心理剧一等奖作品《鞋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多次与母亲一起商讨剧本如何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家长与学生之间彼此的沟通和理解。
(二)在剧本展演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观摩校园心理剧的展演
校园心理剧第二个重要的阶段就是展演阶段。每一届校园心理剧,心理辅导室都会通过学生给部分教师、家长发放邀请函,让他们来学校观摩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教师和家长及学生共同观摩校园心理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教师、家长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曾经有一位教师在观摩完校园心理剧展演后说:“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学生表演的校园心理剧,他在台上自信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一位家长说:“观看了今天的校园心理剧,我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时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的心理需要,对他缺乏鼓励,今后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心理教师也会将校园心理剧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将这些视频和照片资料分享给有参赛班级的班主任,建议班主任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播放给家长们观看,更大范围地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共育中的影响力。
(三)在分享阶段,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心理剧展演后的分享
校园心理剧,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因此,在校园心理剧展演结束以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展演后的分享阶段,校园心理剧比赛结束以后,心理老师会组织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故事。另外,心理教师会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的录像资料,组织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展演后的分享。比如,学校心理辅导室曾经成功组织过一次亲子沟通的团体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老师剪辑了部分亲子沟通的视频片断,这些视频片段中有一部分是单向沟通的例子,有一部分是双向沟通的例子,心理老师在引导家长和学生观看和反思的过程中,建议亲子之间平等地双向沟通。
总之,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校园心理剧确实是实现家校共育的一种有效创新形式。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园心理剧给家校共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它只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家校共育方式,而应该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
注:该研究为广东省江门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M2016C39)。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薇. 家校合作策略研究——以流动家庭与城区公立小学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6):79-83.
[2]培英高中开启陪读模式先河,家长可自愿到校晚修陪读[DB/OL].http://jm.southcn.com/content/2016-12/16/content_161829611.htm.
[3] 陳晶晶. 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9):14-15.
[4] 徐金贵, 颜辉荣.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38-40.
[5] 庄续玲. 演出你的故事: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