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从严治党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理论到实践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新经验和新要求分析了思想、制度、“关键少数”以及政治文化等关键要素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要素
一、党内政治生态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政治生态这个概念。在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他就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 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面对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他强调“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2]此后,2015年3月9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过程中,习近平又进一步阐释了政治生态的作用。“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3]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再次重申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4]
由此得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党建课题是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结果。什么是政治生态?结合政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政治生态就是一定政治系统内的政治主体在具体政治行为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價值体系、行为准则、制度框架等要素与其他政治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整个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态在政党范围内的体现,是党内政治生活状况以及党内环境、要素的综合体现。”[5] 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党员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
二、全面从严治党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意义
1、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全覆盖、无禁区、无特殊、无例外;从严从实,抓细抓长,真管真治,常管长严。这些都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过程。全会产生了很多最新的政治成果,其中很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通过了新的《准则》和《条例》,这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遵循。新准则的地位仅次于党章,新常态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正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准则从十二个方面对全体党员和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要求,这里有高标准的理想信念的引领、对中央权威和基本路线的坚决维护和支持、对纪律规矩底线的坚守、对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重申、对作风建设和反腐斗争的持之以恒等等。重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更是直击监督不力的根本问题,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问责机制,让党内的潜规则无处遁形。这些无疑都为8800万党员加热了党性锻炼的熔炉,净化了党内的政治生态,除去阴霾,注入正能量和持久的动能与活力。近平在2017年1月6日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总结性的指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6]由“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勾勒出我们党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拥有8875.8万党员和440万个党组织,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在人口13亿的大国长期执政,“赶考之路”崎岖艰难,面对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夙兴夜寐,如履薄冰。管党治党的路径思考与选择,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这些成功的经验在这次全会中得到彰显,用十八大以来的严管治标进而为常治治本赢得时间。营造政治清明的氛围和山明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2、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以党风政风促民风社风的必然要求。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警示我们,一些地方、部门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比如,山西、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份整体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湖南衡阳贿选案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6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9人;四川南充贿选案全部477名涉案人员受到严肃处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共有7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这些大案要案的查处一方面彰显了我们党反腐雷霆之势不减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暴露出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不仅破坏了从政环境,腐蚀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更伤了民心,坏了民风,污染了社会风气,而造成的恶劣影响需要执政者付出极大的代价去弥补和恢复。
“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7]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倡廉的最终成果是要让群众满意高兴,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和衡量标准。中纪委网站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92.9%,而党的十八大前这个数字是75%。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是要求我们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时刻牢记宗旨使命,刀口向内,不断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革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从而更有信服力的带动民风社风,更好地助力国家和地方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
三、全面从严治党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要素分析
1、思想建党要素
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建设是根本,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为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壮党性之骨;要夯实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功底,让理论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8]将思想教育这个成功经验制度化常态化将有效的涵养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层次的信念和价值建构将从根本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长治的目标。 2、制度治党要素
我们党拥有庞大的党员数量和遍布全国各行各业的基层党组织,但是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将如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执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据统计,十八大至今,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条例超过50部,占现有的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中央八项规定落地生根,《中国共产黨巡视工作条例》利剑高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纪律规矩在了前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化问责实效,本次全会颁布的《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扎紧制度的笼子。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生活有规可循,明确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尽责,违纪必问责,时刻警醒自己要守底线,远红线。
3、“关键少数”示范要素
政治生态中人的作用是最活跃和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子帅正之孰敢不正。”“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政者正也”,以身作则,以问题为导向层层传导压力,管党治党才能见实效出成效。“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纵观党的发展历程,延安时期所营造的党内政治生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延安时期,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方向明确,为民务实敢担当,不怕牺牲勇奉献的好干部,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之后的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些“甘为公仆耻为官”的好干部让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落实,用良好的党风政风感染和感召了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的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今天,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党的使命和任务更加光荣艰巨,赶考之路仍在继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关键少数”的培养和要求。2017年,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在开班式上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的讲政治,要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强化四个意识;要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等。”[9] “关键少数”正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力军和领头羊,正如繁茂的森林可以成为净化空气的天然氧吧,每一个坚定优秀的领导干部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合作用”,自觉地成为党风政风的净化器,涵养实干的土壤和清正廉洁的水源 ,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鞠躬尽瘁,不断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4、政治文化要素
有一种观点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潜规则、圈子文化、人身依附关系等等是受到了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列举出儒家文化的人情因素、上尊下卑的为官思想等等。”这种观点将一些污浊的党内政治生态现象归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其片面的。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和创新原则,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元素,“比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10]这些都为我们涵养政治文化和官员从政文化提供了历史借鉴。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习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营养,它有着深沉而悠远的力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是要借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来滋养,我们要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要彰显中国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更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重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注入软性的力量,为官员筑牢精神世界的堤坝,它将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5、合力监督要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外的共同监督。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着力破解我们党内长期以来面对的监督困境,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成功经验,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我们有信心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跳出“历史周期律”,就要坚定不移地让人民监督政府,让权力置于有效合法的监督体系和框架之下。新的监督条例的实施将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利器,《条例》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系由六大要素完整有机地整合而成。“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11]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异体监督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助力国家监察体系的形成,用监督构筑起防火墙,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正、官员清廉的良好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2014年6月30日.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
[3]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的讲话,2015年3月9日.
[4]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5]王彩云: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途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
[7]刘云山: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8]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7年2月13日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要素
一、党内政治生态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政治生态这个概念。在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他就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 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面对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他强调“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2]此后,2015年3月9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过程中,习近平又进一步阐释了政治生态的作用。“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3]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再次重申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4]
由此得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党建课题是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结果。什么是政治生态?结合政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政治生态就是一定政治系统内的政治主体在具体政治行为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價值体系、行为准则、制度框架等要素与其他政治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整个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态在政党范围内的体现,是党内政治生活状况以及党内环境、要素的综合体现。”[5] 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党员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
二、全面从严治党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意义
1、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全覆盖、无禁区、无特殊、无例外;从严从实,抓细抓长,真管真治,常管长严。这些都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过程。全会产生了很多最新的政治成果,其中很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通过了新的《准则》和《条例》,这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遵循。新准则的地位仅次于党章,新常态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正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准则从十二个方面对全体党员和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要求,这里有高标准的理想信念的引领、对中央权威和基本路线的坚决维护和支持、对纪律规矩底线的坚守、对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重申、对作风建设和反腐斗争的持之以恒等等。重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更是直击监督不力的根本问题,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问责机制,让党内的潜规则无处遁形。这些无疑都为8800万党员加热了党性锻炼的熔炉,净化了党内的政治生态,除去阴霾,注入正能量和持久的动能与活力。近平在2017年1月6日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总结性的指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6]由“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勾勒出我们党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拥有8875.8万党员和440万个党组织,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在人口13亿的大国长期执政,“赶考之路”崎岖艰难,面对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夙兴夜寐,如履薄冰。管党治党的路径思考与选择,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这些成功的经验在这次全会中得到彰显,用十八大以来的严管治标进而为常治治本赢得时间。营造政治清明的氛围和山明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2、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以党风政风促民风社风的必然要求。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警示我们,一些地方、部门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比如,山西、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份整体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湖南衡阳贿选案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6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9人;四川南充贿选案全部477名涉案人员受到严肃处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共有7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这些大案要案的查处一方面彰显了我们党反腐雷霆之势不减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暴露出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不仅破坏了从政环境,腐蚀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更伤了民心,坏了民风,污染了社会风气,而造成的恶劣影响需要执政者付出极大的代价去弥补和恢复。
“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7]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倡廉的最终成果是要让群众满意高兴,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和衡量标准。中纪委网站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92.9%,而党的十八大前这个数字是75%。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是要求我们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时刻牢记宗旨使命,刀口向内,不断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革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从而更有信服力的带动民风社风,更好地助力国家和地方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
三、全面从严治党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要素分析
1、思想建党要素
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建设是根本,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为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壮党性之骨;要夯实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功底,让理论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8]将思想教育这个成功经验制度化常态化将有效的涵养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层次的信念和价值建构将从根本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长治的目标。 2、制度治党要素
我们党拥有庞大的党员数量和遍布全国各行各业的基层党组织,但是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将如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执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据统计,十八大至今,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条例超过50部,占现有的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中央八项规定落地生根,《中国共产黨巡视工作条例》利剑高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纪律规矩在了前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化问责实效,本次全会颁布的《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扎紧制度的笼子。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生活有规可循,明确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尽责,违纪必问责,时刻警醒自己要守底线,远红线。
3、“关键少数”示范要素
政治生态中人的作用是最活跃和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子帅正之孰敢不正。”“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政者正也”,以身作则,以问题为导向层层传导压力,管党治党才能见实效出成效。“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纵观党的发展历程,延安时期所营造的党内政治生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延安时期,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方向明确,为民务实敢担当,不怕牺牲勇奉献的好干部,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之后的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些“甘为公仆耻为官”的好干部让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落实,用良好的党风政风感染和感召了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的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今天,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党的使命和任务更加光荣艰巨,赶考之路仍在继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关键少数”的培养和要求。2017年,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在开班式上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的讲政治,要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强化四个意识;要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等。”[9] “关键少数”正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力军和领头羊,正如繁茂的森林可以成为净化空气的天然氧吧,每一个坚定优秀的领导干部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合作用”,自觉地成为党风政风的净化器,涵养实干的土壤和清正廉洁的水源 ,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鞠躬尽瘁,不断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4、政治文化要素
有一种观点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潜规则、圈子文化、人身依附关系等等是受到了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列举出儒家文化的人情因素、上尊下卑的为官思想等等。”这种观点将一些污浊的党内政治生态现象归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其片面的。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和创新原则,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元素,“比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10]这些都为我们涵养政治文化和官员从政文化提供了历史借鉴。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习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营养,它有着深沉而悠远的力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是要借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来滋养,我们要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要彰显中国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更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重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注入软性的力量,为官员筑牢精神世界的堤坝,它将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5、合力监督要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外的共同监督。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着力破解我们党内长期以来面对的监督困境,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成功经验,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我们有信心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跳出“历史周期律”,就要坚定不移地让人民监督政府,让权力置于有效合法的监督体系和框架之下。新的监督条例的实施将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利器,《条例》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系由六大要素完整有机地整合而成。“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11]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异体监督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助力国家监察体系的形成,用监督构筑起防火墙,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正、官员清廉的良好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2014年6月30日.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
[3]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的讲话,2015年3月9日.
[4]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5]王彩云: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途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
[7]刘云山: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8]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7年2月13日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