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回顾雷锋22年的短暂人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喜欢写文章、当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人的时尚生活。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真实的雷锋被还原,会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吗?“潮人雷锋”,你还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评论者是怎么评判的吧。
[时文赏读]
还原真实雷锋。偶像没有黄昏
王石川
雷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其形象越来越丰满,也越来越真实。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雷锋被神化了,他高高在上,其形象过于扁平化,公共视野中的雷锋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做好事。这样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虽然赢得了人们的礼赞和敬仰,却让人感觉相距太遥远。
如今,真相渐次被还原,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雷锋。比如雷锋不是道德完人,也有一些同龄人身上的缺点——他年少轻狂,有虚荣心,爱炫耀军功章;在部队里,他曾因不守纪律被批评过;不讲规矩,自己直接到厨房拿吃的,炊事班长说两句后,他气得“呱”地把盆给摔了……
说实话,雷锋被真实还原后,其伟岸的形象不仅没有被侏儒化,反而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还原真实雷锋,雷锋精神才更有感染力,才更容易让人接受。雷锋本来就不是神,为何要把他推向神坛、放进神龛里?雷锋当兵时不过19岁.牺牲时也才22岁,这样的年轻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过度夸大他的优点,无视甚至掩盖他的缺点,只会让人感到雷锋原来有着天生的善心,他存善念、行善举,原来是融入血脉里的,非凡人可为。实际上,雷锋的善不是天生的.其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断熏染而成的,何苦把雷锋精神塑造成飘在云端的道德乌托邦?
雷锋有缺点,有毛病,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是真实的雷锋。这样的雷锋恰恰告诉我们,存善念、行善举并没有门槛,哪怕一个有缺点、有错误的人也有做好事的权利。平凡如你我,身具瑕疵如你我,都可以成为雷锋,都可以在别人危难时伸出双手,都能力所能及激活内心的美好。在成为“最美妈妈”之前,吴菊萍就是一个平凡的少妇,她的双手不必特别有力,她的肩膀不必特别坚强,但她的义举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成为“最美妈妈”之后,吴菊萍仍是平凡的,她同样素面朝天,生活淡定。生活中有太多的吴菊萍,如果我们愿意,也许在下一刻,我们就是吴菊萍。
雷锋不是靠完美人格征服人心,更不是靠虚假塑造打动人心,雷锋的价值在于,他热情、单纯,喜欢做好事,坚持做好事,这就够了。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不是复制雷锋,不是把雷锋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学习他坚持做好事的平凡精神,如果学到了这点,有缺点又何妨?
人们感叹,“偶像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原真实的雷锋,雷锋才不会坠入“偶像的黄昏”,因为雷锋原本就是一个可亲、可爱而善良的人,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思考:
1.被神化了的雷锋形象与被还原后的雷锋有何不同?
2.为什么雷锋被还原后,其伟岸形象没有侏儒化?
3.文章列举“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4.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雷锋?
5.文中“偶像的黄昏”是什么意思?
还原雷锋让我们爱得更真实
闵良臣
①雷锋是可敬可爱的,不论是先前为了宣传还是现在的还原。当然,若是相比较而言,自己更喜欢还原后的雷锋,因为不仅更真实,而且他是“活生生的”。关的人、美的事物,再加上真实可信,就会更加可爱。这就如同花朵,塑料的再美,也不敌真实的讨人喜欢。
②多年前,就常听有人怀疑这个世界上有雷锋这种人,然而自己坚信世上一定有,只是不可能与雷锋100%相同罢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觉悟不高,就怀疑觉悟高的人;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境界低下,就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家的境界都不够高;更不能因为做不到像雷锋那样,就怀疑这个世上有雷锋。
③当然,真实的雷锋,人们一直不得而知。其实,雷锋与常人一样,常人有喜怒哀乐,雷锋也有;人都是爱美的,雷锋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当年服从于政治的需要,要求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才把雷锋有些不适宜用作“学习”的东西有选择性地舍去了。比如,雷锋路过武汉,在才修建成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拍了一张照片,右臂上搭着一件外套,左手还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只因鲜花意味着“小资情调”,上世纪60年代,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就曾被雷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用技术手段给抹掉了——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一切都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其实,鲜花象征着美,而人都是喜欢美的,因此大约没有人不喜欢鲜花,鲜花也不会有什么阶级性,更不懂得什么叫“小资情调”。不仅如此,时至今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加有尊严,已经成为国家政府的责任;而生活得更幸福、更加有尊严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与阶级无关。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把“小资情调”理解成“爱美”,理解成“幸福”,就回归了常态。
⑤时代进步了,实实在在地进步了。别的不说,单从实事求是地还原人们学习了50年的一位楷模——雷锋这一点,就能得到证明。而当一个真实的雷锋出现在世人面前后,不仅更可亲,更易学,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原先那些不相信这个世上会有雷锋的人,也一定不再怀疑了。真好!
1.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当年将雷锋有些不适宜用作“学习”的东西有选择性地舍去,是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4.为什么说从还原雷锋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时代进步了?
“屑小雷锋”有大作为
雷泓霈
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员文章《雷锋无须仰望,就在你我身旁》。文章认为,年轻人之所以与雷锋产生距离,是因为过去极左的教育,错把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着,须仰望才见。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的不近人情,那么的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我很喜欢这种说法——“屑小雷锋……微不足道的雷锋”。
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在素不相识的陌生氛围中,我们随时可以将援助的双手、温情的笑脸、支持的眼神和慷慨的动作,伸向微弱者、困难者、等待救助者和路人。如果我们力所能及地做了,就是不折不扣的助人,就具有了乐善好施的情怀,也就是一种实实在在、人人可及的雷锋精神。
不要忽略这种精神和道德生态的“厘米推动”作用,每个人的脸上都笑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每个公民都热情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温暖的国度。热情和助人,汇成浩荡的人格素质、社会素质和国民品格,社会哪里还有隔阂和冷漠。量变达成质变,“屑小雷锋”铸成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很简单的“生活哲学”、“发展原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对于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等行为,不少人还存在着认识偏差,比如非要去做一些实实在在、轰轰烈烈的具体事,比如给别人扫地,一定要付出物质行动。这种做法虽无可指责,却让人觉得太形式主义,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实在误解和曲解了雷锋精神。
将“屑小雷锋”引入学雷锋活动中,这无疑是一种观念的开拓。首先,这种做法让学雷锋内化到了生活常态中,让美好的精神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更有发展力、有生活底蕴。其次,能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屑小雷锋”带给自己的社会和精神温暖,享受到更多的社会温情,抵触情绪就会淡化和消解很多。
这种屑小行为对于栽培国民精神、民族品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助推,正如山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写道:“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其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其人民的品格。”“一个国家的前途,不仅仅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更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国家公民的素质和品格如此高尚,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大国“文化大国”和“道德大国”。
[参考答案]
《还原真实雷锋,偶像没有黄昏》:1.以前雷锋的形象过于扁平化,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做好事,让人感觉离我们太遥远:被还原后的雷锋显得更真实,让人觉得可亲可爱。2.因为雷锋当兵时不过19岁,牺牲时也才22岁,处于这种年纪的年轻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只有不掩盖他的缺点,雷锋形象才真实,雷锋精神才更有感染力,雷锋也才更容易让人接受。3.旨在告诉人们,学雷锋没有门槛,只要肯努力、愿付出,谁都可以成为雷锋。4.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不是复制雷锋,不是把雷锋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学习他坚持做好事的平凡精神,并坚持下去。5.是指偶像的生命力日渐衰弱,偶像最终被人们忘记。
《还原雷锋让我们爱得更真实》:1.比喻论证2.要相信世上像雷锋这样的人大有人在。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4.说明人们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一切,敢于直面事实。
回顾雷锋22年的短暂人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喜欢写文章、当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人的时尚生活。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真实的雷锋被还原,会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吗?“潮人雷锋”,你还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评论者是怎么评判的吧。
[时文赏读]
还原真实雷锋。偶像没有黄昏
王石川
雷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其形象越来越丰满,也越来越真实。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雷锋被神化了,他高高在上,其形象过于扁平化,公共视野中的雷锋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做好事。这样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虽然赢得了人们的礼赞和敬仰,却让人感觉相距太遥远。
如今,真相渐次被还原,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雷锋。比如雷锋不是道德完人,也有一些同龄人身上的缺点——他年少轻狂,有虚荣心,爱炫耀军功章;在部队里,他曾因不守纪律被批评过;不讲规矩,自己直接到厨房拿吃的,炊事班长说两句后,他气得“呱”地把盆给摔了……
说实话,雷锋被真实还原后,其伟岸的形象不仅没有被侏儒化,反而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还原真实雷锋,雷锋精神才更有感染力,才更容易让人接受。雷锋本来就不是神,为何要把他推向神坛、放进神龛里?雷锋当兵时不过19岁.牺牲时也才22岁,这样的年轻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过度夸大他的优点,无视甚至掩盖他的缺点,只会让人感到雷锋原来有着天生的善心,他存善念、行善举,原来是融入血脉里的,非凡人可为。实际上,雷锋的善不是天生的.其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断熏染而成的,何苦把雷锋精神塑造成飘在云端的道德乌托邦?
雷锋有缺点,有毛病,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是真实的雷锋。这样的雷锋恰恰告诉我们,存善念、行善举并没有门槛,哪怕一个有缺点、有错误的人也有做好事的权利。平凡如你我,身具瑕疵如你我,都可以成为雷锋,都可以在别人危难时伸出双手,都能力所能及激活内心的美好。在成为“最美妈妈”之前,吴菊萍就是一个平凡的少妇,她的双手不必特别有力,她的肩膀不必特别坚强,但她的义举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成为“最美妈妈”之后,吴菊萍仍是平凡的,她同样素面朝天,生活淡定。生活中有太多的吴菊萍,如果我们愿意,也许在下一刻,我们就是吴菊萍。
雷锋不是靠完美人格征服人心,更不是靠虚假塑造打动人心,雷锋的价值在于,他热情、单纯,喜欢做好事,坚持做好事,这就够了。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不是复制雷锋,不是把雷锋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学习他坚持做好事的平凡精神,如果学到了这点,有缺点又何妨?
人们感叹,“偶像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原真实的雷锋,雷锋才不会坠入“偶像的黄昏”,因为雷锋原本就是一个可亲、可爱而善良的人,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思考:
1.被神化了的雷锋形象与被还原后的雷锋有何不同?
2.为什么雷锋被还原后,其伟岸形象没有侏儒化?
3.文章列举“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4.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雷锋?
5.文中“偶像的黄昏”是什么意思?
还原雷锋让我们爱得更真实
闵良臣
①雷锋是可敬可爱的,不论是先前为了宣传还是现在的还原。当然,若是相比较而言,自己更喜欢还原后的雷锋,因为不仅更真实,而且他是“活生生的”。关的人、美的事物,再加上真实可信,就会更加可爱。这就如同花朵,塑料的再美,也不敌真实的讨人喜欢。
②多年前,就常听有人怀疑这个世界上有雷锋这种人,然而自己坚信世上一定有,只是不可能与雷锋100%相同罢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觉悟不高,就怀疑觉悟高的人;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境界低下,就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家的境界都不够高;更不能因为做不到像雷锋那样,就怀疑这个世上有雷锋。
③当然,真实的雷锋,人们一直不得而知。其实,雷锋与常人一样,常人有喜怒哀乐,雷锋也有;人都是爱美的,雷锋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当年服从于政治的需要,要求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才把雷锋有些不适宜用作“学习”的东西有选择性地舍去了。比如,雷锋路过武汉,在才修建成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拍了一张照片,右臂上搭着一件外套,左手还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只因鲜花意味着“小资情调”,上世纪60年代,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就曾被雷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用技术手段给抹掉了——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一切都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其实,鲜花象征着美,而人都是喜欢美的,因此大约没有人不喜欢鲜花,鲜花也不会有什么阶级性,更不懂得什么叫“小资情调”。不仅如此,时至今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加有尊严,已经成为国家政府的责任;而生活得更幸福、更加有尊严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与阶级无关。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把“小资情调”理解成“爱美”,理解成“幸福”,就回归了常态。
⑤时代进步了,实实在在地进步了。别的不说,单从实事求是地还原人们学习了50年的一位楷模——雷锋这一点,就能得到证明。而当一个真实的雷锋出现在世人面前后,不仅更可亲,更易学,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原先那些不相信这个世上会有雷锋的人,也一定不再怀疑了。真好!
1.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当年将雷锋有些不适宜用作“学习”的东西有选择性地舍去,是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4.为什么说从还原雷锋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时代进步了?
“屑小雷锋”有大作为
雷泓霈
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员文章《雷锋无须仰望,就在你我身旁》。文章认为,年轻人之所以与雷锋产生距离,是因为过去极左的教育,错把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着,须仰望才见。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的不近人情,那么的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我很喜欢这种说法——“屑小雷锋……微不足道的雷锋”。
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在素不相识的陌生氛围中,我们随时可以将援助的双手、温情的笑脸、支持的眼神和慷慨的动作,伸向微弱者、困难者、等待救助者和路人。如果我们力所能及地做了,就是不折不扣的助人,就具有了乐善好施的情怀,也就是一种实实在在、人人可及的雷锋精神。
不要忽略这种精神和道德生态的“厘米推动”作用,每个人的脸上都笑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每个公民都热情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温暖的国度。热情和助人,汇成浩荡的人格素质、社会素质和国民品格,社会哪里还有隔阂和冷漠。量变达成质变,“屑小雷锋”铸成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很简单的“生活哲学”、“发展原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对于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等行为,不少人还存在着认识偏差,比如非要去做一些实实在在、轰轰烈烈的具体事,比如给别人扫地,一定要付出物质行动。这种做法虽无可指责,却让人觉得太形式主义,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实在误解和曲解了雷锋精神。
将“屑小雷锋”引入学雷锋活动中,这无疑是一种观念的开拓。首先,这种做法让学雷锋内化到了生活常态中,让美好的精神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更有发展力、有生活底蕴。其次,能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屑小雷锋”带给自己的社会和精神温暖,享受到更多的社会温情,抵触情绪就会淡化和消解很多。
这种屑小行为对于栽培国民精神、民族品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助推,正如山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写道:“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其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其人民的品格。”“一个国家的前途,不仅仅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更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国家公民的素质和品格如此高尚,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大国“文化大国”和“道德大国”。
[参考答案]
《还原真实雷锋,偶像没有黄昏》:1.以前雷锋的形象过于扁平化,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做好事,让人感觉离我们太遥远:被还原后的雷锋显得更真实,让人觉得可亲可爱。2.因为雷锋当兵时不过19岁,牺牲时也才22岁,处于这种年纪的年轻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只有不掩盖他的缺点,雷锋形象才真实,雷锋精神才更有感染力,雷锋也才更容易让人接受。3.旨在告诉人们,学雷锋没有门槛,只要肯努力、愿付出,谁都可以成为雷锋。4.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不是复制雷锋,不是把雷锋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学习他坚持做好事的平凡精神,并坚持下去。5.是指偶像的生命力日渐衰弱,偶像最终被人们忘记。
《还原雷锋让我们爱得更真实》:1.比喻论证2.要相信世上像雷锋这样的人大有人在。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4.说明人们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一切,敢于直面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