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养成教育有一个相当大的定义范畴。从广义上说,它指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范围的养成教育,即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規范化的教育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倾向于前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养成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养成教育课,在语文教材中,养成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就让学生懂得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比伟大的,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再如,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合《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对历史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站在时代的角度,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生存状态?是生活的信念,过分强调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追求的过程,一旦目标不能达成,生活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让学生明白结果固然重要,追求的过程也应该是享受的,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无私奉献,民主战士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海伦•凯勒对生命和光明的热爱,无一不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二、从文言经典中汲取营养,塑造完美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里许多篇优秀的文言课文,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处世的哲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对这些文章我们要格外重视,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就曾经说:“我们应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学生学习文言文,读古典诗词,这些国学传统文化就会渗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例如在学习《论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时我给学生解释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告诉他们做人就做君子般的人,心胸要广阔。在学习“贫而无谄,富贵无骄”时我告诉学生贫和富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贫穷的人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心穷了,那也就真的穷了,要正确的认识贫穷和富有。其实,在经典中智慧的话语随处可见,学生也正是在诵读经典时体会祖先的高尚情操及高智慧的思想文化,并用这些高尚情操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
三、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只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导入。
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胡适母亲的伟大,我给学生讲了她一生的故事,二十三岁的年纪就守寡,少年后母当家处理一大家子的繁杂事务,却培养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全世界都应该感谢这位母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带着崇敬的心情学完全文,学生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四、时刻关注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养成教育也是,离开了生活,养成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养成教育要时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既关心身边的事,更要注意社会热点。我组织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看奥运会,看大阅兵,看世博会,写自己的感动和认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感受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我们又联系了霍金、海涅、海伦•凯勒、张海迪的事迹,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做总结:他们都不幸折断了翅膀,但他们都实现了飞翔的梦想。用这样的句子来总结全文,既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可是,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养成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教育灌输。语文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迷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腹有诗书”,又让学生“气自华”,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树立高尚的理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让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明朗而儒雅,与语文同行,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养成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养成教育课,在语文教材中,养成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就让学生懂得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比伟大的,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再如,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合《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对历史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站在时代的角度,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生存状态?是生活的信念,过分强调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追求的过程,一旦目标不能达成,生活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让学生明白结果固然重要,追求的过程也应该是享受的,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无私奉献,民主战士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海伦•凯勒对生命和光明的热爱,无一不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二、从文言经典中汲取营养,塑造完美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里许多篇优秀的文言课文,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处世的哲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对这些文章我们要格外重视,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就曾经说:“我们应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学生学习文言文,读古典诗词,这些国学传统文化就会渗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例如在学习《论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时我给学生解释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告诉他们做人就做君子般的人,心胸要广阔。在学习“贫而无谄,富贵无骄”时我告诉学生贫和富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贫穷的人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心穷了,那也就真的穷了,要正确的认识贫穷和富有。其实,在经典中智慧的话语随处可见,学生也正是在诵读经典时体会祖先的高尚情操及高智慧的思想文化,并用这些高尚情操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
三、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只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导入。
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胡适母亲的伟大,我给学生讲了她一生的故事,二十三岁的年纪就守寡,少年后母当家处理一大家子的繁杂事务,却培养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全世界都应该感谢这位母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带着崇敬的心情学完全文,学生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四、时刻关注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养成教育也是,离开了生活,养成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养成教育要时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既关心身边的事,更要注意社会热点。我组织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看奥运会,看大阅兵,看世博会,写自己的感动和认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感受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我们又联系了霍金、海涅、海伦•凯勒、张海迪的事迹,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做总结:他们都不幸折断了翅膀,但他们都实现了飞翔的梦想。用这样的句子来总结全文,既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可是,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养成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教育灌输。语文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迷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腹有诗书”,又让学生“气自华”,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树立高尚的理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让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明朗而儒雅,与语文同行,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