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大多定位不明确,存在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教学困难等困境,本文将对中职程序设计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职;程序设计;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7-02
1.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目标
1.1软件行业市场需求。 如今的软件开发,已从技术开发上升至设计理念开发。在一项软件开发工程中,高级管理员或者项目负责人将多次与客户接触,详细了解需求,之后进入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设计、软件开发、编程、编制文挡等步骤。在这些开发环节中,每个人都是生产线的一环,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编程、测试、文档整理工作的基础程序员。他们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知识,甚至可以仅具有高中或者是中专文化程度,经过职业培训,一般来说就可上岗,也就是所谓的“软件蓝领”。他们能够为公司降低人力成本,工作状态比较稳定。在印度等地,很多高中毕业生就是经过一两年职业培训后进入软件企业做工人的。
1.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为培养“软件蓝领”,教育部高教司现已批准了35所学校从事软件培训。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到企业后,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长起来,之后企业又不得不面临人才流动的问题。同时用本科生承担低端的编写程序工作造成了人才浪费和企业用人成本提高。而大量“软件蓝领”的缺口,则严重影响了国内IT业的发展。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相应的高等职业学校就应当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经过三年的学习,还达不到做为软件蓝领的要求,这就必须要作进一步的学习,途径就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相关专业。那么在中职阶段的教学,其重点应该是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的兴趣,使他们基本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能够掌握几门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面临的困境
2.1专业细化不够,导至教学课时较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普遍为2+1的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有时甚至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校还把计算机专业与动漫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类专业混为一谈,学科设置没有细化。这就导致课程设置中,程序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80学时左右,在整个中职期间和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也只有这80个学时。中职学生为初中毕业且成绩还较差的一个群体,且入学没有任何条件,对于程序设计这样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当然学不懂,不感兴趣就成为了必然。结果学生中能力较强的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2.2入学无要求,导致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教学活动不好开展。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较差,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现在中职生源普遍英语较差,一般看到程序设计用到英语的关键字,变量名就自然产生一种畏惧感,从而失去学好程序设计的信心。
学生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对计算机感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抱着学计算机专业可以上网,玩游戏的心态而作出的选择,当真的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候,碰到自己不喜欢的逻辑思维,英语就立刻产生畏难情绪,厌学起来。而每个班级总有少部分学生是逻辑思维较好,英语也不畏惧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很不好处理。正常的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放慢进度,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不说,能够跟上正常进度的学生经常觉得学不到东西,从而也放弃了学习。
2.3教材和教学方法大多停留在传统模式,不适合培养现代软件蓝领。 中职程序设计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利于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3.解决问题的途径
3.1细化专业设置,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专业进一步细化,其中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等内容开设专门的计算机美术专业,而将剩下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网络与维护,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等专业,这样每一细分的专业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知道自己学成之后到底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空出更多的学时,使学生在细分的这一专业方向学习得更加深入,这样就更能够让学生看到所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是有用的。
另外细分专业后空出的学时,还应该用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软件蓝领所要求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增加数学课的学时;软件企业所需要的软强的英语编程能力,增加计算机英语的课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进一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学习,逐步向真正合格的软件工人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增加入学测试,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能力。 由于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学生报读计算机专业的理由千奇百怪,如:朋友读了这个专业,可以上網,可以打游戏……,他们的选择往往是盲目的。因此在班级中很多同学的能力侧重点和计算机软件所要求的能力根本是相反的,其中有可能适合就读艺术类专业的,也有可能适合汽修,电焊等肢体动作要求较高的。那么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后这些同学必然厌学,这样一个班级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教师教学很难开展。
增加入学测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考试,这个测试应该是测试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测试,以及基本能力测试。使用心理学中测试逻辑思维水平的测试项目来测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类似于心理测试。
这个测试也可以用到对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让学生避免盲目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比较长久的兴趣。
3.3采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学习兴趣
3.3.1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产生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求,所以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人的需求又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成就感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学生长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他们从学习中不断的获得成就感,也就是总是感觉学有所用。这要满足两点:一是所学要能解决来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二要周期不能太长。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正好能满足这两点要求。
3.3.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应该从教材的选用开始,选用项目化课本。如果还是使用传统教材,会给实施项目教学法形成一定的阻碍。然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软件行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实际编程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对项目教学法的驾驭能力。参考文献
[1]Alan Cooper.软件创新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夏蓓.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路径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00(010):514
【关键词】中职;程序设计;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7-02
1.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目标
1.1软件行业市场需求。 如今的软件开发,已从技术开发上升至设计理念开发。在一项软件开发工程中,高级管理员或者项目负责人将多次与客户接触,详细了解需求,之后进入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设计、软件开发、编程、编制文挡等步骤。在这些开发环节中,每个人都是生产线的一环,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编程、测试、文档整理工作的基础程序员。他们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知识,甚至可以仅具有高中或者是中专文化程度,经过职业培训,一般来说就可上岗,也就是所谓的“软件蓝领”。他们能够为公司降低人力成本,工作状态比较稳定。在印度等地,很多高中毕业生就是经过一两年职业培训后进入软件企业做工人的。
1.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为培养“软件蓝领”,教育部高教司现已批准了35所学校从事软件培训。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到企业后,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长起来,之后企业又不得不面临人才流动的问题。同时用本科生承担低端的编写程序工作造成了人才浪费和企业用人成本提高。而大量“软件蓝领”的缺口,则严重影响了国内IT业的发展。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相应的高等职业学校就应当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经过三年的学习,还达不到做为软件蓝领的要求,这就必须要作进一步的学习,途径就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相关专业。那么在中职阶段的教学,其重点应该是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的兴趣,使他们基本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能够掌握几门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面临的困境
2.1专业细化不够,导至教学课时较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普遍为2+1的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有时甚至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校还把计算机专业与动漫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类专业混为一谈,学科设置没有细化。这就导致课程设置中,程序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80学时左右,在整个中职期间和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也只有这80个学时。中职学生为初中毕业且成绩还较差的一个群体,且入学没有任何条件,对于程序设计这样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当然学不懂,不感兴趣就成为了必然。结果学生中能力较强的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2.2入学无要求,导致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教学活动不好开展。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较差,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现在中职生源普遍英语较差,一般看到程序设计用到英语的关键字,变量名就自然产生一种畏惧感,从而失去学好程序设计的信心。
学生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对计算机感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抱着学计算机专业可以上网,玩游戏的心态而作出的选择,当真的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候,碰到自己不喜欢的逻辑思维,英语就立刻产生畏难情绪,厌学起来。而每个班级总有少部分学生是逻辑思维较好,英语也不畏惧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很不好处理。正常的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放慢进度,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不说,能够跟上正常进度的学生经常觉得学不到东西,从而也放弃了学习。
2.3教材和教学方法大多停留在传统模式,不适合培养现代软件蓝领。 中职程序设计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利于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3.解决问题的途径
3.1细化专业设置,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专业进一步细化,其中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等内容开设专门的计算机美术专业,而将剩下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网络与维护,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等专业,这样每一细分的专业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知道自己学成之后到底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空出更多的学时,使学生在细分的这一专业方向学习得更加深入,这样就更能够让学生看到所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是有用的。
另外细分专业后空出的学时,还应该用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软件蓝领所要求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增加数学课的学时;软件企业所需要的软强的英语编程能力,增加计算机英语的课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进一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学习,逐步向真正合格的软件工人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增加入学测试,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能力。 由于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学生报读计算机专业的理由千奇百怪,如:朋友读了这个专业,可以上網,可以打游戏……,他们的选择往往是盲目的。因此在班级中很多同学的能力侧重点和计算机软件所要求的能力根本是相反的,其中有可能适合就读艺术类专业的,也有可能适合汽修,电焊等肢体动作要求较高的。那么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后这些同学必然厌学,这样一个班级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教师教学很难开展。
增加入学测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考试,这个测试应该是测试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测试,以及基本能力测试。使用心理学中测试逻辑思维水平的测试项目来测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类似于心理测试。
这个测试也可以用到对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让学生避免盲目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比较长久的兴趣。
3.3采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学习兴趣
3.3.1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产生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求,所以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人的需求又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成就感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学生长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他们从学习中不断的获得成就感,也就是总是感觉学有所用。这要满足两点:一是所学要能解决来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二要周期不能太长。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正好能满足这两点要求。
3.3.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应该从教材的选用开始,选用项目化课本。如果还是使用传统教材,会给实施项目教学法形成一定的阻碍。然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软件行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实际编程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对项目教学法的驾驭能力。参考文献
[1]Alan Cooper.软件创新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夏蓓.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路径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00(0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