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一个桥梁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羚羊木雕》被选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关于这篇文章的争论,一直停留在对错是非之上。我们似乎被传统的思维所束缚,很多人将造成这样的矛盾的原因归结为父辈和儿女之间没能相互沟通,造成误会,最终造成了“我”和万芳之间的尴尬。但真的是沟通不畅造成了这种不和谐吗?经过反复研读之后,发现这篇文章之所以那么扣人心弦,另有其原因。
  一、两个矛盾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到了两个矛盾。第一个是,爸爸妈妈认为羚羊木雕归“我”所有,但是“我”却不能把他送给“我”最好的朋友。第二个是,从“我”的角度来说,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在“我”心里友情远胜过这个羚羊木雕,而爸爸妈妈却认为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过于贵重。文章的开头提出了这两个矛盾,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
  在第一个矛盾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羚羊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但“我”真的可以支配他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爸爸将这个木雕给了“我”,但他仍属于这个家庭,分配上的决定权仍然是归父母所有,并且从头到尾“我”都不理解,为什么“我”的东西“我”却不能支配它。其原因就在于爸爸妈妈和“我”是两代人,可以说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父母看来,“我”还小,根本没有支配东西的能力,而对“我”来说,觉得东西是“我”的,“我”就能支配。现在问题就出来了,在大多的争论中,都定义为两代人沟通不畅,实际上并非如此,与其说两代人缺少沟通,不如说是他们的价值观是对立的。在成人世界里,羚羊木雕代表的是价值,而在我的眼中,在孩子的世界里,羚羊木雕仅仅是一个玩具,并没有实际的价值。所以,同一个羚羊木雕,在两代人之间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因此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此在第一个矛盾之中,作者想表达的并非家庭之间的沟通问题,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处理事情,而应该换位思考,从孩子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对“我”和万芳的友情的评定,其本质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位认识,对父母来说,“我”和万芳的友谊,可能是仅仅是两个小孩在一起打打闹闹,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感情,这个不只发生在大人看待孩子的世界里,即使是在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世界中也是一样的。如何看待两个人友谊的价值,也只有当事人才能评定,而对于不知情的外人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对于成人来说,往往是用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来判定孩子之间的友谊。对于“我”而言,这份友谊是弥足珍贵的,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文章为了凸显这种友谊,特意在文章中插入了我们之间的一段经历。有一次“我”的裤子刮了一个大口子,“我”怕妈妈骂而闷闷不乐,而这个时候万芳把她的裤子换给“我”,这个秘密也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这就说明,他们之间的这段友谊的价值是父母无法理解的。
  对于这个矛盾,读者应是以小见大,将问题上升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上,并不仅仅限于孩子之间。特别是在此处教学之中,应该重点探讨,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的别人的情感,而不应该仅仅是根据自己先入为主及片面的信息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理解。因此,这样看待第二个矛盾就更加符合了作者的观点。
  二、两个世界,一个桥梁
  基于两个对立的矛盾,作者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成人的世界,一个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的世界之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万芳,在文中万芳是一个善意、本真、热心的朋友,并且关怀他人。通常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仅仅是停留在友情的真挚方面,或者孩子的机智勇敢等方面,但实际上这些和整个文章的主旨联系不大。作者表面上是在构建万芳和“我”的关系,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纯真的、没有丝毫利益关系的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纯真世界不是按照价值的多少来构建,而是按照情义的深浅来构建。“我”和万芳之间只有情义,没有物质价值的概念。在文章的最后,“我”从万芳手里拿回木雕的时候,“我”觉得“全怪我”。“我”在自责什么,有人认为是“我”在自责不应该把贵重的物品送给万芳,造成双方的尴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符合孩子世界的特点。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最后是“我”,仍然是孩子世界之中本真的“我”。“我”觉得“我”从万芳手里要回羚羊木雕,违反了孩子世界的本义,违反了孩子世界的价值观。这是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所认为的错误行为。
  作者在文中,通过三个人物构建了成人世界,即爸爸、妈妈,还有万芳妈妈,并且这三个人在文中四处用“贵重”一词来形容羚羊木雕,所以作者在此先确立了成人社会的首要标准是价值。事物是用价值衡量的,从这个角度说,成人世界对这件事的认知,就变得顺理成章。妈妈为了劝说“我”换回羚羊木雕,提议让“我”用一盒糖将羚羊木雕换回来,这说明在妈妈的价值观中,情义是根据价值来恒量的,“我”和万芳的情义所在的价值层面,只是一盒糖之类的东西而已,因为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衡量行为的准则必然有所不同。
  但并不像我们初看这篇文章那样,作者并非在两个世界之间找出谁对谁错,而只是深刻地诠释了两个世界的不同之处。在小说之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暴露了外边其实是正在下雨的,母亲软硬兼施地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并非没有感情,而是为了更加体现成人世界的价值主导地位。在“我”来到万芳家之后,万芳的第一反应是,下这么大的雨,“我”没带伞,这体现了孩子世界中主动的情义,两个世界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体现各自的行为。
  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奶奶,奶奶只出现了两次,想让这个事情不了了之,但妈妈不肯。说奶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价值,奶奶真的不知道吗?奶奶的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奶奶第一次出现在门口的时候,犹豫了好久也没开口,说明奶奶已经意识到木雕的贵重。但奶奶第二次为什么开口了,有的评论上说,是出于对孙子的怜爱,如果这样解释,那第一次的时候,奶奶就应该护着孙子。实际上,奶奶作为一个长辈,经历过成人世界,因为常和孙子在一起,也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她是两个世界的桥梁,奶奶综合了两个世界的价值观,进行衡量比对,才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所以奶奶在这篇文中更象征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也可以引申为本文的一种倡导和理念,希望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一种换位价值观的理解模式。
  总之,小说重点并非是在以前教学当中,被着重强调的是非观,而应是从两个基本的矛盾出发,诠释了两代人不同价值观下的思维模式。文章更像是一面镜子,将我们成人的世界赤裸裸地映照出来,并和孩子的世界进行对比和剖析,最终将结论交给读者来感受,强调成人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之中的价值观的转换。
其他文献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熟悉而陌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了一定量的古诗,学过像《凿壁偷光》等文言文小片段,学生有一点文言基础,但是对于篇幅稍长的经典段落,学生在理解时就显得比较困难,文言词汇的积累也相当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也影响了文言文学习效果。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其积极性,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笔者以初一
期刊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对字词的不理解及时代背景等了解的不够多,往往使学生在做这一类型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可分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范读,初学一篇文言文学生对其节奏停顿往往无法把握,只有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听并从
期刊
对中学生来说,要学会划段的方法。正确的分清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题,进而让学生在写作上获得一定的启迪。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观摩中,留意了一下分段和概括大意的教学情况,发现段落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程序。这里所说的教学程序有这样的两层意思:时间的程序性,很多老师都将分段习惯安排在第一课时的后半部分;操作的程序性,整个教学流程基本按照“整体理解课文一分段一再理
期刊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可以看出语言对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许因为老师一句并不恶意的批评,导致了一位同学的自卑,进而自暴自弃;也许因为老师的一句随口的赞扬,一位学生对文学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了一名职业的作家。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话很可能就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师的职业既神圣而又艰巨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学亦然。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将阅读目标预设在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地方,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而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能力;学生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求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因此,应该强调师生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互动,就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对老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这种互动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笔者发现内地藏族班学生不太喜欢读书,尤其不喜欢大声朗读,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这句话道出了阅读之于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悟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当阅读成为爱好,感悟成为习惯,写作就成为自然。这三者共奏,便会成就一曲和谐奔放的协奏乐章。  一、“协奏曲”之三大乐章  1.热情的快板——阅读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基础。“
期刊
许多教师认为探究学习应该是科学家的工作,而不应应用在学生身上。这样的看法主要源自于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他们把探究学习与科学探究完全等同起来。所以要解开这个结,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科学探究,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是人们对各类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确定的课题,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经验对问题的模型进行假想与推测,并进行实验,同时根据实验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假想,直至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