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其本 诵其韵 品其味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熟悉而陌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了一定量的古诗,学过像《凿壁偷光》等文言文小片段,学生有一点文言基础,但是对于篇幅稍长的经典段落,学生在理解时就显得比较困难,文言词汇的积累也相当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也影响了文言文学习效果。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其积极性,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笔者以初一阶段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经典文言篇章,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都顺,而且要读出韵味,所以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朗读的准确、有韵味,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1.竖排字,无句读
  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日常文言教学中,很少出现。但在适当的时候将其呈现出来,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古书的排版格式。当然对初一学生而言不能如此学习篇幅很长的文章。我选择了《以虫治长》作为教学的尝试点,课前没有让学生预习,在投影仪上直接出示了文章,学生觉得很新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笔者让学生去读,看看谁能最流利地读通全文。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学生摇摇头再读,有的学生似乎有种顿悟的感觉。当第一个学生读完时,马上有学生指出其错误的读音,笔者也借此机会将文中难读、易错的音及时标注出来。对于句读,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对比中,渐渐找到了感觉,当笔者在屏幕上出示正确的句读时,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文章来。这样的课堂效果比我们“逼”着学生去读,效果要好得多。这种形式不能用于每篇文言文,但偶尔运用,从简短的文章开始,慢慢去培养,我相信初中三年一定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解其意,句内顿
  读准确、读通顺这只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要读出味道,还必须建立在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除了书下的注解外,有些字词必须依靠学生个人的感悟、文言词汇的积累和集体的智慧。笔者在教学《黄鹤楼》这篇文言短文时,学生将全文已经抄写到黑板上,有心得的同学已经将重点的字词的读音标注出来。当笔者走进教室时,学生的读书声已经让人感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学习,将重点字词的释义标注到黑板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分析文言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用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掌握了句子的含义,对于句内停顿,就能很容易地把握。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学生读得抑扬顿挫,颇有文言味道。
  3.悟其情,品韵味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了解,就能体会出丰富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他们会自己咀嚼出文本的韵味,达到自我与文本的融合。如《幼时记趣》,学生紧扣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奇特的想象,就会领会“私拟作群壑舞空”和“作青云白鹤观”的丰富意蕴,自然而然地跟随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令人烦躁的蚊子被描绘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体悟枯燥、闷热的夏夜为何充满着无穷的趣味,这样学生才能读出那种趣味、韵味。当读到“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那种愤愤然的表情溢于脸上。
  二、解读文本、品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应从简单的文言语句人手,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品析语言的方法。如在《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江水流动的迅疾。学生联想到一泻千里的江水,在朗读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激情溢于心中。“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对偶的句式,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气势雄伟的岳阳楼,学生朗读后,令他们胸襟为之一爽。读《狼》时一狼“目似暝,意暇甚”通过对狼神情的描摹,将其狡猾、奸诈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刻,这样学生就能逐步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学习《黔之驴》时,要充分了解驴和虎的性格特点,就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剖析。先出示例句,如“窥”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驴,认识驴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谨慎。通过这样的字句分析,学生就会逐步认识到虎是多么的细心、机警,由于知己知彼,而驴貌似吓人却蠢笨无能。而且学生还能将虎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是像老虎一样还是像驴一样。这样一种质疑和探究无不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三、及时训练、拓展提升
  延伸阅读训练应该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适当的延读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是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转化的重要途径,即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阅读能力转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这也是学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拓展的重要手段。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课堂所学的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而且要进行阅读拓展。训练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我们采用班级小论坛的形式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学完《黄鹤楼》、《于园》,我们开展了“我看古代建筑”的讨论。学生先就课本上的两篇文章反复去比较,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且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梵天寺木塔》,喻皓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学生在比较中逐步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在思想的碰撞中,在对文本的反复琢磨推敲中进一步掌握了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由课本引申出去,对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的文言素养也会在引申中潜移默化地逐步提升。
  另外环境渲染必不可少,仅靠课本上的几篇文言文是不够的。课堂学习只是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我们教者还应借助身边的有效资源去辅助学生学习。比如黑板报中我们可以开辟一个专栏,每周让学生自己去抄写一些文言小片段,并进行简单的赏析。每天还要学习一句简单的文言句子(初一阶段使用《论语》),让这种熏陶和积累常态化。学论语不仅丰富了文言词汇,对我们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就避免了刻意的训练,何乐而不为。
  学生的文言素养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特别是对初一学生,我们只有带领他们真正领悟文言的魅力,他们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达到自我与文本的真正融合。
其他文献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
期刊
所谓诗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明其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诗以情为根茎,以义为果实,发乎于情,止于意。这与“诗言志”的古训不谋而合。但情为根茎,何为发情的种子?这又引申出“境”和“象”,“境生于象而又高于象”,“象”是引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境”是安置情意所构造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吟哦一首诗或词时,眼前浮现“境”和“象”,而细咂味,总能从表现出的“象”中寻访到意和志。因此教师在语文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作了大胆的革新,现借此平台予以阐述,以供广大同人斧正。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
期刊
周记,以其素材生活性强,体裁灵活自由,反馈及时迅捷,提升写作效果好,而受到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青睐。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写好周记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写好周记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周记布置要多开放少束缚  从学生的写作心态来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
期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提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被关注。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细节开始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去探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无不彰显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曾上过的一节以《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准备着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培养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挑战就是竞争,迎接挑战就是迎接竞争。初中语文教学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科教兴国方针的具体体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迎接新挑战、
期刊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期刊
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对学习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