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被设计者的思维方式所引导,而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又指向了特定的几种表现形态,本文即着重分析了当代的“极少”环艺、“禅意”环艺、“绿色”环艺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新自然”环艺对我们今天空间艺术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观念;绿色设计;极少主义
一、当代环境艺术的新趋向
从文丘里带领自己的学生开始研究沙漠中赌城的建筑并写作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开始,后现代环境艺术的大幕就拉开了,这导致当代环境艺术一个最显著的趋向就是多元化,各种复古的形式、创新的形式、舒适的形式、经济的形式、微妙的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今天的空间艺术。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曾经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環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著名的论断既是为环境艺术下定义,也指出我们今天的空间艺术必定是实用而饱含情感的,一切不符合人类感觉与干瘪的建筑与环境都是需要被改造的。
我们今天的环艺设计师改造自己环境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极少”。科技的极度发达、资讯的过度繁缛,生活节奏呈几何倍数的提速,人类仿佛被无时无刻灌注在一种高压之中,当代人们强烈的追逐一种单纯、简洁、轻松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适时出现了。这种空间环境几乎空无一物,然而光影与结构弥补了空洞的不足,使空间丰富精致。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59说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这对“极少主义”环艺具有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使用极度精简的几何式平面图式,物体陈列序列化,与环境相融等因素。
再一个观念是“禅意”环艺。日本人的枯山水花园是种潮流的始作俑者,这种空间艺术与“极少主义”相类似,希望努力达到一种空洞、神秘、缥缈的境界,以使作品的意境空灵缥缈,同时又蕴含着自然的生命力。彼得·沃克有著名的泰纳喷泉,这个由159 块砾石围成的篱笆围墙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校园,篱笆中的石阵拥有32个喷嘴,喷雾就从中而出,这使得一年四季该地都被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有色无形、忽隐忽现的云雾之中,有时阳光投射其中,还能产生道道彩虹,四季四时的景观都有所不同,这正是“禅意”空间对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诗意化的对时间流逝的体现。除此以外,“禅意”环艺设计的典型还有宫城县岩出山盯感觉博物馆等。
当然,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绿色环艺”的观念是我们今天最为强势的一种思潮。我国出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环艺”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的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说明绿色环艺的特点一个是要与自然环境生态相和谐,不要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使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用一种生态化的眼光去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同时,“绿色环艺”不能牺牲人的舒适度,而是要达到因地制宜,使人有健康、惬意的高质量生活。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今天建筑物的选址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与人文环境,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原则指导下,扩大绿地与绿植的比率;在建筑物布局的层面上,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光照与风向等因素,比较大量的使用热能、光能、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植物能源再利用等自然资源,建筑物的朝向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配套设施上也尽量健康、高效,实现建筑、环境、自然的协调共处,比如最大限度的靠近公交系统,一方面利于人的出行,一方面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减少废气排放与滥用停车位。
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是起步较晚,但建设方兴未艾,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各个层面的建设活动异常活跃——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建电视大楼、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无不证明了中国的城市有能力做出能与世界接轨的环境空间艺术品,而不断扩大的乡村与城乡结合部也表现出我国环艺事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一切的繁荣只是表面的如火如荼,我国本世纪初的大部分建筑是以服务眼睛为统筹的,而没有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人与空间的关系中去,这导致我们的环境空间是浮华不实的、千篇一律的、空洞无魂的,只有能与人的灵魂互动,才能称为真正的环境艺术。
人类进行环艺设计活动的目的就是躲避恶略的环境,但同时又是亲近大自然的。李志民在《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中说:“我们的五种感官构成了感知机体,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1]中国当代特色的环境艺术思潮之一就是所谓的“新自然主义”,这种观念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觉感受为基础,重视人在空间中的整体体验,并保留自然界对人类认知上的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尽管看上去这个建筑群是现代几何建筑,但它与苏州园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贝聿铭巧妙的在建筑冰冷直线条中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其中建筑构件进行了简化,同时采用新材料进行表达,舍弃了一部分如瓦片等的过渡性的构体,仅仅表现屋顶的一种视觉形态,甚至保留了传统的月洞门的形式,引入自然景观,是古今中外的建筑元素的大融合。
三、结语
我们当代所处的是一个快速消费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产生了新的文化,新的文化给予我们新的观念与思潮,而它们又指导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趋向——一方面是高科技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大,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节奏高速运转,资源越来越短缺,故此,“极少”环艺、“禅意”环艺、“绿色”环艺、“新自然”环艺对我们今天的空间艺术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王佳玉 . 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导向性分析 [J]. 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2012,13(11):119-124.
[2] 汪苏泷 . 解析思维方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导向性 [J]. 浙江电子商务学院 ,2011,11(14):132-135.
[3]J.比齐,西方艺术史(徐庆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关键词:观念;绿色设计;极少主义
一、当代环境艺术的新趋向
从文丘里带领自己的学生开始研究沙漠中赌城的建筑并写作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开始,后现代环境艺术的大幕就拉开了,这导致当代环境艺术一个最显著的趋向就是多元化,各种复古的形式、创新的形式、舒适的形式、经济的形式、微妙的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今天的空间艺术。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曾经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環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著名的论断既是为环境艺术下定义,也指出我们今天的空间艺术必定是实用而饱含情感的,一切不符合人类感觉与干瘪的建筑与环境都是需要被改造的。
我们今天的环艺设计师改造自己环境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极少”。科技的极度发达、资讯的过度繁缛,生活节奏呈几何倍数的提速,人类仿佛被无时无刻灌注在一种高压之中,当代人们强烈的追逐一种单纯、简洁、轻松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适时出现了。这种空间环境几乎空无一物,然而光影与结构弥补了空洞的不足,使空间丰富精致。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59说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这对“极少主义”环艺具有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使用极度精简的几何式平面图式,物体陈列序列化,与环境相融等因素。
再一个观念是“禅意”环艺。日本人的枯山水花园是种潮流的始作俑者,这种空间艺术与“极少主义”相类似,希望努力达到一种空洞、神秘、缥缈的境界,以使作品的意境空灵缥缈,同时又蕴含着自然的生命力。彼得·沃克有著名的泰纳喷泉,这个由159 块砾石围成的篱笆围墙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校园,篱笆中的石阵拥有32个喷嘴,喷雾就从中而出,这使得一年四季该地都被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有色无形、忽隐忽现的云雾之中,有时阳光投射其中,还能产生道道彩虹,四季四时的景观都有所不同,这正是“禅意”空间对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诗意化的对时间流逝的体现。除此以外,“禅意”环艺设计的典型还有宫城县岩出山盯感觉博物馆等。
当然,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绿色环艺”的观念是我们今天最为强势的一种思潮。我国出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环艺”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的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说明绿色环艺的特点一个是要与自然环境生态相和谐,不要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使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用一种生态化的眼光去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同时,“绿色环艺”不能牺牲人的舒适度,而是要达到因地制宜,使人有健康、惬意的高质量生活。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今天建筑物的选址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与人文环境,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原则指导下,扩大绿地与绿植的比率;在建筑物布局的层面上,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光照与风向等因素,比较大量的使用热能、光能、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植物能源再利用等自然资源,建筑物的朝向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配套设施上也尽量健康、高效,实现建筑、环境、自然的协调共处,比如最大限度的靠近公交系统,一方面利于人的出行,一方面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减少废气排放与滥用停车位。
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是起步较晚,但建设方兴未艾,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各个层面的建设活动异常活跃——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建电视大楼、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无不证明了中国的城市有能力做出能与世界接轨的环境空间艺术品,而不断扩大的乡村与城乡结合部也表现出我国环艺事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一切的繁荣只是表面的如火如荼,我国本世纪初的大部分建筑是以服务眼睛为统筹的,而没有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人与空间的关系中去,这导致我们的环境空间是浮华不实的、千篇一律的、空洞无魂的,只有能与人的灵魂互动,才能称为真正的环境艺术。
人类进行环艺设计活动的目的就是躲避恶略的环境,但同时又是亲近大自然的。李志民在《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中说:“我们的五种感官构成了感知机体,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1]中国当代特色的环境艺术思潮之一就是所谓的“新自然主义”,这种观念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觉感受为基础,重视人在空间中的整体体验,并保留自然界对人类认知上的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尽管看上去这个建筑群是现代几何建筑,但它与苏州园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贝聿铭巧妙的在建筑冰冷直线条中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其中建筑构件进行了简化,同时采用新材料进行表达,舍弃了一部分如瓦片等的过渡性的构体,仅仅表现屋顶的一种视觉形态,甚至保留了传统的月洞门的形式,引入自然景观,是古今中外的建筑元素的大融合。
三、结语
我们当代所处的是一个快速消费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产生了新的文化,新的文化给予我们新的观念与思潮,而它们又指导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趋向——一方面是高科技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大,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节奏高速运转,资源越来越短缺,故此,“极少”环艺、“禅意”环艺、“绿色”环艺、“新自然”环艺对我们今天的空间艺术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王佳玉 . 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导向性分析 [J]. 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2012,13(11):119-124.
[2] 汪苏泷 . 解析思维方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导向性 [J]. 浙江电子商务学院 ,2011,11(14):132-135.
[3]J.比齐,西方艺术史(徐庆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