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与做法。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挖掘知识点,创设生活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我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一个问题,并运用多媒体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再配上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以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知道了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我又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就制造了圆形轮子。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画面,提炼“数学知识”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数学知识: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按比例分配”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院子五户人家每月的电费收缴情况的问题:怎样收?按怎样的比例收?该怎样列式算,这样学生可以得出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考虑今后怎样用电会节约电,对学生进行节约的教育。
三、设计生活情景,再现“数学生活”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为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往往是题海战术、玩数学游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提供“生活化”材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还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直接经验,并较好地关注社会,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我安排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元旦”长假时,学校组织大家到龙南县小武当山去游玩,老师去了20人,学生去了300人,需租车去。中巴每辆可坐18人,租价每辆150元,大巴可坐35人,租价每辆250元,坐5人以上可打9折,请你设计租车方案。到了龙南小武当山之后买门票,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团体40人以上成人打八折,请你设计买票方案。通过生活化、开放化的题型,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天地,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测一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体会一下跑道的周长和运动场的面积分别是指什么,该怎样来求,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跑一跑,看一看,测量一下,体验周长和面积具体指的是哪些。教学完“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和统计图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挖掘知识点,创设生活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我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一个问题,并运用多媒体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再配上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以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知道了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我又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就制造了圆形轮子。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画面,提炼“数学知识”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数学知识: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按比例分配”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院子五户人家每月的电费收缴情况的问题:怎样收?按怎样的比例收?该怎样列式算,这样学生可以得出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考虑今后怎样用电会节约电,对学生进行节约的教育。
三、设计生活情景,再现“数学生活”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为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往往是题海战术、玩数学游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提供“生活化”材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还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直接经验,并较好地关注社会,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我安排这样一道数学问题:“元旦”长假时,学校组织大家到龙南县小武当山去游玩,老师去了20人,学生去了300人,需租车去。中巴每辆可坐18人,租价每辆150元,大巴可坐35人,租价每辆250元,坐5人以上可打9折,请你设计租车方案。到了龙南小武当山之后买门票,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团体40人以上成人打八折,请你设计买票方案。通过生活化、开放化的题型,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天地,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测一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体会一下跑道的周长和运动场的面积分别是指什么,该怎样来求,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跑一跑,看一看,测量一下,体验周长和面积具体指的是哪些。教学完“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和统计图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