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嘉德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上文白相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与风格,再现了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但是有些地方拗口难懂,生涩粗糙。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译者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
关键词:《吾国与吾民》;汉译;译者态度
一、引言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语堂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中国人的性格,思维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在本书中他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虽然该书出于1935年距今已七十多年了,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也不是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但至今读来仍使人警惕与深省。
第二章“The Chinese Character” 总结的深刻透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于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素质》,但该书对中国人德性褒少贬多。而林语堂充满自豪的直陈中国一切困扰麻烦,旨在让中国和中国人“right herself again”黄嘉德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上文白相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与风格,再现了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但是有些地方拗口难懂,生涩粗糙。译者必须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译者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
二、译文可取之处
(1)黄嘉德先生把“character”译为“德性”而不是“性格”。汉典对“德性”的解释是:道德品性,英文翻译为“moral character”, 如《问说》中“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汉典对“性格”的解释是“性情品格”,英文译为“nature; disposition”,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少年性格”。显而易见,“德性”比“性格”更注重道德,更注重精神心灵。此外林语堂也提及“‘character’brings to us the vision of a mature man of mellow temperament…an equanimity of mind ”。因此译成“德性”比“性格”更合适。
(2)林语堂在列出种种德性之后,也指出有些是“vices”,“the weakness”。比如“Too much mental sanity often clips imagination of its wings and deprives the race of its moments of blissful madness.”黄译为“心智上稳健过当,常挫弱理想之力而减损幸福的发皇。”汉典中“发皇”意义颇多,“使开朗,显豁;宣扬;奋发,焕发;阐明;发达兴盛;发展提高”。译句的“发皇”其意该是“宣扬;奋发,焕发”。另外,译者在翻译“hence all Chinese are Confucianists when successful”时,其中“successful”也译成“顺利发皇”。此处“发皇”犹如“发达兴盛”,比如夏衍的《长途》中的“进步与退化,发皇与没落,振奋与悲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吗?”。“发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中文功底,此外黄译句在结构上运用排比,充满韵律,琅琅上口。
(3)林语堂在讲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时,写道“he used to travel on a cart with a jug of wine”。黄译为“尝乘鹿车,携一壶酒”,将“cart”译成“鹿车”。“ cart”本意指“an old—fashioned wooden vehicle that is used for transporting goods or people”。汉典中“鹿车”指“古代的一种小车”,比如 《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汉应劭《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 陆游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诗:“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而且清朝的敦城在《挽曹雪芹》中写道“鹿车荷锸葬刘伶”。应该说“cart”与“鹿车”有重叠的地方。由于受《挽曹雪芹》的影响,黄将“a shovel and a grave—digger”译成“荷锸”。在跨文化翻译中,上述译法符合钱钟书的“化境”与Lawrence Venuti的“归化法”。 同样,黄在翻译“he can pay only a few cash for a bowl at the good wine—shops”时,译成“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一大碗”。这些译法符合汉语的语言文化环境和表达,而且字数简洁,干净利落,地地道道。
(4)黄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如原文中有大量俚语谚语和习语,如“A true hero never incurs present risk”译成“好汉不吃眼前亏”; “When fortune comes , do not enjoy all of it ; when advantage comes, do not take all of it. ”译成“钱财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尽。”译文简洁利落。再比如“一个人走进饭店,饥肠辘辘,可是饭菜久待不至,…屡屡向堂倌催促…堂倌回答的十分客气,连喊‘来哉来哉’以应…”,译文地道幽默。
三、译文不可取之处
(1)黄嘉德先生的译文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上文白相间,有些是文言文,有些则是大白话,语言风格不统一,另外有些语言晦涩难懂。首先黄译文常用“吾”,“吾人”和“吾们”,读起来很拗口,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损原作幽默风趣的笔调。其次文白相间不伦不类,比如“故事虽非曲折,却是意味深长,堪为思维”,又比如“黎总统是一位凶刻的实体论者而不自知”,“生命是充满痛苦和忧愁的,他们知之甚稔”,“无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驳之虞”等。再次语言晦涩难懂。比如“奇妙的爱克斯光…德律风”,不看原作完全不明白是什么玩意,其实原作相当简单,“X—ray pictures, the telephone”,译作反而不如原作简单易懂。再比如“耆艾的老人和耆艾的民族”,同样让人感觉晦涩,原文则很简单“old people and old nations”。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黄译文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林语堂在描述德性之一“mellowness”时,“if…a…young man at thirty, still enthusiastic for progress and reform, he is either an inspired idiot or a confounded genius.”黄译为“到了30岁还兴奋地主张改进革新,那他倘不是彻底的呆子,便是捣乱分子。”即“a inspired idiot”译为“彻底的呆子”,“a confounded genius”译为“捣乱分子”。“inspired”指“有灵感的,得到启示的”,“inspire”指“引起,煽动,激励,鼓舞,驱使”等,都与“彻底的”没关系。“confounded”指“糊涂的,混乱的”,“genius”指“天才,天赋”。前者字面意义是“受驱使的或得到启示的呆子”,后者字面意义是“糊涂混乱的天才”。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了,暂且译成“弱智痴呆者,天生捣蛋鬼”。 “such, in brief”译成“像这样的情况,总之”远不如“诸如此类,简而言之”词情并茂,而且后者完全保存了原有的风味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再比如“Aurally, it was satisfying”译成“对于耳官,那是满足了”不如“可谓是大饱耳福”简洁精美,而且后者也有“化境”之味。再比如“honest—to—goodness school”,黄译成“天晓得学校”。首先让人不明白什么是“天晓得学校”,其次意思理解错误,“honest—to—goodness”是褒义,指“真正的,实实在在的”(approving,simple and good)。再比如“一个人走进饭店,饥肠辘辘,可是饭菜久待不至”,林语堂写道“one can do absolutely nothing except pray or curse in the most elegant manner”,黄译成“则一无办法,只有默祷上帝…”。此处黄把“pray”译成“默祷上帝”,王少娣(2009:56)认为林语堂的文章多带有东方主义倾向。黄翻译时随意添加,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因素。
四、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除了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文化功底外,必须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要形成译者的风格,不可随意添加,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翻译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译者一定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
[2]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王少娣.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简介:吕露(1986—— ),女,湖北黄冈人,翻译硕士,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教学新闻工作。
关键词:《吾国与吾民》;汉译;译者态度
一、引言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语堂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中国人的性格,思维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在本书中他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虽然该书出于1935年距今已七十多年了,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也不是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但至今读来仍使人警惕与深省。
第二章“The Chinese Character” 总结的深刻透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于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素质》,但该书对中国人德性褒少贬多。而林语堂充满自豪的直陈中国一切困扰麻烦,旨在让中国和中国人“right herself again”黄嘉德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上文白相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与风格,再现了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但是有些地方拗口难懂,生涩粗糙。译者必须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译者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
二、译文可取之处
(1)黄嘉德先生把“character”译为“德性”而不是“性格”。汉典对“德性”的解释是:道德品性,英文翻译为“moral character”, 如《问说》中“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汉典对“性格”的解释是“性情品格”,英文译为“nature; disposition”,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少年性格”。显而易见,“德性”比“性格”更注重道德,更注重精神心灵。此外林语堂也提及“‘character’brings to us the vision of a mature man of mellow temperament…an equanimity of mind ”。因此译成“德性”比“性格”更合适。
(2)林语堂在列出种种德性之后,也指出有些是“vices”,“the weakness”。比如“Too much mental sanity often clips imagination of its wings and deprives the race of its moments of blissful madness.”黄译为“心智上稳健过当,常挫弱理想之力而减损幸福的发皇。”汉典中“发皇”意义颇多,“使开朗,显豁;宣扬;奋发,焕发;阐明;发达兴盛;发展提高”。译句的“发皇”其意该是“宣扬;奋发,焕发”。另外,译者在翻译“hence all Chinese are Confucianists when successful”时,其中“successful”也译成“顺利发皇”。此处“发皇”犹如“发达兴盛”,比如夏衍的《长途》中的“进步与退化,发皇与没落,振奋与悲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吗?”。“发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中文功底,此外黄译句在结构上运用排比,充满韵律,琅琅上口。
(3)林语堂在讲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时,写道“he used to travel on a cart with a jug of wine”。黄译为“尝乘鹿车,携一壶酒”,将“cart”译成“鹿车”。“ cart”本意指“an old—fashioned wooden vehicle that is used for transporting goods or people”。汉典中“鹿车”指“古代的一种小车”,比如 《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汉应劭《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 陆游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诗:“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而且清朝的敦城在《挽曹雪芹》中写道“鹿车荷锸葬刘伶”。应该说“cart”与“鹿车”有重叠的地方。由于受《挽曹雪芹》的影响,黄将“a shovel and a grave—digger”译成“荷锸”。在跨文化翻译中,上述译法符合钱钟书的“化境”与Lawrence Venuti的“归化法”。 同样,黄在翻译“he can pay only a few cash for a bowl at the good wine—shops”时,译成“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一大碗”。这些译法符合汉语的语言文化环境和表达,而且字数简洁,干净利落,地地道道。
(4)黄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如原文中有大量俚语谚语和习语,如“A true hero never incurs present risk”译成“好汉不吃眼前亏”; “When fortune comes , do not enjoy all of it ; when advantage comes, do not take all of it. ”译成“钱财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尽。”译文简洁利落。再比如“一个人走进饭店,饥肠辘辘,可是饭菜久待不至,…屡屡向堂倌催促…堂倌回答的十分客气,连喊‘来哉来哉’以应…”,译文地道幽默。
三、译文不可取之处
(1)黄嘉德先生的译文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上文白相间,有些是文言文,有些则是大白话,语言风格不统一,另外有些语言晦涩难懂。首先黄译文常用“吾”,“吾人”和“吾们”,读起来很拗口,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损原作幽默风趣的笔调。其次文白相间不伦不类,比如“故事虽非曲折,却是意味深长,堪为思维”,又比如“黎总统是一位凶刻的实体论者而不自知”,“生命是充满痛苦和忧愁的,他们知之甚稔”,“无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驳之虞”等。再次语言晦涩难懂。比如“奇妙的爱克斯光…德律风”,不看原作完全不明白是什么玩意,其实原作相当简单,“X—ray pictures, the telephone”,译作反而不如原作简单易懂。再比如“耆艾的老人和耆艾的民族”,同样让人感觉晦涩,原文则很简单“old people and old nations”。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黄译文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林语堂在描述德性之一“mellowness”时,“if…a…young man at thirty, still enthusiastic for progress and reform, he is either an inspired idiot or a confounded genius.”黄译为“到了30岁还兴奋地主张改进革新,那他倘不是彻底的呆子,便是捣乱分子。”即“a inspired idiot”译为“彻底的呆子”,“a confounded genius”译为“捣乱分子”。“inspired”指“有灵感的,得到启示的”,“inspire”指“引起,煽动,激励,鼓舞,驱使”等,都与“彻底的”没关系。“confounded”指“糊涂的,混乱的”,“genius”指“天才,天赋”。前者字面意义是“受驱使的或得到启示的呆子”,后者字面意义是“糊涂混乱的天才”。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了,暂且译成“弱智痴呆者,天生捣蛋鬼”。 “such, in brief”译成“像这样的情况,总之”远不如“诸如此类,简而言之”词情并茂,而且后者完全保存了原有的风味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再比如“Aurally, it was satisfying”译成“对于耳官,那是满足了”不如“可谓是大饱耳福”简洁精美,而且后者也有“化境”之味。再比如“honest—to—goodness school”,黄译成“天晓得学校”。首先让人不明白什么是“天晓得学校”,其次意思理解错误,“honest—to—goodness”是褒义,指“真正的,实实在在的”(approving,simple and good)。再比如“一个人走进饭店,饥肠辘辘,可是饭菜久待不至”,林语堂写道“one can do absolutely nothing except pray or curse in the most elegant manner”,黄译成“则一无办法,只有默祷上帝…”。此处黄把“pray”译成“默祷上帝”,王少娣(2009:56)认为林语堂的文章多带有东方主义倾向。黄翻译时随意添加,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因素。
四、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除了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文化功底外,必须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要形成译者的风格,不可随意添加,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翻译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译者一定要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
[2]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王少娣.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简介:吕露(1986—— ),女,湖北黄冈人,翻译硕士,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教学新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