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世家谱》的续修,不仅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它也为中国目前的家谱热再添“一把薪火”。
历时13年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完成,并于2010年9月24日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于山东曲阜举行颁谱典礼。《孔子世家谱》的续修,不仅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它也为中国目前的家谱热再添“一把薪火”。 “中国第一家谱” 新修的《孔子世家谱》共80册,4万多页,重达125公斤,被称为“中国第一家谱”,同时也被戏称为有关孔氏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介绍,这次续修遵照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家训,孔氏家谱最近一次大规模修谱是在民国年间(1937年),当时收录孔氏族人56万人,而与“民国谱”相比,这次续修的新谱共收录全球孔氏族人200万人,其中不乏政界要人及社会名流。
本次新谱比较显眼的一大特征就是孔氏后裔中的女性也首次历史性地进入了家谱。孔德墉称,虽然在续修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但最终还是有全球各地20万女性孔氏后裔入谱,占总入谱人数的10%。诸如著名作家茅盾的夫人孔德沚等。
另外最为媒体津津乐道的是,这部耗时13年、总录入人数超过200万人的大型家谱,其编撰费用也高达1300万元。全程负责续修编撰工作、现年已83岁的孔德墉先生称,其续修编撰费用一部分来源于入谱费(农村每人5元,城市每人10元,海外每人10美元),约140万元;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族人的捐赠,约400万元;而剩下部分700余万元则全部由孔德墉个人所出。此前孔德墉先生曾系香港商界人士。
除了耗资1300万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程之外,近年来,在中国内地还有不下十位企业家也是一掷千金,投入上百万甚至千万来重修家谱。曾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家谱热”开始在中国骤然升温。而就在《孔子世家谱》续修的同时,美国著名家族网Ancestry.com也开始抢滩中国,并成立了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家谱网(jiapu.com)。如今该家谱网仅孔氏后裔就已上载有2516棵“家族树”(家族谱系树状图)。近年来,数字化也给家谱热的升温带来新的内容。据统计,2000年以前中国发现各类家谱1100多种,而2000年以后至今的最近十年间,各地大量新修家谱,致使家谱总数超过6000种。而一家家谱研究机构的调查还发现,超过75%的城市年轻人认为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十分必要,而这也可以视为家谱热的一个新动力。“在家族网创建一棵自家的‘家族树’,不仅可以分享家族成员信息、家族故事和照片等,而且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阻隔进行家族大聚会。”家族网市场总监马越认为。
一直以来,家谱、地方志、国史被称为“中国三大文献”。对于家谱热的升温,台湾家谱收藏与研究专家廖庆六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是持续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使然,家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次是寻根旅游热不断催生的结果,对于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华裔尤其如此;第三为中国内地大批新兴的家族企业的内在意识使然。借鉴西方企业,诸如很多西方奢侈品品牌都是上百年的家族企业,对家族文化的记录与梳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天,家谱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其追宗认祖的历史语境。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豪门大户,也出现很多辉煌几百年的皇家贵族,但是,只有孔氏家族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却仍是谱系井然,并且世受封爵,享尽了封建的富贵,至今而不衰。
孔氏家族,是由同一始祖孔子逐渐繁衍下来而形成的庞大家族,素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誉。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赏和褒扬孔门始祖——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后裔们也进行大加封赐,尤其自汉代之后,孔子后裔就受封为世袭贵族,从封君到封侯,等级各异,名目繁多。而自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府主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的800多年间,孔氏家族一直享受着这种荣誉。威严、气派的孔府大门,上面高悬着一块匾牌:圣府。门柱上,刻着烫金大字: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现在,孔氏后裔散居在世界各地。国内的孔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安徽、陕西、山西、辽宁和台湾等省市。而山东曲阜地区无疑是孔门后裔的最集中、最为典型,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家族聚居地,这里展现了孔氏家族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保留了大量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古迹和文献资料。只有身处圣人之地,当耳畔响起古刹晨钟的绕缭琴声,当一座座威严庄重、沉静肃穆、渗透着书香文气的古宅老殿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体内就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放松,拘谨和超脱,虔信和沉思……海外孔子后裔,主要分散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其中,韩国孔裔最多,约有7万多、并且成立了“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要忘记他们源于曲阜孔子。据说,元代至正年间有孔子第56代孙随使节前往高丽,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回国,其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氏族昌盛,至今已传至86代。孔子的灵光一直在庇护着孔氏的子孙们,从而使孔姓家族昌盛不衰,代代繁荣,成为迄今为止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谨的贵族大家,同时,也构成了历代封建大家族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于是,孔氏家族的发展演变、等级管理、世袭制度、行辈宗谱、府第建筑等,都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外孔与内孔一个家族的血缘流传,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渗透于其中,有人把它比作“根”。假如说孔子的后裔组成了一棵葱郁苍龙的大树,那么,巨枝茂叶掩盖下的那棵硕大无比、坚强刚硬的“根”便是全世界孔裔心想神思、魂牵梦绕的东方圣地——曲阜。居住在曲阜的孔氏族人,称为“阙里孔氏”,分“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称内孔,又叫“真孔”“内院孔”。在孔子第43代孙孔仁玉时,曾被刘末篡位,改姓叫孔末,同为孔姓但不同宗的孔末的后代叫“外孔”,也叫“伪孔”或“外院孔”。外孔续不上家谱。内孔分60宗户,孔氏家族的族长由衍圣公委派,各户都有户头,负责本户的祭祀、族务纠纷等。这种分发有着历史悠久、耐人寻味,同时也是充满着血腥味的家族史渊源。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孔末乱孔”的故事。孔子的子孙七世单传,到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长子名鲋,这个孔鲋就是那个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儒家经典古迹藏于孔子故宅夹壁之内的孔子后裔。到了孔鲋子孙八世,然后绝传。孔鲋的第三个儿子叫孔树,子孙传六代,这时也出现了绝传。只有孔鲋的次子孔腾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为奉祀君。汉元帝永光元年封十三代子孙孔霸为褒成君,自此爵位世袭不绝。东汉章帝刘恒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后裔,那时孔家已经达到了六十三人。魏晋之后,孔氏后裔多在外地为官,相继做官,于是形成了居住河北省最多的“河西派”。“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分支,这一派别的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孔颖达是唐朝文学馆的太常公,因陪葬于昭陵而举家西迁,自此成为“河西派”。后历经朝代更迭和家族的变迁,到了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孔氏传到了四十二代孙孔光嗣。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非常恶劣,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残酷景象,地处山东曲阜的孔氏家族又远离京都皇室,因此,孔府当时基本上断了恩赏。四十二代孔光嗣仅靠做泗水县令来勉强度日。俗话说,“国乱出家贼”,而这时,孔府有一个洒扫户名叫刘末,进孔府后改名叫孔末,一心想篡位夺权。他于梁太祖三年(公元913年)谋杀孔子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并取而代之,“歼灭孔氏,曲阜殆尽”。又因为当时的战乱所致,孔府族人敢怒而不敢言。但孔光嗣独子孔仁玉刚出生才九个月,被母亲张氏带到外祖母家避难,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保住了孔氏的骨血根苗。十几年过去了,孔仁玉长大后,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准备将来取得功名后,铲除孔门的家贼孔末,以重新振兴孔氏家族。后来,孔仁玉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的职位。这时,又有人向朝廷奏报,说曲阜县令孔末并不是孔子的后裔,真正的孔子后裔、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就躲藏在其外祖父家中。于是,孔仁玉就此机会向皇上奏明了孔氏家族发生巨变的原由,奉旨诛杀了孔末,并亲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又加封为“文宣公”。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荣起来。于是,后世称颂孔仁玉为“中兴祖”,并在他死后,孔府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叫做“报本堂”, 以纪念他歼灭叛徒,重振祖业的高功重德。曲阜的孔氏家族都是孔仁玉的后代。自此,孔姓才有“内孔”与“外孔” 之分。孔子后裔为“内孔”,而孔末的后裔就是“外孔”。 由于孔仁玉的乳母张氏对孔氏家族有救命和养育之恩,因此,孔仁玉又奏明皇上认张家为世代亲家,张家后人在孔府要受到最高的礼遇,否则,就是触犯家规。从此,孔府上下都尊称张氏为“姥姥”,并赐予张氏一根龙头拐杖,用来管教孔府的一品夫人。
南宗与北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一封号延续了880年,至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后因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终止。但在宋元辽金时期,战火纷扰,使孔氏家族四处分离。北宋末年,金国占据了中原地区,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遂于建炎二年(1128年)随康王赵构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四传至孔洙,都先后保留了衍圣公的封号,他们的后代代代相沿袭,子孙繁衍。这一分支就被后人称为“孔氏南宗”。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跟随南宋王朝南渡,给企图以尊孔为手段来笼络和利诱北方汉族地主和封建士大夫的金国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使他们的阴谋落空了。为了实现与南宋小朝廷的对抗,一位新的“衍圣公”出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后来,金国侵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留守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藩为衍圣公,由他来主持曲阜孔庙的祭祀仪式。从而使曲阜孔府祭祀先圣的香火依旧在古柏翠树间缭绕不绝。这就是“孔氏北宗”。其后,蒙古族兴起,占领曲阜,另封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用为“世袭衍圣公”。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又改封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就形成另外的一宗。于是出现了三位衍圣公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从建炎二年孔端友南渡起,到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占领金国,取得了金国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后,命他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命孔之全为曲阜专尹,子孙世袭,不再世袭衍圣公。直到这时,这种南北三宗并存的形势才最终结束,先后持续了105年。后来,元朝统一了全国,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必须结束南北二宗对立的形势,只能保留一位作为正统存在下去。本来依照元朝的意思,按照“大宗之法”,是要立南宗孔洙为世袭“衍圣公”的,并已经做准备要接南宗回曲阜以继承爵位。至元十九年,元世祖昭孔洙进京。但南宗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冢有功”而自愿让位给曲阜的孔子后代,元世祖忽必烈称赞他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也。”便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他的衍圣公的封号。但此后并没有立即进行封谥。直到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朝封五十三代孔治为衍圣公,他也就是孔元用之孙。期间,北宗的衍圣公曾中断了43年。这样,历时100多年的南宗和北宗衍圣公的争执和对立局面,以北宗继承而结束。不过,当时有传言,认为孔洙只是辞爵,并没有让位。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自己是南宋王朝所封,元朝不一定承认,所以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意摆出一副让位于“孝”的高姿态,避免出现不利的事情。后来,元延佑三年(1316年),孔氏族人因认为世袭“衍圣公”孔思成(孔治之子)出于旁支,并不是孔氏嫡亲,上书皇帝,请求改易长支孔浣之子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元仁宗并没有立即复旨,而是征询大臣元明善的意见,明善告诉应该是孔思晦。后来,仁宗又亲自查阅孔氏宗谱,认定应该册封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孔思晦也就是后来历代衍圣公的先祖。此后,明太祖朱元璋承认元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清朝皇帝也承认明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所以,一直到现在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都是按照严格的宗法制度以嫡亲长子承袭的。从四十六代到七十七代,衍圣公的爵位共传了三十二代,历时880多年,先后有四十一人承袭了这个爵位。从以上的历史叙述中可以得知,南宗是事实上的孔子后裔,南宗是正宗的世袭衍圣公。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家族的原因,从元朝到清王朝,都承认了北宗的宗主地位。于是,北宗也就成为名正言顺的正宗衍圣公世袭者。虽然南宗的孔洙主动让位于北宗,但朝廷和官府,以及孔氏族人都唯恐以后南宗的后人起来夺嫡,便以官方的名义制定了衢州孔氏家规,张挂于孔氏家庙中,规定南宗的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家规,如果再有起来进行争论的人,一定要按照家规进行惩罚,并给予“不忠不孝”的重罪。这样,居住在江南衢州的孔氏南宗的后裔,在孔洙将衍圣公的爵位让给曲阜的北宗之后,逐渐衰败下去。家庙无力整修,而且族人难入仕途,有才能的人也只能在书院任职。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远不如从前。南宗的衰落经历了六代,共计200多年。清王朝灭亡后,袁世凯政府并没有废除孔氏南、北二宗的封爵。此后,北洋政府颁布了《崇圣条例》,继续封北宗的孔氏为衍圣公,改南宗孔氏的五经博士为奉祀官。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废爵,改封曲阜和衢州的孔氏子孙为北宗、南宗的奉祀官。1949年后,废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氏衢州的宗庙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南宗的一些孔氏家谱和一些有价值的材料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即使再有影响力的豪门盛家,经过五六代之后,也会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而家道衰落。但是,作为天下第一大家的孔氏家族,浸浴着圣人之泽,应该是永存的。
历时13年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完成,并于2010年9月24日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于山东曲阜举行颁谱典礼。《孔子世家谱》的续修,不仅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它也为中国目前的家谱热再添“一把薪火”。 “中国第一家谱” 新修的《孔子世家谱》共80册,4万多页,重达125公斤,被称为“中国第一家谱”,同时也被戏称为有关孔氏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介绍,这次续修遵照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家训,孔氏家谱最近一次大规模修谱是在民国年间(1937年),当时收录孔氏族人56万人,而与“民国谱”相比,这次续修的新谱共收录全球孔氏族人200万人,其中不乏政界要人及社会名流。
本次新谱比较显眼的一大特征就是孔氏后裔中的女性也首次历史性地进入了家谱。孔德墉称,虽然在续修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但最终还是有全球各地20万女性孔氏后裔入谱,占总入谱人数的10%。诸如著名作家茅盾的夫人孔德沚等。
另外最为媒体津津乐道的是,这部耗时13年、总录入人数超过200万人的大型家谱,其编撰费用也高达1300万元。全程负责续修编撰工作、现年已83岁的孔德墉先生称,其续修编撰费用一部分来源于入谱费(农村每人5元,城市每人10元,海外每人10美元),约140万元;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族人的捐赠,约400万元;而剩下部分700余万元则全部由孔德墉个人所出。此前孔德墉先生曾系香港商界人士。
除了耗资1300万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程之外,近年来,在中国内地还有不下十位企业家也是一掷千金,投入上百万甚至千万来重修家谱。曾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家谱热”开始在中国骤然升温。而就在《孔子世家谱》续修的同时,美国著名家族网Ancestry.com也开始抢滩中国,并成立了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家谱网(jiapu.com)。如今该家谱网仅孔氏后裔就已上载有2516棵“家族树”(家族谱系树状图)。近年来,数字化也给家谱热的升温带来新的内容。据统计,2000年以前中国发现各类家谱1100多种,而2000年以后至今的最近十年间,各地大量新修家谱,致使家谱总数超过6000种。而一家家谱研究机构的调查还发现,超过75%的城市年轻人认为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十分必要,而这也可以视为家谱热的一个新动力。“在家族网创建一棵自家的‘家族树’,不仅可以分享家族成员信息、家族故事和照片等,而且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阻隔进行家族大聚会。”家族网市场总监马越认为。
一直以来,家谱、地方志、国史被称为“中国三大文献”。对于家谱热的升温,台湾家谱收藏与研究专家廖庆六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是持续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使然,家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次是寻根旅游热不断催生的结果,对于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华裔尤其如此;第三为中国内地大批新兴的家族企业的内在意识使然。借鉴西方企业,诸如很多西方奢侈品品牌都是上百年的家族企业,对家族文化的记录与梳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天,家谱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其追宗认祖的历史语境。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豪门大户,也出现很多辉煌几百年的皇家贵族,但是,只有孔氏家族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却仍是谱系井然,并且世受封爵,享尽了封建的富贵,至今而不衰。
孔氏家族,是由同一始祖孔子逐渐繁衍下来而形成的庞大家族,素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誉。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赏和褒扬孔门始祖——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后裔们也进行大加封赐,尤其自汉代之后,孔子后裔就受封为世袭贵族,从封君到封侯,等级各异,名目繁多。而自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府主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的800多年间,孔氏家族一直享受着这种荣誉。威严、气派的孔府大门,上面高悬着一块匾牌:圣府。门柱上,刻着烫金大字: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现在,孔氏后裔散居在世界各地。国内的孔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安徽、陕西、山西、辽宁和台湾等省市。而山东曲阜地区无疑是孔门后裔的最集中、最为典型,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家族聚居地,这里展现了孔氏家族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保留了大量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古迹和文献资料。只有身处圣人之地,当耳畔响起古刹晨钟的绕缭琴声,当一座座威严庄重、沉静肃穆、渗透着书香文气的古宅老殿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体内就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放松,拘谨和超脱,虔信和沉思……海外孔子后裔,主要分散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其中,韩国孔裔最多,约有7万多、并且成立了“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要忘记他们源于曲阜孔子。据说,元代至正年间有孔子第56代孙随使节前往高丽,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回国,其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氏族昌盛,至今已传至86代。孔子的灵光一直在庇护着孔氏的子孙们,从而使孔姓家族昌盛不衰,代代繁荣,成为迄今为止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谨的贵族大家,同时,也构成了历代封建大家族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于是,孔氏家族的发展演变、等级管理、世袭制度、行辈宗谱、府第建筑等,都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外孔与内孔一个家族的血缘流传,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渗透于其中,有人把它比作“根”。假如说孔子的后裔组成了一棵葱郁苍龙的大树,那么,巨枝茂叶掩盖下的那棵硕大无比、坚强刚硬的“根”便是全世界孔裔心想神思、魂牵梦绕的东方圣地——曲阜。居住在曲阜的孔氏族人,称为“阙里孔氏”,分“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称内孔,又叫“真孔”“内院孔”。在孔子第43代孙孔仁玉时,曾被刘末篡位,改姓叫孔末,同为孔姓但不同宗的孔末的后代叫“外孔”,也叫“伪孔”或“外院孔”。外孔续不上家谱。内孔分60宗户,孔氏家族的族长由衍圣公委派,各户都有户头,负责本户的祭祀、族务纠纷等。这种分发有着历史悠久、耐人寻味,同时也是充满着血腥味的家族史渊源。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孔末乱孔”的故事。孔子的子孙七世单传,到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长子名鲋,这个孔鲋就是那个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儒家经典古迹藏于孔子故宅夹壁之内的孔子后裔。到了孔鲋子孙八世,然后绝传。孔鲋的第三个儿子叫孔树,子孙传六代,这时也出现了绝传。只有孔鲋的次子孔腾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为奉祀君。汉元帝永光元年封十三代子孙孔霸为褒成君,自此爵位世袭不绝。东汉章帝刘恒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后裔,那时孔家已经达到了六十三人。魏晋之后,孔氏后裔多在外地为官,相继做官,于是形成了居住河北省最多的“河西派”。“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分支,这一派别的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孔颖达是唐朝文学馆的太常公,因陪葬于昭陵而举家西迁,自此成为“河西派”。后历经朝代更迭和家族的变迁,到了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孔氏传到了四十二代孙孔光嗣。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非常恶劣,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残酷景象,地处山东曲阜的孔氏家族又远离京都皇室,因此,孔府当时基本上断了恩赏。四十二代孔光嗣仅靠做泗水县令来勉强度日。俗话说,“国乱出家贼”,而这时,孔府有一个洒扫户名叫刘末,进孔府后改名叫孔末,一心想篡位夺权。他于梁太祖三年(公元913年)谋杀孔子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并取而代之,“歼灭孔氏,曲阜殆尽”。又因为当时的战乱所致,孔府族人敢怒而不敢言。但孔光嗣独子孔仁玉刚出生才九个月,被母亲张氏带到外祖母家避难,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保住了孔氏的骨血根苗。十几年过去了,孔仁玉长大后,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准备将来取得功名后,铲除孔门的家贼孔末,以重新振兴孔氏家族。后来,孔仁玉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的职位。这时,又有人向朝廷奏报,说曲阜县令孔末并不是孔子的后裔,真正的孔子后裔、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就躲藏在其外祖父家中。于是,孔仁玉就此机会向皇上奏明了孔氏家族发生巨变的原由,奉旨诛杀了孔末,并亲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又加封为“文宣公”。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荣起来。于是,后世称颂孔仁玉为“中兴祖”,并在他死后,孔府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叫做“报本堂”, 以纪念他歼灭叛徒,重振祖业的高功重德。曲阜的孔氏家族都是孔仁玉的后代。自此,孔姓才有“内孔”与“外孔” 之分。孔子后裔为“内孔”,而孔末的后裔就是“外孔”。 由于孔仁玉的乳母张氏对孔氏家族有救命和养育之恩,因此,孔仁玉又奏明皇上认张家为世代亲家,张家后人在孔府要受到最高的礼遇,否则,就是触犯家规。从此,孔府上下都尊称张氏为“姥姥”,并赐予张氏一根龙头拐杖,用来管教孔府的一品夫人。
南宗与北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一封号延续了880年,至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后因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终止。但在宋元辽金时期,战火纷扰,使孔氏家族四处分离。北宋末年,金国占据了中原地区,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遂于建炎二年(1128年)随康王赵构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四传至孔洙,都先后保留了衍圣公的封号,他们的后代代代相沿袭,子孙繁衍。这一分支就被后人称为“孔氏南宗”。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跟随南宋王朝南渡,给企图以尊孔为手段来笼络和利诱北方汉族地主和封建士大夫的金国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使他们的阴谋落空了。为了实现与南宋小朝廷的对抗,一位新的“衍圣公”出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后来,金国侵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留守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藩为衍圣公,由他来主持曲阜孔庙的祭祀仪式。从而使曲阜孔府祭祀先圣的香火依旧在古柏翠树间缭绕不绝。这就是“孔氏北宗”。其后,蒙古族兴起,占领曲阜,另封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用为“世袭衍圣公”。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又改封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就形成另外的一宗。于是出现了三位衍圣公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从建炎二年孔端友南渡起,到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占领金国,取得了金国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后,命他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命孔之全为曲阜专尹,子孙世袭,不再世袭衍圣公。直到这时,这种南北三宗并存的形势才最终结束,先后持续了105年。后来,元朝统一了全国,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必须结束南北二宗对立的形势,只能保留一位作为正统存在下去。本来依照元朝的意思,按照“大宗之法”,是要立南宗孔洙为世袭“衍圣公”的,并已经做准备要接南宗回曲阜以继承爵位。至元十九年,元世祖昭孔洙进京。但南宗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冢有功”而自愿让位给曲阜的孔子后代,元世祖忽必烈称赞他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也。”便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他的衍圣公的封号。但此后并没有立即进行封谥。直到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朝封五十三代孔治为衍圣公,他也就是孔元用之孙。期间,北宗的衍圣公曾中断了43年。这样,历时100多年的南宗和北宗衍圣公的争执和对立局面,以北宗继承而结束。不过,当时有传言,认为孔洙只是辞爵,并没有让位。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自己是南宋王朝所封,元朝不一定承认,所以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意摆出一副让位于“孝”的高姿态,避免出现不利的事情。后来,元延佑三年(1316年),孔氏族人因认为世袭“衍圣公”孔思成(孔治之子)出于旁支,并不是孔氏嫡亲,上书皇帝,请求改易长支孔浣之子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元仁宗并没有立即复旨,而是征询大臣元明善的意见,明善告诉应该是孔思晦。后来,仁宗又亲自查阅孔氏宗谱,认定应该册封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孔思晦也就是后来历代衍圣公的先祖。此后,明太祖朱元璋承认元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清朝皇帝也承认明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所以,一直到现在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都是按照严格的宗法制度以嫡亲长子承袭的。从四十六代到七十七代,衍圣公的爵位共传了三十二代,历时880多年,先后有四十一人承袭了这个爵位。从以上的历史叙述中可以得知,南宗是事实上的孔子后裔,南宗是正宗的世袭衍圣公。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家族的原因,从元朝到清王朝,都承认了北宗的宗主地位。于是,北宗也就成为名正言顺的正宗衍圣公世袭者。虽然南宗的孔洙主动让位于北宗,但朝廷和官府,以及孔氏族人都唯恐以后南宗的后人起来夺嫡,便以官方的名义制定了衢州孔氏家规,张挂于孔氏家庙中,规定南宗的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家规,如果再有起来进行争论的人,一定要按照家规进行惩罚,并给予“不忠不孝”的重罪。这样,居住在江南衢州的孔氏南宗的后裔,在孔洙将衍圣公的爵位让给曲阜的北宗之后,逐渐衰败下去。家庙无力整修,而且族人难入仕途,有才能的人也只能在书院任职。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远不如从前。南宗的衰落经历了六代,共计200多年。清王朝灭亡后,袁世凯政府并没有废除孔氏南、北二宗的封爵。此后,北洋政府颁布了《崇圣条例》,继续封北宗的孔氏为衍圣公,改南宗孔氏的五经博士为奉祀官。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废爵,改封曲阜和衢州的孔氏子孙为北宗、南宗的奉祀官。1949年后,废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氏衢州的宗庙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南宗的一些孔氏家谱和一些有价值的材料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即使再有影响力的豪门盛家,经过五六代之后,也会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而家道衰落。但是,作为天下第一大家的孔氏家族,浸浴着圣人之泽,应该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