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B程序设计”的学习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比较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探索VB程序设计的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VB的兴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下就是我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心得。
一、打破VB教材固有的结构
原先,我按照教材的結构上,先讲VB语言的基本语法,后讲VB中对象的使用,两者孤立分开教学。VB中的对象主要用于构建界面,而具体程序功能的实现则要通过编写代码实现。我发觉学生在没有VB知识的背景下,很难理解抽象难懂的VB语法。学生说VB课是英语课与数学课的综合课,太难学。学生学得累,老师上得也很累。尤其看着课堂上学生一片茫然的表情,作为老师必需探索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后来,我打破教材固有的结构,把VB语言的基本语法与VB中对象的使用两者进行穿插讲解,让学生建立起对VB程序设计的整体概念,体会各种语句的功能。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领悟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学生学得轻松,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VB的兴趣
“VB程序设计”的课比较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上不好就会成为比任何科目都枯燥、乏味。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把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学生对所学的VB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时,就会进行主动学习,使学习VB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VB的第一节课,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几个用VB设计开发的例子。如“QQ我做主”、“舌尖上的永康”、“西游记”等。并告诉他们学好VB程序设计,大家也都能编出这些有趣的例,从而激起学生学习VB的兴趣。下面就是我设计的小程序“舌尖上的永康”。
用鼠标点击你想要的水果、小吃,就会出现相应的简介和图片,挑选结束,点击按钮“打印清单”,就会明明白白显示,你一共点的“菜”。课堂证明,这个贴近生活实际,生动形象的实例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说真没想到“点菜”可以通过VB来完成。由此引出了文本框、标签、按钮和图片四种控件的使用。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以后学习VB做了推动作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更有利于VB学习
刚开始的几节VB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离开电脑前都能及时上交作业。随着VB程序设计的深入,我发觉基础好的学生兴趣不断增加,而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有时跟不上,总有几位同学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这时我开始推行分层教学,在布置任务时常设置二个: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基本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下课前只交基本任务。拓展任务则是由已经完成基本任务的同学去自由挑战。挑战成功的同学,给予激励。
实施分层教学后,我发现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作业基本上能及时上交。实施分层教学后,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基础好的学生充满激情继续挑战任务,后进生努力追赶完成基本任务。每节课都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后进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实施分层教学后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的不断进步。不过我认为何时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任务如何设计,是值得老师不断探索的。
四、充分发挥电子教室的优势
上课开始的2-5分钟,老师常常通过屏幕广播的方式广播点评上节课的作业。对作业有错或完成不够好的同学先给以肯定他的学习态度以及做对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来分析其错误所在,使同学们一起共同进步,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同时利用电子教室的个人演示,我会选择时机让某个学生演示自己做题的过程,该学生的每个操作环节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且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也不敢滥竽充数。不然轮到个人演示时,会当场献丑。因为学生知道老师会不定时抽查学生的操作。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我鼓励他大胆想象做出更多、更有特色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好处,而且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更好地定位。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准确把握好重难点。最好是让学生做题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学生下课了还舍不得离开,问老师下次课还是否继续这个练习。我认为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当然对老师的备课和练习设计也提出更大的挑战。
五、深入浅出学FOR语句
经过不断摸索,我总结出:备课时要深入,上课时则要浅出。比如,在讲到循环结构中FOR——NEXT语句的使用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求解S=1+1+1+…+1 (即10个1相加);问题2:求解S=1+2+3+…+10;问题3:计算s=1+3+5+…..+99;问题4:计算s=1+1/2+1/3+……+1/10。面对类似数学中的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充满信心,迫切想知道用什么语句来实现。顺势引出FOR语句,接着让学生去观察,启发学生去思考,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深刻理解了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及步长的含义。只有真正理解For语句,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再复杂的循环问题,本质是一样的。过去我用的For语句例子,没有深入浅出,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怎么好。通过对比,我深知只有钻研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学生懂了,才会举一反三,遇到问题迎刃而解。
六、巧设计,枯燥的函数课变趣味课
VB中有许多函数需要掌握,如果一一介绍各函数的功能,会显得枯燥。我希望枯燥的函数课在学生的逐步探究中变得轻松有趣。一开始上课,我就高高举起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告诉同学们“按学号随机抽奖”,抽到的同学奖老师带来的礼物,学生顿时一片欢呼。和电视中经常看到的抽奖程序一样,开始之后,待抽取的学号不停变化、闪动,停止瞬间,停住的那个号码即为中奖号码。程序功能描述:程序运行后,点击“开始”按钮,文本框Text1中的号码在不停变化当中,同时命令按钮“开始”变成“停止”;点击“停止”按钮之后,当前在Text1显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同时按钮下方出现文字“恭喜这位同学!”。程序界面如下:
“随机抽奖器”怎么做?它涉及到随机函数Rnd的应用、取值范围的确定、与函数int的结合。
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经历了三个任务的逐步剖析,程序语句逐步完善的过程。就这样,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枯燥的函数课变趣味课。
一、打破VB教材固有的结构
原先,我按照教材的結构上,先讲VB语言的基本语法,后讲VB中对象的使用,两者孤立分开教学。VB中的对象主要用于构建界面,而具体程序功能的实现则要通过编写代码实现。我发觉学生在没有VB知识的背景下,很难理解抽象难懂的VB语法。学生说VB课是英语课与数学课的综合课,太难学。学生学得累,老师上得也很累。尤其看着课堂上学生一片茫然的表情,作为老师必需探索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后来,我打破教材固有的结构,把VB语言的基本语法与VB中对象的使用两者进行穿插讲解,让学生建立起对VB程序设计的整体概念,体会各种语句的功能。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领悟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学生学得轻松,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VB的兴趣
“VB程序设计”的课比较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上不好就会成为比任何科目都枯燥、乏味。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把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学生对所学的VB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时,就会进行主动学习,使学习VB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VB的第一节课,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几个用VB设计开发的例子。如“QQ我做主”、“舌尖上的永康”、“西游记”等。并告诉他们学好VB程序设计,大家也都能编出这些有趣的例,从而激起学生学习VB的兴趣。下面就是我设计的小程序“舌尖上的永康”。
用鼠标点击你想要的水果、小吃,就会出现相应的简介和图片,挑选结束,点击按钮“打印清单”,就会明明白白显示,你一共点的“菜”。课堂证明,这个贴近生活实际,生动形象的实例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说真没想到“点菜”可以通过VB来完成。由此引出了文本框、标签、按钮和图片四种控件的使用。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以后学习VB做了推动作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更有利于VB学习
刚开始的几节VB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离开电脑前都能及时上交作业。随着VB程序设计的深入,我发觉基础好的学生兴趣不断增加,而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有时跟不上,总有几位同学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这时我开始推行分层教学,在布置任务时常设置二个: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基本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下课前只交基本任务。拓展任务则是由已经完成基本任务的同学去自由挑战。挑战成功的同学,给予激励。
实施分层教学后,我发现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作业基本上能及时上交。实施分层教学后,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基础好的学生充满激情继续挑战任务,后进生努力追赶完成基本任务。每节课都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后进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实施分层教学后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的不断进步。不过我认为何时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任务如何设计,是值得老师不断探索的。
四、充分发挥电子教室的优势
上课开始的2-5分钟,老师常常通过屏幕广播的方式广播点评上节课的作业。对作业有错或完成不够好的同学先给以肯定他的学习态度以及做对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来分析其错误所在,使同学们一起共同进步,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同时利用电子教室的个人演示,我会选择时机让某个学生演示自己做题的过程,该学生的每个操作环节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且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也不敢滥竽充数。不然轮到个人演示时,会当场献丑。因为学生知道老师会不定时抽查学生的操作。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我鼓励他大胆想象做出更多、更有特色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好处,而且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更好地定位。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准确把握好重难点。最好是让学生做题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学生下课了还舍不得离开,问老师下次课还是否继续这个练习。我认为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当然对老师的备课和练习设计也提出更大的挑战。
五、深入浅出学FOR语句
经过不断摸索,我总结出:备课时要深入,上课时则要浅出。比如,在讲到循环结构中FOR——NEXT语句的使用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求解S=1+1+1+…+1 (即10个1相加);问题2:求解S=1+2+3+…+10;问题3:计算s=1+3+5+…..+99;问题4:计算s=1+1/2+1/3+……+1/10。面对类似数学中的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充满信心,迫切想知道用什么语句来实现。顺势引出FOR语句,接着让学生去观察,启发学生去思考,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深刻理解了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及步长的含义。只有真正理解For语句,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再复杂的循环问题,本质是一样的。过去我用的For语句例子,没有深入浅出,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怎么好。通过对比,我深知只有钻研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学生懂了,才会举一反三,遇到问题迎刃而解。
六、巧设计,枯燥的函数课变趣味课
VB中有许多函数需要掌握,如果一一介绍各函数的功能,会显得枯燥。我希望枯燥的函数课在学生的逐步探究中变得轻松有趣。一开始上课,我就高高举起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告诉同学们“按学号随机抽奖”,抽到的同学奖老师带来的礼物,学生顿时一片欢呼。和电视中经常看到的抽奖程序一样,开始之后,待抽取的学号不停变化、闪动,停止瞬间,停住的那个号码即为中奖号码。程序功能描述:程序运行后,点击“开始”按钮,文本框Text1中的号码在不停变化当中,同时命令按钮“开始”变成“停止”;点击“停止”按钮之后,当前在Text1显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同时按钮下方出现文字“恭喜这位同学!”。程序界面如下:
“随机抽奖器”怎么做?它涉及到随机函数Rnd的应用、取值范围的确定、与函数int的结合。
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经历了三个任务的逐步剖析,程序语句逐步完善的过程。就这样,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枯燥的函数课变趣味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