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多数语文老师不知道教语文是用来做什么的,尽往不切实际的地方瞎钻研。他们不懂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随文仿写训练呢?
一、挖掘精彩句式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的确,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荷花》中有这样一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对白荷花的描写,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白荷花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姿态。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里的植物,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下来,为学生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二、典型构段方式仿写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精彩句子,更要模仿文中的精彩构段方式,让学生有习作思路,掌握写作技巧。《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分别通过不同的事物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话。如:動物园里真热闹啊。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动物?从哪几个方面写?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动物的多与热闹。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写作技巧。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四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第五自然段采用的是并列方式构段,《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的是因果关系构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
三、写作顺序仿写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写,有的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的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的,这些都可作为让学生模仿的对象。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让学生试着运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教学中,体会了颐和园的美景后,让学生按照游览顺序仿写《家乡的田野》、《美丽的校园》,等等。
四、典型篇章仿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章法,初步领悟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填充新的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总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学习课文后,可以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结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又如课文《将相和》以一个“和”字穿珠引线,通过将相间的“和—不和—和”的写作思路,安排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表现了文官武将和睦相处国家方能兴盛强大的主旨。这种由三个互相递接而又各具情节的故事串联起来,共同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技法称为“三迭法”。这种写作技法正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领会并掌握的。仿篇成了孩子摸索写作之路的一个拐杖,他们被搀扶着坚强地站了起来,最终学会了自己攀登。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仿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一种仿写,只要我们强化“写作意识”、“例子意识”,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从中学到方法,学到技巧,掌握规律,就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并在习作中运用自如。
一、挖掘精彩句式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的确,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荷花》中有这样一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对白荷花的描写,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白荷花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姿态。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里的植物,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下来,为学生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二、典型构段方式仿写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精彩句子,更要模仿文中的精彩构段方式,让学生有习作思路,掌握写作技巧。《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分别通过不同的事物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话。如:動物园里真热闹啊。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动物?从哪几个方面写?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动物的多与热闹。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写作技巧。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四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第五自然段采用的是并列方式构段,《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的是因果关系构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
三、写作顺序仿写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写,有的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的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的,这些都可作为让学生模仿的对象。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让学生试着运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教学中,体会了颐和园的美景后,让学生按照游览顺序仿写《家乡的田野》、《美丽的校园》,等等。
四、典型篇章仿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章法,初步领悟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填充新的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总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学习课文后,可以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结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又如课文《将相和》以一个“和”字穿珠引线,通过将相间的“和—不和—和”的写作思路,安排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表现了文官武将和睦相处国家方能兴盛强大的主旨。这种由三个互相递接而又各具情节的故事串联起来,共同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技法称为“三迭法”。这种写作技法正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领会并掌握的。仿篇成了孩子摸索写作之路的一个拐杖,他们被搀扶着坚强地站了起来,最终学会了自己攀登。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仿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一种仿写,只要我们强化“写作意识”、“例子意识”,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从中学到方法,学到技巧,掌握规律,就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并在习作中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