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乃固校之本”,这是我们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创始人在百年前对教师之于学校发展的作用所提出的鲜明观点。时至今日,与百年前相比,“固校”已成历史,但“师乃兴教之本”“师乃强校之本”仍是不变的真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是永恒的主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理想追求、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教学行为等,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刷新,不断达成一种新的“教育和谐”。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多样化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学习、实践、反思这一条。这三者常常处于分离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真性成长。要将其完美地融合起来,就需要一个融合性强、推动力大的重要媒介,贴近教师与课堂,逼近规律与现实。显然,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教育期刊。
一、教育期刊的应然效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垫脚石
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垫脚石,其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教育期刊是教师自主学习内容最广、信息最新的信息源。教育期刊与教育书籍相比,有着显著的时效性、广泛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因而,要想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就可以从教育期刊中去获取。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教育期刊是教师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实践最直接、最具针对性的参考书。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最新的教育方法并深刻理解之后,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而这些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很多是通过论文的形式在教育期刊上刊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3.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反思必需的重要资料库。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科学的自主反思,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同行的经验、教训作基础,这些都可通过学习教育期刊的文章获得。
4.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对话、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展示教育教学经验,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学习他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或正在探索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的对策。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而且还可与教育专家进行对话。教师通过这种专业对话形式,取长补短,促进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期刊的尴尬处境:遭遇虚掷的边缘化命运
一个教师不读、不思、不用一种教育期刊,就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如此说来,教育期刊理应成为教师的最爱。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教育期刊在使用中正遭遇种种尴尬。
1.自主订阅成“奢侈品”。教师理应成为读书一族。然而,当下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已远离了阅读。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已然可以跻身中产阶级,但很少有教师愿意自掏几十元订阅一份教育期刊,教育期刊在很多老师的眼中,成了一件“奢侈品”。
2.集体订刊成“废弃品”。目睹教师远离读书的现状,出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担当,许多校长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学校订阅。于是,不少学校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出了资金,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或几份教育刊物,力图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殊不知,一份好心收获的未必是心中的期盼。这些期刊往往被教师们原封不动地“保管”在抽屉里,而到了期末,教师们在整理办公室的时候,这些期刊则变成了“废品”,实现了它的“资源再利用”。
3.束之高阁成“摆设品”。笔者跑过许多学校,目睹过许多教师阅览室崭新的教育期刊。尽管每所学校都订阅了不少种类的教育期刊,但这些期刊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成为了“摆设品”,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种种尴尬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二是学校的措施不力,在学刊、用刊的管理上始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要想真正发挥教育期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其根本出路在于管理。
三、教育期刊的复合化应用:一本期刊垫高一个团队的有效策略
我校以“学好、用好《江苏教育》,促进教师抱团发展”为课题,在校本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江苏教育》始终站在江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最前沿,同时,它与江苏的课程、教材贴合得最紧密,因而与江苏的教师血脉相连。
2005年,我们亮出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读书是教师的生命。为此,我们为教师每人征订了一份《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行政组成员同时征订一份教育管理版。于是,从2006年开始,《江苏教育》就成了我校教师人手必备的一份教育期刊。这样就把最便捷、最经济、最自主的培训课堂搬到了教师的身边。同时,我们开始在“读、用、化”上做起了文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点燃读刊热情:主动吸纳,自觉对话,垫高团队的阅读文化基点
读刊是基础。为了点燃教师的读刊热情,将读刊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三路并进”,引领教师读刊。
一是热读——发布读刊指南,推介阅读。学校由教科室牵头,每月召集9位青年教师,负责刊物的先行精读,将精品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用精练的语言简述自己读刊的心得,形成“读刊笔记”,刊发于学校自办的《读书》资料汇编上,向全校教师进行推介,这样便于教师进行“快餐式”阅读,同时,也引发了教师深入细读原文的内在冲动。对于那些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则向全校教师推荐阅读,这样,教师各取所需,直奔阅读的重点,从而提高了读刊的效率。
二是定读——指定必读内容,全校共读。《江苏教育》“呼唤名家”“成长故事”“我和‘教海探航’”等栏目中的一些文章,对于提振学校精神、激发成长热情、明晰成长路径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对这类文章,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人人通读。比如2013年第五期《江苏教育》策划的《教师的幸福》,直面当下教师幸福指数低下的现实,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了成为“幸福教师”的密码。这组文章对引发教师自身对幸福感的追问、教师职业幸福的价值取向、幸福感的自我调节等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文章刊发于教育管理版,我们进行了全校教师共读。随后,学校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沙龙活动。经过深入的学习、领会,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定位,职业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是选读——根据学科类别,自选阅读。《江苏教育》的“学科前沿”“与新课标同行”“教海探航”“课例评析”等栏目,理念前卫,内容贴近教师实践,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好向导、好参谋。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和年段,对刊物中相关的文章,都要主动去学习吸纳,形成自主对话,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阅读,引导他们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吸收营养,启发教育思维。
2.“三管齐下”,推动教师读刊。
人总是有惰性的,因此,必要的推动是不可少的。
一是撰写读刊随笔,纳入绩效考核。我校在绩效考核中,明确要求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月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并上传到学校网站的“教师博客”中。如果不能按时、足量、高质完成,则既要在当月的月考核中扣分,又要在年度教师专业成长奖中相应扣除。全年总计二十多篇的随笔中,学校规定至少有两篇是读刊心得。
二是举办读刊交流会,人员由电脑随机抽取。每学期中途和教师暑期培训期间,学校都要举行“我读《江苏教育》”交流会,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均需要准备。我们事先将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输入电脑,然后当场随机抽取,抽到谁,谁就要做5分钟左右的交流发言。交流的内容既有对喜爱文章观点的概括提炼,也有读刊的心得体会;既有自己读刊的故事,也有读刊后实践迁移运用的效果描述分析;既有对某篇论文的肯定与学习,也有对某篇论文的质疑与建议。
三是建立读刊语库,每年进行评比。读刊需要关注积累与思考,否则很容易变成假性阅读。为此,我们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读刊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读刊语库,分门别类,将期刊中的理念理论、教育箴言、经典做法加以摘录,并做上批注。在建立语库的时候,我们要求教师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因为这样可以方便今后的检索与运用。为了促使教师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校建立了评比奖励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获奖者给予书籍奖励。
(二)激发用刊自觉:借鉴迁移在课堂,反思争鸣生智慧,垫高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读得好不如用得好。读刊是基础,用刊才是关键。因此,我们“三用”《江苏教育》,全力提升期刊的复合效应,有效垫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1.用好专题,展开专题研讨。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每期都有一个专题,这些专题的选题都是通过每年的“选题申报会”精心筛选出来的,并且直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也是教师倍感困惑之处。这个专题是学校开展专题研讨的好抓手。对于每期中的专题,学科分管领导首先就这个专题在我校的研究价值进行判断,如果适合,就利用业务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仅2013年上半年,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就分别围绕《给习作教学一个适合“教”的阶梯》《根植于儿童学习的数学基本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走进英语新教材》三个专题,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研讨一般分为三个过程:读刊思考,吸纳借鉴;回归实践,迁移尝试;反思总结,批判超越。这样的研讨,就超越了读刊的层面,专题的精华借此已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养。
2.用好案例,迁移课堂实践。
《江苏教育》每期都安排有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往往与教材匹配,并相对提前。这些案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价值。教师读刊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些案例。在读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找不到备课的路径,后来借鉴了袁炳飞、薄俊生等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关于本课的教学实录及分析文章,最后确定了“寻找美”的教学主线。
3.用好论文,获取写作借鉴。
《江苏教育》“教海探航”栏目的文章,很多都是选用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一二等奖的获奖文章,文章质量极高。这些论文,对教师论文写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选取部分高质量的文章,和青年教师共同学习,分析这些文章的写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疑点展开争鸣,进而产生新的选题视角。有一次,我们共同研究了管建刚老师的《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这篇“教海探航”第一名的文章,管老师散文化的论文写作风格,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大受启发,在第二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成绩相当喜人,有11位老师最终获奖。在这些优秀论文的启迪下,我校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更是逐年上升。现在,我校每年都有200余篇教师论文发表。
(三)借力刊物平台:捕捉教师发展新机遇,寻求名校发展新推力,垫高团队的创新文化基点
《江苏教育》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研究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江苏教育》每年都要举办多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成为了江苏小学教师的奥林匹克赛场,颁奖大会更是隆重精彩;“教海领航”活动,直接将名家的课堂带到基层学校;素质教育征文、班主任论坛、选题策划论坛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活动无不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校品牌发展的有效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江苏教育》这一平台,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1.借“教海探航”颁奖平台,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每个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现实。为了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不断给教师以新的刺激。“教海探航”颁奖盛会无疑能给教师带来震撼。为此,我们每年都要让所有的获奖者去参加颁奖活动。沉浸在颁奖盛会的氛围中,无论是第一次参加,还是多次参加,每位教师心中都澎湃起激情。领奖回来后,我们都会召开总结会,让亲历颁奖盛会的教师描绘盛典的情境,讲述难忘的瞬间,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
2.借系列赛事平台,培塑教师的专业自信。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的专业自信。赛事获奖、活动展示等都是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的推手。为此,我校充分利用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多个赛事、活动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一平台上精彩亮相,展示自我风采:“教海探航”征文,我校先后有五十多位教师获奖;“杏坛杯”优课评比,每届几乎都是一等奖;“教海领航”活动,多位老师一展风采……频频获奖、亮相,展示的是学校的风采,收获的是教师的专业自信。
3.借助媒体平台,提升学校的品牌美度。
校因师而名,师则因校而立。学校品牌的彰显,无疑会再次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职业幸福,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凝聚力,同时也会催发教师的自我成长。为此,我们借助《江苏教育》,推介我校的办学主张、办学特色、办学举措。由此,我校“生命化校园”的办学主张、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等,开始蜚声省内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必须是立体综合的,而教育期刊的读、用、化,无疑是重要的路径之一。虽然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也收获了一支教师团队的成长,但如何让教育期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理想追求、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教学行为等,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刷新,不断达成一种新的“教育和谐”。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多样化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学习、实践、反思这一条。这三者常常处于分离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真性成长。要将其完美地融合起来,就需要一个融合性强、推动力大的重要媒介,贴近教师与课堂,逼近规律与现实。显然,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教育期刊。
一、教育期刊的应然效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垫脚石
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垫脚石,其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教育期刊是教师自主学习内容最广、信息最新的信息源。教育期刊与教育书籍相比,有着显著的时效性、广泛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因而,要想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就可以从教育期刊中去获取。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教育期刊是教师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实践最直接、最具针对性的参考书。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最新的教育方法并深刻理解之后,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而这些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很多是通过论文的形式在教育期刊上刊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3.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反思必需的重要资料库。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科学的自主反思,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同行的经验、教训作基础,这些都可通过学习教育期刊的文章获得。
4.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对话、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展示教育教学经验,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学习他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或正在探索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的对策。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而且还可与教育专家进行对话。教师通过这种专业对话形式,取长补短,促进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期刊的尴尬处境:遭遇虚掷的边缘化命运
一个教师不读、不思、不用一种教育期刊,就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如此说来,教育期刊理应成为教师的最爱。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教育期刊在使用中正遭遇种种尴尬。
1.自主订阅成“奢侈品”。教师理应成为读书一族。然而,当下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已远离了阅读。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已然可以跻身中产阶级,但很少有教师愿意自掏几十元订阅一份教育期刊,教育期刊在很多老师的眼中,成了一件“奢侈品”。
2.集体订刊成“废弃品”。目睹教师远离读书的现状,出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担当,许多校长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学校订阅。于是,不少学校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出了资金,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或几份教育刊物,力图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殊不知,一份好心收获的未必是心中的期盼。这些期刊往往被教师们原封不动地“保管”在抽屉里,而到了期末,教师们在整理办公室的时候,这些期刊则变成了“废品”,实现了它的“资源再利用”。
3.束之高阁成“摆设品”。笔者跑过许多学校,目睹过许多教师阅览室崭新的教育期刊。尽管每所学校都订阅了不少种类的教育期刊,但这些期刊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成为了“摆设品”,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种种尴尬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二是学校的措施不力,在学刊、用刊的管理上始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要想真正发挥教育期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其根本出路在于管理。
三、教育期刊的复合化应用:一本期刊垫高一个团队的有效策略
我校以“学好、用好《江苏教育》,促进教师抱团发展”为课题,在校本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江苏教育》始终站在江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最前沿,同时,它与江苏的课程、教材贴合得最紧密,因而与江苏的教师血脉相连。
2005年,我们亮出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读书是教师的生命。为此,我们为教师每人征订了一份《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行政组成员同时征订一份教育管理版。于是,从2006年开始,《江苏教育》就成了我校教师人手必备的一份教育期刊。这样就把最便捷、最经济、最自主的培训课堂搬到了教师的身边。同时,我们开始在“读、用、化”上做起了文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点燃读刊热情:主动吸纳,自觉对话,垫高团队的阅读文化基点
读刊是基础。为了点燃教师的读刊热情,将读刊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三路并进”,引领教师读刊。
一是热读——发布读刊指南,推介阅读。学校由教科室牵头,每月召集9位青年教师,负责刊物的先行精读,将精品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用精练的语言简述自己读刊的心得,形成“读刊笔记”,刊发于学校自办的《读书》资料汇编上,向全校教师进行推介,这样便于教师进行“快餐式”阅读,同时,也引发了教师深入细读原文的内在冲动。对于那些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则向全校教师推荐阅读,这样,教师各取所需,直奔阅读的重点,从而提高了读刊的效率。
二是定读——指定必读内容,全校共读。《江苏教育》“呼唤名家”“成长故事”“我和‘教海探航’”等栏目中的一些文章,对于提振学校精神、激发成长热情、明晰成长路径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对这类文章,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人人通读。比如2013年第五期《江苏教育》策划的《教师的幸福》,直面当下教师幸福指数低下的现实,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了成为“幸福教师”的密码。这组文章对引发教师自身对幸福感的追问、教师职业幸福的价值取向、幸福感的自我调节等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文章刊发于教育管理版,我们进行了全校教师共读。随后,学校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沙龙活动。经过深入的学习、领会,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定位,职业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是选读——根据学科类别,自选阅读。《江苏教育》的“学科前沿”“与新课标同行”“教海探航”“课例评析”等栏目,理念前卫,内容贴近教师实践,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好向导、好参谋。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和年段,对刊物中相关的文章,都要主动去学习吸纳,形成自主对话,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阅读,引导他们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吸收营养,启发教育思维。
2.“三管齐下”,推动教师读刊。
人总是有惰性的,因此,必要的推动是不可少的。
一是撰写读刊随笔,纳入绩效考核。我校在绩效考核中,明确要求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月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并上传到学校网站的“教师博客”中。如果不能按时、足量、高质完成,则既要在当月的月考核中扣分,又要在年度教师专业成长奖中相应扣除。全年总计二十多篇的随笔中,学校规定至少有两篇是读刊心得。
二是举办读刊交流会,人员由电脑随机抽取。每学期中途和教师暑期培训期间,学校都要举行“我读《江苏教育》”交流会,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均需要准备。我们事先将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输入电脑,然后当场随机抽取,抽到谁,谁就要做5分钟左右的交流发言。交流的内容既有对喜爱文章观点的概括提炼,也有读刊的心得体会;既有自己读刊的故事,也有读刊后实践迁移运用的效果描述分析;既有对某篇论文的肯定与学习,也有对某篇论文的质疑与建议。
三是建立读刊语库,每年进行评比。读刊需要关注积累与思考,否则很容易变成假性阅读。为此,我们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读刊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读刊语库,分门别类,将期刊中的理念理论、教育箴言、经典做法加以摘录,并做上批注。在建立语库的时候,我们要求教师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因为这样可以方便今后的检索与运用。为了促使教师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校建立了评比奖励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获奖者给予书籍奖励。
(二)激发用刊自觉:借鉴迁移在课堂,反思争鸣生智慧,垫高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读得好不如用得好。读刊是基础,用刊才是关键。因此,我们“三用”《江苏教育》,全力提升期刊的复合效应,有效垫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1.用好专题,展开专题研讨。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每期都有一个专题,这些专题的选题都是通过每年的“选题申报会”精心筛选出来的,并且直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也是教师倍感困惑之处。这个专题是学校开展专题研讨的好抓手。对于每期中的专题,学科分管领导首先就这个专题在我校的研究价值进行判断,如果适合,就利用业务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仅2013年上半年,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就分别围绕《给习作教学一个适合“教”的阶梯》《根植于儿童学习的数学基本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走进英语新教材》三个专题,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研讨一般分为三个过程:读刊思考,吸纳借鉴;回归实践,迁移尝试;反思总结,批判超越。这样的研讨,就超越了读刊的层面,专题的精华借此已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养。
2.用好案例,迁移课堂实践。
《江苏教育》每期都安排有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往往与教材匹配,并相对提前。这些案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价值。教师读刊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些案例。在读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找不到备课的路径,后来借鉴了袁炳飞、薄俊生等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关于本课的教学实录及分析文章,最后确定了“寻找美”的教学主线。
3.用好论文,获取写作借鉴。
《江苏教育》“教海探航”栏目的文章,很多都是选用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一二等奖的获奖文章,文章质量极高。这些论文,对教师论文写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选取部分高质量的文章,和青年教师共同学习,分析这些文章的写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疑点展开争鸣,进而产生新的选题视角。有一次,我们共同研究了管建刚老师的《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这篇“教海探航”第一名的文章,管老师散文化的论文写作风格,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大受启发,在第二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成绩相当喜人,有11位老师最终获奖。在这些优秀论文的启迪下,我校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更是逐年上升。现在,我校每年都有200余篇教师论文发表。
(三)借力刊物平台:捕捉教师发展新机遇,寻求名校发展新推力,垫高团队的创新文化基点
《江苏教育》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研究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江苏教育》每年都要举办多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成为了江苏小学教师的奥林匹克赛场,颁奖大会更是隆重精彩;“教海领航”活动,直接将名家的课堂带到基层学校;素质教育征文、班主任论坛、选题策划论坛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活动无不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校品牌发展的有效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江苏教育》这一平台,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1.借“教海探航”颁奖平台,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每个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现实。为了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不断给教师以新的刺激。“教海探航”颁奖盛会无疑能给教师带来震撼。为此,我们每年都要让所有的获奖者去参加颁奖活动。沉浸在颁奖盛会的氛围中,无论是第一次参加,还是多次参加,每位教师心中都澎湃起激情。领奖回来后,我们都会召开总结会,让亲历颁奖盛会的教师描绘盛典的情境,讲述难忘的瞬间,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
2.借系列赛事平台,培塑教师的专业自信。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的专业自信。赛事获奖、活动展示等都是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的推手。为此,我校充分利用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多个赛事、活动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一平台上精彩亮相,展示自我风采:“教海探航”征文,我校先后有五十多位教师获奖;“杏坛杯”优课评比,每届几乎都是一等奖;“教海领航”活动,多位老师一展风采……频频获奖、亮相,展示的是学校的风采,收获的是教师的专业自信。
3.借助媒体平台,提升学校的品牌美度。
校因师而名,师则因校而立。学校品牌的彰显,无疑会再次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职业幸福,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凝聚力,同时也会催发教师的自我成长。为此,我们借助《江苏教育》,推介我校的办学主张、办学特色、办学举措。由此,我校“生命化校园”的办学主张、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等,开始蜚声省内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必须是立体综合的,而教育期刊的读、用、化,无疑是重要的路径之一。虽然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也收获了一支教师团队的成长,但如何让教育期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