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奈斯比特是位可爱的奥地利老太太,身为外国人的她写出了一本给中国青少年看的书——《梅琳:我的中国》。书中,小主人公梅琳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中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中国。
多丽丝的先生是因著作《大趋势》而声名远扬的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奈斯比特夫妇都是中国的铁杆粉丝,他们爱中国,爱中国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中国通”的世界,聆听来自他们内心的友好声音。
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都要有自信
记者:您怎么会想到要写一本书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中国和美国?
多丽丝:我和约翰有6个孩子,14个孙辈。所以我们非常明白年轻人的感觉,明白他们担心什么或者他们想要什么。自然而然地,我们对中国年轻人也很感兴趣。我们喜欢和学生说话,关注他们的追求,我们也会倾听他们遇到的问题和他们所关心的东西。我发现,中国少年尽管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们依然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身边的社会,同时又容易把发达国家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不少中国的青少年喜欢从网络视频、电视剧、电影等媒体作品中去了解美国社会,以为美国的生活就是那样自由而又有趣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美国的肥皂剧不能带给你真实的美国社会现实状况,就好像光凭影视作品外国人也并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社会一样,这一切都促成了我写这本书。我希望能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让孩子们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更有信心。
记者:通过《梅琳:我的中国》这本书,我们看到,您对中国的了解也许比很多中国人都要透彻。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中国的?
多丽丝: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0年前。约翰40多年前就来过。这些年,我们去过很多城市、乡镇和农村,每到一处,我们都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聊天。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要通过中国人的眼睛看中国,看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而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记者:中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多丽丝:中国人的热情和大方,中国如画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当然,还有它的美食。
记者:您最爱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多丽丝:有好多啊,如果只能选一个,那我就选饺子。口味上,我还喜欢吃辣的,比如川菜。
记者:能说说您眼中的中国人吗?
多丽丝:中国人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心胸宽广,兼收并蓄。他们经常向别人和别国学习,像海绵一样,将值得学习的东西统统吸收。这与西方有很大差异。西方人一般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走。但他们或许很难明白,其实现在可以,或者必须向中国学习。
我所观察到的一个缺点是中国人总是过于谨慎,按部就班。如果他们被告知走到这里,那么他们就只走到这里,不会继续走下去。确实,作决定要承担犯错的风险,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比从成功中获得的要多得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我们的人生长卷中,中国是丰富并让人觉得充实的一章
记者:您游历过许多国家,最喜欢哪里?
多丽丝:最喜欢的国家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魅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无数的街道、许多好听的音乐、活跃的人群和美妙的风景;巴黎是如此壮美而迷人;在罗马,即便是废弃的建筑都蕴含着巨大的魅力;在中国,桂林有巧夺天工的自然风景,昆明有巍峨的山脉和宜人的气候,成都的人民和美食都很棒……好地方数不胜数,我们觉得最棒的是中国。
记者:在旅游的时候,您有什么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让您更好地去享受那个过程?
多丽丝:很少有夫妻能一起工作一起旅行。而我和约翰总是一起旅行,并在旅途中同甘共苦,这就是我们的独特方式。我们每年都要旅行20万千米,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者:在您的学生时代,有没有一件事令你至今印象深刻,认为那对您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多丽丝:在我记忆中,初级教育阶段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教师。我所在的是一所修女办的寄宿学校,教育和纪律非常严格。我们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呆一个周末。后来上了大学,有一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还教给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帮我树立了自信和自尊。
记者:在您心目中,您的先生约翰·奈斯比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多丽丝:我爱他,爱得很从容轻松,这得归功于他。他是个彻底的乐观主义者,总能朝前看,充满好奇心又非常智慧。和他在一起,生活是那么令人兴奋。当遇到了困难,我们会一起努力解决,把挑战变为一笔巨大的经验财富。对我来说,他是最棒的。
记者:能谈谈您对他写的《大趋势》的评价吗?
多丽丝:他是个永不休息的人,他总是渴望学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所有国家的新东西。在我们的人生长卷中,中国是丰富并极其充实的一章。我和他将一直研究下去。
培养对祖国根深蒂固的情怀
记者:您觉得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多丽丝:中国依然是一个长幼有序的社会。年轻人对父母、老师和长辈非常尊敬。而对欧美人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来一次开怀畅谈要比谈论考试有趣得多。家长之于孩子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少,家庭内部的维系相对比较随意和松散。而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有着非常高的质量和价值。当然,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中国家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不过,不论中国还是欧美,年轻人的希望、理想和烦恼其实都差不多:接受好的教育;找一份好工作;通过出色的职业生涯让自己过上优质的生活;另外,在情感上,大家也都渴望爱与被爱。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努力学习外语,出国留学,走向世界。您认为该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国际视野?
多丽丝:中国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能以谦卑和好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接触过的中国年轻人都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就已经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奠定了基础。学习外语能开拓人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着眼于事实,而非已有的观点。尽可能多地获取第一手信息,在学习的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其他国家、外国文化和外国价值观的判断和观点。培养对祖国根深蒂固的情怀,有助于你以大度和自信的姿态去探索未知。
多丽丝的先生是因著作《大趋势》而声名远扬的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奈斯比特夫妇都是中国的铁杆粉丝,他们爱中国,爱中国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中国通”的世界,聆听来自他们内心的友好声音。
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都要有自信
记者:您怎么会想到要写一本书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中国和美国?
多丽丝:我和约翰有6个孩子,14个孙辈。所以我们非常明白年轻人的感觉,明白他们担心什么或者他们想要什么。自然而然地,我们对中国年轻人也很感兴趣。我们喜欢和学生说话,关注他们的追求,我们也会倾听他们遇到的问题和他们所关心的东西。我发现,中国少年尽管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们依然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身边的社会,同时又容易把发达国家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不少中国的青少年喜欢从网络视频、电视剧、电影等媒体作品中去了解美国社会,以为美国的生活就是那样自由而又有趣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美国的肥皂剧不能带给你真实的美国社会现实状况,就好像光凭影视作品外国人也并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社会一样,这一切都促成了我写这本书。我希望能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让孩子们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更有信心。
记者:通过《梅琳:我的中国》这本书,我们看到,您对中国的了解也许比很多中国人都要透彻。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中国的?
多丽丝: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0年前。约翰40多年前就来过。这些年,我们去过很多城市、乡镇和农村,每到一处,我们都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聊天。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要通过中国人的眼睛看中国,看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而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记者:中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多丽丝:中国人的热情和大方,中国如画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当然,还有它的美食。
记者:您最爱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多丽丝:有好多啊,如果只能选一个,那我就选饺子。口味上,我还喜欢吃辣的,比如川菜。
记者:能说说您眼中的中国人吗?
多丽丝:中国人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心胸宽广,兼收并蓄。他们经常向别人和别国学习,像海绵一样,将值得学习的东西统统吸收。这与西方有很大差异。西方人一般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走。但他们或许很难明白,其实现在可以,或者必须向中国学习。
我所观察到的一个缺点是中国人总是过于谨慎,按部就班。如果他们被告知走到这里,那么他们就只走到这里,不会继续走下去。确实,作决定要承担犯错的风险,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比从成功中获得的要多得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我们的人生长卷中,中国是丰富并让人觉得充实的一章
记者:您游历过许多国家,最喜欢哪里?
多丽丝:最喜欢的国家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魅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无数的街道、许多好听的音乐、活跃的人群和美妙的风景;巴黎是如此壮美而迷人;在罗马,即便是废弃的建筑都蕴含着巨大的魅力;在中国,桂林有巧夺天工的自然风景,昆明有巍峨的山脉和宜人的气候,成都的人民和美食都很棒……好地方数不胜数,我们觉得最棒的是中国。
记者:在旅游的时候,您有什么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让您更好地去享受那个过程?
多丽丝:很少有夫妻能一起工作一起旅行。而我和约翰总是一起旅行,并在旅途中同甘共苦,这就是我们的独特方式。我们每年都要旅行20万千米,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者:在您的学生时代,有没有一件事令你至今印象深刻,认为那对您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多丽丝:在我记忆中,初级教育阶段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教师。我所在的是一所修女办的寄宿学校,教育和纪律非常严格。我们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呆一个周末。后来上了大学,有一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还教给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帮我树立了自信和自尊。
记者:在您心目中,您的先生约翰·奈斯比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多丽丝:我爱他,爱得很从容轻松,这得归功于他。他是个彻底的乐观主义者,总能朝前看,充满好奇心又非常智慧。和他在一起,生活是那么令人兴奋。当遇到了困难,我们会一起努力解决,把挑战变为一笔巨大的经验财富。对我来说,他是最棒的。
记者:能谈谈您对他写的《大趋势》的评价吗?
多丽丝:他是个永不休息的人,他总是渴望学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所有国家的新东西。在我们的人生长卷中,中国是丰富并极其充实的一章。我和他将一直研究下去。
培养对祖国根深蒂固的情怀
记者:您觉得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多丽丝:中国依然是一个长幼有序的社会。年轻人对父母、老师和长辈非常尊敬。而对欧美人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来一次开怀畅谈要比谈论考试有趣得多。家长之于孩子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少,家庭内部的维系相对比较随意和松散。而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有着非常高的质量和价值。当然,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中国家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不过,不论中国还是欧美,年轻人的希望、理想和烦恼其实都差不多:接受好的教育;找一份好工作;通过出色的职业生涯让自己过上优质的生活;另外,在情感上,大家也都渴望爱与被爱。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努力学习外语,出国留学,走向世界。您认为该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国际视野?
多丽丝:中国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能以谦卑和好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接触过的中国年轻人都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就已经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奠定了基础。学习外语能开拓人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着眼于事实,而非已有的观点。尽可能多地获取第一手信息,在学习的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其他国家、外国文化和外国价值观的判断和观点。培养对祖国根深蒂固的情怀,有助于你以大度和自信的姿态去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