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eng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更是為世人所知晓。唐僧作为取经路上的“领导者”,被人们视为“正义”的化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唐僧的解读趋于多样化,唐僧不仅具有“神性”,同时也有着“人性”,人们有时候也会在唐僧身上看到自身的影子。本文旨在立足于原著,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僧形象的复杂性。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文学史的一大奇迹,“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界,费时十七载,历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部,震动中外”,催生出《西游记》这般的伟大名著。随着《西游记》的传播与接受,其研究渐成风气,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这部著作的人物形象意义、艺术塑造特色等。其中对于唐僧这一人物的评价更是层出不穷,或是持全盘肯定的态度,认为唐僧是一个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十全十美的圣人,或从人性的对立面去解析唐僧形象,或二者兼具。本文试图再次立足于原著,探析唐僧形象,以挖掘其真实而复杂的一面。
  一、执着勇敢,推诿怕事
  唐僧前世为佛祖座前的灵禅子,因犯错被惩罚至人间进行十世修性。他一心向佛,为报效唐王且达成正果,展开艰苦的西天取经之路,成为人们敬仰的佛门弟子。
  出发前,唐僧对取经抱有坚定的信念,“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并在佛前拈香发誓。有人论及西天路远、艰难,唐僧答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此等决心实在令人佩服。
  然白玉尚且有瑕,唐僧也有推诿怕事的一面。第二十四至二十五回,孙悟空偷摘了五庄观里的人参果并将整棵树推倒,被发现。于是,孙悟空使计,师徒四人趁夜逃脱,整个计划唐僧知晓,他虽未参言却也没有阻止。后几人出逃时被捉拿,小说文本写道:“那长老泪眼双垂道:‘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且不说身为长者的唐僧并没好好引导徒弟弥补过错,他既参与出逃计划,此时再来怪罪三人,便是将一切过错推卸得干净,此举令人唏嘘。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救下唐僧后打死强盗二人,唐僧恼火一番就要焚香祷告,云:“……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连猪八戒都笑他此番行为。而后唐僧又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一番说辞怎不是虚伪怕累?
  唐僧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浩然正气的代表,但从上面几点看来,这样的评价不尽全对。他虽立志取经、一心向佛,但是偶尔也会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举动。
  二、善良慈悲,自私自利
  唐僧一心向佛,慈悲为怀,志在普度众生。但是,他对孙悟空的态度有时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白骨夫人变作年轻女子时,不知情的唐僧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另外,唐僧告诫她山中行走危险,得带随从,女子送上斋饭,唐僧婉拒且担心丈夫知晓后责怪女子。红孩儿利用苦肉计骗取唐僧信任,将其掳去火云洞;取经路上,唐僧不轻易杀生,多次放生生灵;比丘国救童子等都是唐僧善良心的体现。
  可看第十四回,孙悟空识破六贼,将其一顿打死。唐僧知道后将其一番痛斥“……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怕累之心显而易见。第三十九回,唐僧询问如何救得乌鸡国国王,八戒在一旁蛊惑唐僧,唐僧真就听信谗言念起了紧箍儿咒,使得孙悟空头疼眼胀。第四十回,红孩儿戏弄师徒四人,孙悟空一心护师,唐僧却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却是要念咒,最后被沙僧苦劝方止。在第四十七回中,唐僧骂道:“这泼物,十分不善!……走进门不知高低,唬倒了老施主,惊散了念经僧,把人家好事都搅坏了,却不是堕罪于我?”
  唐僧面对孙悟空时,总是严苛至极,甚至体现出封建家长般的专横、独断与偏执。从另一个层面讲,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佛教以及佛教徒的深刻认识,揭露其中虚伪、自私的一面。
  三、脱离凡俗,六根未净
  在世人眼中,唐僧是一位自律心极强的脱俗之人,面对美色、美食均能把持心性,正如孙悟空夸赞的那番“好和尚,好和尚。身居锦绣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但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唐僧偶有破戒。
  首先是妄语。书中附录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其子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在第十三回,他却称:“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晓得吃荤。”本是十八岁受戒做的和尚,却被他说为自幼修行。第十四回,他诓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咒;第五十回,为取得通关文牒,假意与女儿国国王结为夫妻,待达到目的后,他又弃其离去。
  其次是贪色。唐僧的这一戒较为隐蔽,但是从原著中,人们也能探知一二。面对琵琶精和女儿国国王两位异性,唐僧的反应实在有趣。先看他的面部反应,处于琵琶洞时,“那师父面黄唇白,眼红滴泪”。在女儿国时,他又是“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似情窦初开的小男生态。当迎阳驿太师提亲时,唐僧的反应是“低头不语”,再劝,“长老越加痴瘂”,非当即回绝。孙悟空询问他意见时,他答“凭你怎么说好”,这里不免有些被人识破心事恼羞成怒之感。再看唐僧的拒绝说辞,面对琵琶精他是“我宁死也不肯如此”,当对象换为女儿国国王时,则是“我就死也不敢如此”。“不肯”与“不敢”一字之差,意味却不尽相同。学术界在研究《红楼梦》时,常以只言片语探究角色的心性。以此观唐僧,人们会发现在面对爱欲时,唐僧也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也会有动摇的时候。
  最后是贪饮。在佛教中,不论是饮素酒还是荤酒都属于破戒行为,此处唐僧也存在污点。原著第十二回写道唐王为唐僧践行。唐王劝其酌酒,唐僧先是婉拒,太宗再劝,此时文章写道“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最后还是将酒一饮而尽。第八十二回,“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通过孙悟空的心理活动可知唐僧平时就爱吃素酒。此外再看唐僧自己的说辞,第五十四回当女王问他吃荤吃素,唐僧回答:“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之后又写道:“陛下,多蒙盛设,酒已彀了……”这里,唐僧更是自证不只一次破了酒戒。
  唐僧一方面追求超脱,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也会放弃平常的原则,或诓骗他人,偶有破戒。两者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于一体,使得唐僧带上一丝“人味儿”,人物更加丰满形象。
  四、结语
  不可否认,唐僧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从个体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从整体而言,他又是一种象征,即象征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与处境。而这种成功的文学形象展现出的人格往往具有隐蔽性的一面,读者在品味时除了关注作品直接呈现出的浅层次信息外,更应透过外在看清本质,洞悉人物的“内语言”,,西游记研究家张锦池说三藏“似扁型而实球型,似苍白而实丰满”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除了读到唐僧大爱无疆、造化苍生的英雄一面,人们也应看到他不为人知的具有凡人劣根性的一面,如此探析各类经典著作中的人物形象,必将收获满满。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彭姣(1995-),女,土家族,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其他文献
秋泥,本名张凤玉,辽宁省作协会员,小说编辑,现居沈阳。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海燕》《辽河》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评论100余万字。有小说获2014年—2016年度“盛京文学奖”。  那天下午,我和老黄在铁西区卫工河边的烤串店喝酒,老黄是我曾经的同事,当年我们一起下岗的,我喜欢听他讲过去厂子里的人和事儿。喝了两瓶老雪后,老黄突然就提到了长青,
期刊
赵长春,新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作品有《我的袁店河》《我的袁店河传奇》《我的袁店河故事》《我的望窗季节》《我的花花诗界》。  日头落,狼下坡,放羊娃儿跑不脱。先吃头,后吃脚(家乡方言为juo),留下骨头搭个窝……这是我们罗汉山流传已久的儿歌。  日落的时候,我们也急着回家,虽然我们不在罗汉山上放牛。  我们是在袁店河畔放羊的,光才和我。  其实,不用我们着急,羊们也会在日头落山时准备回家,哪怕是
期刊
张国平,20世纪60年代生人,2003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小小说作品600余篇,在《作品》《当代小说》《啄木鸟》《佛山文艺》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出版《血色往事》《神手》《并非走眼》小说集三部。  1  何静怎么也没料到社长陈然会让她去采访郝歌生。  七天前,龙州发生了一起人质绑架案,龙湖分局民警郝歌生因为解救一名人质,身中数刀,险些丧命,目前还在医院里。郝歌生的事迹已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朋友圈
期刊
李为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山花》《江南》《长江文艺》等期刊,作品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期刊转载,出版小说集《从明天起》《每个人都有秘密》等。  1  陶平和吴燕吵了一架。  那晚他俩坐在防洪堤的旧石阶上,斜对面老海关的机械钟整整敲了12下。吴燕拎起酒瓶又灌了一口,伴着剧烈地咳嗽说,我决定给自己
期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概念最初是苏轼夸贊王维诗歌时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诗画理论的了解,其中包含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然后分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蕴藏的美学思想。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诗画理论”最直接的评述,表达了对王维诗歌的喜爱
期刊
被誉为“宁夏三棵树”之一的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同时,该作品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众极其广泛,上至耄耋下至孩童,更多像是广大中华儿女的一代代传承。这种无意识之中带有的力量,可以从其文本叙事结构和角度探析,在带有仪式的节气之中,人们接受的是一次次天然的孕育和集体的传承。  《农历》是以农村节日为题材,并写遍了农历节日,这一写作手法在小说创作
期刊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鲁侍萍和四凤同时担负着多重身份,在周围重重矛盾关系中艰难地生存着。本文从文本出发,以女权主义理论分析鲁侍萍和四凤的女性形象,解读她们性格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进而探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苦难中坚韧生存的女性——鲁侍萍  (一)遭遇遗弃  年轻的鲁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
期刊
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一位作家重要的艺术才能,往往表现在对乡村生活经验和地域文化哺育的书写、对土地的迷恋和对乡愁的难以割舍等,这几乎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都是“地之子”。高建群无疑也是这样的作家。评论界对于高建群的研究,也多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立论,把他视为地域文化的表现者。但事实上,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高建群的文学已经形成了独具美学意义的
期刊
新中国成立迄今,走过七十年辉煌历程的当代襄阳小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高水平起步与探索,新时期二十年的强势崛起与积累,于新世纪迎来了全面繁荣。纵览七十年襄阳小说,成就突出,特点鲜明:一是小说家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创作成果极为丰硕;三是各建制的小说创作均衡发展、齐头并进;四是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格局中,各个阶段的襄阳小说都有引以为傲的亮点。  一、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高水平起步  著名作家梁斌在襄期间
期刊
一、《淮南内篇》第四《地形训》“镐出鲜于”  镐出鲜于。凉出茅卢、石梁。鲜于、茅卢、石梁,皆山名也。郭璞《山海经注》引此,作“薄出鲜于”。刘绩曰:“镐、薄必有一误。”引之曰:“《北山经》薄水注引此文,则‘薄’非误字可知。‘镐’与‘薄’形声皆不相似,‘薄’字亦无缘误为‘镐’字。盖‘镐’字下有出某山之文,而今脱之。‘薄出鲜于’又脱‘薄’字,故混为一条耳。”  张双棣案:《山海经·北山经》曰:“虫尾之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