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把心理学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心理学教育原则,建立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情育情,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重视情感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
【关键词】以情育情;情感需求;情感暗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全局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对学生品格、知识、能力尤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其它课程、其它渠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心理学原理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以增加该学科教学的活力,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思想政治课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仅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为了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把心理学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心理学教育原则,建立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才能促进品德的“内化”。
一、以情育情,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教师应以快乐的心境面向学生,以自已的情绪感染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许多需要测量的知识点,上课只要随便上上就可以,而且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上由主课教师兼任的,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钻研此门课,所以上课时往往显得死板而无生机。其实罗丹在遗嘱中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情感灌注于教学,就如血液充满全身,唯有情感灌注于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活力,才真正对学生具有摄魂勾魄的艺术的魅力。首先,教师要热爱思想政治课,明白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课程,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充沛的感情贯穿其中,以情动情,才会有效地唤起全班同学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实现教学过程“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用不学”无可厚非。这正如一杯水摆在口渴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杯水摆在口不渴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喝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重视情感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
暗示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人所皆知的。1968年,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做了一次心理测试,随机抽取了少数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对他们多加关注。八个月后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成绩真的比其他的同学进步快。这是因为教师经过心理学家的“启发”,对这几个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暗示他们:“你能行”,而这些学生按照老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习有了显著的进步,而并非真的是几个学生智商特高、最有发展潜力。这种使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称之为“期望效应”。
如果老师把所有学生当作人才,寄他们以更高的期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要倡导情感教育,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农村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前儿童没什么区别,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放任不管或采取斥责、羞辱办法的话,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失去信心和上进心,甚至产生消极心理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应针对差生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抓住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某一细微的进步进行激发和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在成人看来也许一文不值,但它却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看到希望。尤其对那些学习思想政治课丝毫不感兴趣的学生,应经常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些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答对后及时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通过他们的进步,又促使全班同学坚定“我是最好的,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工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会荣.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情与理的统一[J].甘肃教育,2009年11期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胡各庄中学)
【关键词】以情育情;情感需求;情感暗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全局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对学生品格、知识、能力尤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其它课程、其它渠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心理学原理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以增加该学科教学的活力,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思想政治课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不仅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为了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把心理学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心理学教育原则,建立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才能促进品德的“内化”。
一、以情育情,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教师应以快乐的心境面向学生,以自已的情绪感染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许多需要测量的知识点,上课只要随便上上就可以,而且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上由主课教师兼任的,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钻研此门课,所以上课时往往显得死板而无生机。其实罗丹在遗嘱中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情感灌注于教学,就如血液充满全身,唯有情感灌注于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活力,才真正对学生具有摄魂勾魄的艺术的魅力。首先,教师要热爱思想政治课,明白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课程,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充沛的感情贯穿其中,以情动情,才会有效地唤起全班同学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实现教学过程“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用不学”无可厚非。这正如一杯水摆在口渴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杯水摆在口不渴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喝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重视情感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
暗示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人所皆知的。1968年,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做了一次心理测试,随机抽取了少数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对他们多加关注。八个月后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成绩真的比其他的同学进步快。这是因为教师经过心理学家的“启发”,对这几个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暗示他们:“你能行”,而这些学生按照老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习有了显著的进步,而并非真的是几个学生智商特高、最有发展潜力。这种使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称之为“期望效应”。
如果老师把所有学生当作人才,寄他们以更高的期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要倡导情感教育,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农村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前儿童没什么区别,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放任不管或采取斥责、羞辱办法的话,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失去信心和上进心,甚至产生消极心理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应针对差生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抓住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某一细微的进步进行激发和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在成人看来也许一文不值,但它却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看到希望。尤其对那些学习思想政治课丝毫不感兴趣的学生,应经常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些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答对后及时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通过他们的进步,又促使全班同学坚定“我是最好的,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工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会荣.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情与理的统一[J].甘肃教育,2009年11期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胡各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