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与“实”是艺术作品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艺术作品均存在着“实”,也存在着“虚”。
如印章艺术中,着字处为实,其配字、纹饰、点画间的空隙为虚。绘画艺术: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是为“实”;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以“空白”表“水”,是为虚。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均是集中笔力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是为实;删略所有背景,使画面形成空白,是为虚。戏曲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个传神的手势及表情是实演;趟马而台上无马,划船而台上无船,是虚拟。
那么,诗歌中的虚和实,又各是什么呢?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是实写:作者登鹳雀楼,极目远眺,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视野极为宽阔。末二句是虚写,是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楼。”这里的“一层楼”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为“再上一层楼”,因为鹳雀楼本身仅有两层,诗人已登上第二层,已到了顶,无法再往上,这里的“一层楼”应作“虚化”处理,可以把它理解为在事业上再加一把火,在工作上再加一把劲,在爱情上再努一把力,在财富的积蓄上再想一个高招……
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具体,立意更深远,联想更丰富,启迪更深刻。
二、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如《陌上桑》一诗中对美女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通过服饰描写,将华丽而又高雅,清纯而又亮丽的秦罗敷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而后面的侧面烘托则通过描写四种人看到罗敷后的反应衬托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人、少年、耕者和锄者,尽管他们的活计不同,但都被秦罗敷的美所惊倒,所折服,乃至贪赏美色,耽误了活计。
这种侧面烘托式的虚笔渲染,可增强读者的想象力:秦罗敷到底有多美?说也说不清楚,你自己想象去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三、详写为实,略写为虚
如《木兰诗》一诗,先详写了花木兰从军前官府的催逼“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详写了花木兰从军的准备工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全诗把当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凄然欲泣。而花木兰从军打仗,死里逃生的过程,却一笔带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显示了花木兰高超的武艺和血战沙场的风采。但花木兰到底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打了哪些胜仗,运用了哪些计谋却没有写,如果写实了,反而像小说,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写得“虚”正好可以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花木兰的确是好样的!
诗句中不着一个“杀”字杀气自现,武艺不着一个“高”字却令读者的敬仰之情更炽。
四、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实景,属于写实;后一个“巴山夜雨”是想象当中的虚景,是诗人对日后夫妻团聚展望的憧憬,这种欢聚的场景可能实现,也可能只是一种永恒的幻想,虚无缥缈,永成泡影。
五、直接描写为实,比喻、夸张为虚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写庐山瀑布的壮美,是实写;后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力渲染庐山瀑布之高和水量之大,是虚笔,虚写。
当然,诗歌中的虚和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诗歌,有时会化虚为实。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就把词人心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情感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变无形为有形,变不可感为可感,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没完没了,永无尽头。
有的诗人化实为虚: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实景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和漂泊的孤寂。
虚与实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艺术美的极致,仅有实,舍弃虚,容易导致诗歌呆板、凝滞;仅有虚,舍弃实,诗歌则不免显得空洞,虚华。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
如印章艺术中,着字处为实,其配字、纹饰、点画间的空隙为虚。绘画艺术: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是为“实”;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以“空白”表“水”,是为虚。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均是集中笔力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是为实;删略所有背景,使画面形成空白,是为虚。戏曲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个传神的手势及表情是实演;趟马而台上无马,划船而台上无船,是虚拟。
那么,诗歌中的虚和实,又各是什么呢?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是实写:作者登鹳雀楼,极目远眺,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视野极为宽阔。末二句是虚写,是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楼。”这里的“一层楼”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为“再上一层楼”,因为鹳雀楼本身仅有两层,诗人已登上第二层,已到了顶,无法再往上,这里的“一层楼”应作“虚化”处理,可以把它理解为在事业上再加一把火,在工作上再加一把劲,在爱情上再努一把力,在财富的积蓄上再想一个高招……
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具体,立意更深远,联想更丰富,启迪更深刻。
二、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如《陌上桑》一诗中对美女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通过服饰描写,将华丽而又高雅,清纯而又亮丽的秦罗敷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而后面的侧面烘托则通过描写四种人看到罗敷后的反应衬托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人、少年、耕者和锄者,尽管他们的活计不同,但都被秦罗敷的美所惊倒,所折服,乃至贪赏美色,耽误了活计。
这种侧面烘托式的虚笔渲染,可增强读者的想象力:秦罗敷到底有多美?说也说不清楚,你自己想象去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三、详写为实,略写为虚
如《木兰诗》一诗,先详写了花木兰从军前官府的催逼“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详写了花木兰从军的准备工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全诗把当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凄然欲泣。而花木兰从军打仗,死里逃生的过程,却一笔带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显示了花木兰高超的武艺和血战沙场的风采。但花木兰到底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打了哪些胜仗,运用了哪些计谋却没有写,如果写实了,反而像小说,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写得“虚”正好可以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花木兰的确是好样的!
诗句中不着一个“杀”字杀气自现,武艺不着一个“高”字却令读者的敬仰之情更炽。
四、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实景,属于写实;后一个“巴山夜雨”是想象当中的虚景,是诗人对日后夫妻团聚展望的憧憬,这种欢聚的场景可能实现,也可能只是一种永恒的幻想,虚无缥缈,永成泡影。
五、直接描写为实,比喻、夸张为虚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写庐山瀑布的壮美,是实写;后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力渲染庐山瀑布之高和水量之大,是虚笔,虚写。
当然,诗歌中的虚和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诗歌,有时会化虚为实。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就把词人心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情感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变无形为有形,变不可感为可感,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愁绪没完没了,永无尽头。
有的诗人化实为虚: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实景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和漂泊的孤寂。
虚与实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艺术美的极致,仅有实,舍弃虚,容易导致诗歌呆板、凝滞;仅有虚,舍弃实,诗歌则不免显得空洞,虚华。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